线条在中西绘画中的运用

2024-06-03 22:18陈佳睿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比较研究线条

摘 要:线条是绘画的基本元素,自古代起,线条就作为绘画表现最凝练的方式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陶罐和洞穴壁面上。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绘画艺术对线条的理解和运用慢慢分化出了差异。从绘画材料、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和比较线条在中西方各自绘画体系中的意义,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对比其不同的运用方式。线条形式在当代绘画中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作者通过分析中西绘画中线条形式的同与异,以深化对线条语言的认识。

关键词:线条;审美意识;中西绘画;比较研究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

在中国画悠久的历史中,线条可谓一直都是其表现形式的灵魂。而论及中国画的线条,一个避不开的词就是“用笔”。这通常是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轻重、缓急、偏正、曲直等下笔时的变化。在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对线条十分敏感,可以从彩陶上图案线条粗细不一的情况,推测出当时在陶器上绘图所用的材料之特性。当时人们绘画所用的笔应该与现在国画材料中的毛笔类似,因为只有软而富有弹性的笔毛才会在无意控制的情况下令线条产生粗细的变化。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兽毫制作的笔作画了。这份文化的起源与根基为后来中国绘画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特色[1]。由于制笔方法及笔毫的选材不同,各种毛笔的软硬、弹性也各不相同,能够表达出来的线性和意趣亦会大相径庭。画家在绘画时不断地感受媒材带来的微妙的触感,在与材料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训练着自己感官的敏锐度。同时,纸和绢分生熟,墨分松烟、油烟,各自又有着不同的特性。大致而言,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都没有脱离毛笔、墨、宣纸和研磨工具的范围,但这些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工艺变得越来越精细,细分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每一种不同的纸笔之间都具有微妙的差异,这些简单的绘画材料碰撞在一起所产生的效果纷繁复杂,经由历代画家的妙用彼此交织,组成了华美的中国艺术史长卷。

对中国画工具的分析不仅要考虑到毛笔、墨、纸、绢等的特性,还需要分析手指、手腕和手臂的运动规律。画家在作画时,笔在指中,跟随指动,手指紧握,指力便能直达笔尖,技法更为纯熟的画家能够进一步将腕力、臂力运至笔尖,这样一来,柔软的笔毫就能够绘出硬挺的线条了[2]。人体的指、腕、臂在运动轨迹上,有一定的规律和活动范围。通常来说,以右手持笔的人偏多,故而自右上到左下这一活动轨迹会比较轻松,而自左上向右下这一方向运动的感受会稍显滞重。由此一来,向不同方向绘出线条时身体感受的不同,会自然而然地让各个方向上的线条质感也变得不同。如果不考虑绘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再现绘画对象的话,人们在最自由的情况下运笔,线条便会在某些方向上轻灵,在某些方向上厚重,线条的交织错落亦能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和空间感。

然而,画家不能只是随意自由地用笔,而是要将用笔的形式与表达的内容相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认为线条的作用不仅仅是界定物象形状,更在于表达情感。我们可以将绘画的表达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表现物象的状态,二是表现画者的心境。人物画论中有一经典理念为“传神写照”,其是指人物绘画要通过形体的描绘表现出所画对象的神态特征和心理状态,这是一类以物象为中心的绘画。倪瓒提出的“逸笔草草”“书写胸中逸气”,则是侧重抒发画家自己的心境与性情,这是第二类以画家为中心的绘画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线条与抒情始终紧密相关。

此外,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形式往往与自然形态相合。例如,从唐代仕女画中我们能够发现,在表达人物结构或表达形体转折时,画家会运用有厚度的线条,使得线条与人体的形态、结构相符合。另外,中国画技法“十八描”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十八描”是古人将线条总结而成的十八种经典样式,如柳叶描、橄榄描、蚂蝗描、行云流水描等,从名字中就不难看出这些线条程式的总结有着师法自然的印迹。而这些描法最初并不是用来描绘山水、花鸟的,而是用以表现人物衣褶。这一点体现出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唐代的吴道子是一位人物画大家,人们将其衣纹的描法形容为“吴带当风”,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人物的衣服犹如被风吹起一般自如飘扬。尽管这种人物画法具有相当强的美感,但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在人物形体结构的表现上是相对不足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大都不重视形体的坚实感,而是更看重动势的表达与氛围的营造,人物的动势和衣纹的表现样式大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使得人物姿态或如同植物向阳生长一般的挺拔,或宛若杨柳一般婀娜妩媚,体现着中国古人所喜的意境美、朦胧美。

二、西方绘画中的线条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中西方画家不约而同地青睐于线条的魅力。从史前洞穴壁画到古希腊瓶画,种种例证均可窥见线条在早期西方绘画中的重要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西方绘画仍以线条见长,但随着启蒙运动理性时代的到来和人文主义的发扬,线条这种表现形式却逐渐在西方绘画的世界中被冷落。虽然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也出现过使用线条的大师,但其用线的目的并不在于传达线条本身的魅力,而是更近似于作为一种形与形之间的分界线。可以说,由于审美意识的变革,西方的古典绘画语言主要是以光影和块面构成的,而线条俨然成为一种异质性元素,与其主流画坛所青睐的表现形式格格不入。19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转变。与此同时,由于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许多西方艺术家开始从东方传统绘画作品中汲取营养,线条在西方绘画中又开始大量出现。凡·高、马蒂斯、毕加索等人以各自不同的理解提升线条的表现力,从此,光影、块面、比例、透视等西方古典绘画原则的条条框框被打破,线条这种简洁又概括的绘画手段被西方现当代艺术家用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线条这种表现形式在西方绘画中也开始得到充分的探索。这一转变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

西方绘画在史前时代也如同中国绘画一般,会以粗细不一的线条勾画一些动物的形象。公元前3 000年左右,古埃及文明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古埃及人有着“死者灵魂不灭”的观念,当时的绘画以墓葬美术为主,以实用为主要功能和目的。这些作品大多用线造型,形象朴素稚拙,动态生动准确,构图大多是平面展开的形式,在一条横线上安排人物和景物,不以焦點透视为处理原则,这样的排布方式能以全知的视角展现各种对象的全貌,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由此可见,古埃及绘画中的线条呈现出装饰化的特点,大多仅作分割形体之用,还没有上升到审美意识的层面。

西方绘画在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以蛋彩画和湿壁画为主,后发展为油画。物质决定观念,因此需要重视绘画材料的变化对艺术表现形式产生的影响。油画所采用的主要材料是油画布、油性颜料、油画笔、刮刀和松节油等,西方绘画所使用的材料使他们必然发展出以块面为主导的绘画技法和艺术观念,因为油画笔刷、刮刀相较于毛笔,更易于表现面而不是线。在这个阶段,西方绘画中的物体与人的界限也不再用线来划分,而是以光的亮暗度与颜色的深浅度来显示。

相较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观念,西方人似乎更加注重科学与客观,他们希望可以通过理性的眼光看待、了解这个世界,故而包括西方绘画在内的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强调对客观对象进行准确再现。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后,西方绘画又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怎样才能将符合客观现实的动态表现出来,以及如何把握结构带来的形体层面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西方绘画要求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科学知识(包括透视学、解剖学、光学等),并通过对真实事物进行观察,将三维空间按照其本来的样子表现出来。绘画创作者们倾向于将线条同解剖结构结合起来,在看待及表现线条的时候,更多的是认为线条的作用在于界定或分隔形象,通过合理应用多种方法对线进行表现,创造出造型上具有精准性、形状上具有空间合理性的内容。在绘画活动中,基本是通过光影效果、明暗对比等手段来对线条加以使用。印象派出现之后,画家们逐渐将线条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媒介,通过线条来抒发情感。20世纪以来,西方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不断有新的艺术流派出现,不光存在具象以及抽象艺术,同时也存在着意象艺术,在这个时候,线条逐渐超越了具体事物,转而成为抽象艺术的重要基础及创作语言。后来,随着后现代艺术的出现,人们更加灵活地使用包括线条在内的各种元素,并通过各种方法的使用,发展出多种多样、令人惊叹的艺术形态,此时,线条愈加独立地发挥出其价值和作用[3]

三、中西绘画中线条的比较

(一)差异性

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存在着诸多差异,各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如宗白华所说:“西画的线条是抚摸着肉体、显露出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飄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4]中西方的历史传承和美学思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艺术家在绘制作品中所运用的材料、观察手段和表达方式不同等因素,造成了中西方艺术家在绘制作品时,对线的使用和理解产生不同的取向和特征。

在工具上,中国画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毛笔、墨、绢、宣纸等,而西方绘画的主要工具是较硬的笔刷或刮刀。绘画工具的不同必然导致绘画技法、方式和画面效果的不同。中国绘画中常谈到的“笔墨”并没有那么玄奥,实际上就是基于中国画材料——毛笔和墨的特性所总结下来的一套技法,而西方绘画的方式和技法也同样是基于其绘画材料的特性而沉淀下来的精华。

在观念上,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性多借鉴于自然物象,重视对意象的表达,在人物的表现上仍会传达出自然物的动势,而弱化人体本身的形体感。同时,中国画也并不讲究极端忠实于外物的纯然再现,而是逸笔草草、以形写神,重在以线条与水墨抒胸中之逸气。在西方绘画中,线条被视为形体之间的分割线,西方绘画注重理性,其在展示物体构造方面更富有科学性,精确而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5]。一言以蔽之,中西方绘画在线条上最主要的区别便是中国画的写意观念和西方绘画的写实观念之间的区别[6]

(二)相通性及交流的可能

在原始时期,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是以相似的方式在器皿、壁面上进行绘画,在那个人类最天真稚拙的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先民们,都以相似的心情拿起工具在有限的条件下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后来,尽管各个文明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色的绘画面貌,但仍然存在着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潜能。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变得频繁且深入,这样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多。

在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中,不乏深入钻研线条表现力的画家。如康定斯基,他在撰写的《点线面》一书中,不再仅仅把线条看作轮廓线,而是开始重视线条本身的表现力。他强调线条并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具有象征意义和丰富的表现力。又如波洛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线条的抒情性,能够领悟到笔与身体力量结合的作画方式所能产生的多样效果。此外,从20世纪法国画家马蒂斯的创作中也能看到很多极富东方意味的线条形式。其在作品《舞蹈》中描绘了五个舞蹈的人手牵手转圈的场景,场景简单,虽然在刻画人物时略去了大量细节,却能传达出一种愉悦、轻灵的美感。这幅作品与在中国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的图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在线条、构图和色彩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充分说明了中西方绘画艺术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具有无限可能。

当代中国艺术中,对西方绘画观念的借鉴也屡见不鲜。如今在各大美术院校中,中国画人物专业都会开设线性素描的课程。线性素描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用线的强调及西方素描画法中精确表现人体结构的技法,形成了一种以线为主、在形体结构处略施灰面的绘画表现形式。以这种结合了中国传统观念和西方绘画优势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于人物形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在何家英的作品《秋冥》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人物的刻画相对于传统中国画来说有了更多的实感,对形体结构的描绘也变得更加精准。

线条是绘画中最原始的艺术语言。中西方绘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对于线条的理解和运用逐渐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差异,但如今,随着中西方的交流愈发密切,线条在中西方的绘画中又有了很多相通点。线条这一传统的美学方式在当代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在以蓬勃的气势发展。如今的中西方绘画,更应该传承各自的优点,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形成符合当今时代精神又保有各自特点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林乐帆.以笔写意,借墨怡情:中国画笔墨的发展规律[J].参花(下),2021(12):97-98.

[2]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2.

[3]杨晓文.浅析中西方绘画差异所在[J].中国民族博览,2022(7):185-188.

[4]宗白华.美学散步:彩图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95-196.

[5]甄思腾.浅析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的运用[J].时尚设计与工程,2023(4):60-62.

[6]詹妍彦.线条的魅力:试论中国画的线条表现方法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中),2013(7):33-34.

作者简介:

陈佳睿,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比较研究线条
线条之美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