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周铭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科学的内涵要义与多重维度的价值意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马克思主义奠定理论基石,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底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一以贯之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增进民生福祉的内涵要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深厚的价值意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来源;内涵要义;价值意蕴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4.01.00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4)01-0025-06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视人民为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便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使命。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使得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1]27。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来源、精准科学的内涵要义与多重维度的价值意蕴。深刻思考并认清这些基本问题,对从理论层面全面把握这一重要的发展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对从实践层面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来源,它由马克思主义奠定理论基石,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底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一以贯之的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奠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石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等人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强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和占据主体地位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事业的观点,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完善了人民性理念,系统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生产实践也好,精神财富创造也罢,都离不开现实的、鲜活的人。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党的根本利益目标而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践行了《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的唯物史观,确立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4]的基本准则。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党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同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而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从而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此后,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配合,成了党百余年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从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时刻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肩负起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初心使命。在具体的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实地走访、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人民心声,并以此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稳步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构筑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文化底蕴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这一思想便已照耀中华大地。《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揭示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的重要道理。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把民本思想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强调执政者应当重民、安民,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这样国家才能成为强国,君主才能成为明君。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强调仁者要“爱人”,因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孔子明确提出了仁政和德政的理念,主张执政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样就会形成“天下之民归心”(《论语·尧曰》)的良好局面,人民才会衷心拥护,才会愿意为国家付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更为直接地喊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将人民放到了国家和君主的前面。孟子告诫执政者,要“泽加于民”(《孟子·尽心上》),政治的根本保障在于民心支持。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强调了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道家、墨家、农家、杂家等学派,都从自身的学说体系出发,阐述了民本思想的价值理念。
秦汉时期,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春秋繁露》一书中,董仲舒指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其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以“天人感应”的理论构架,揭示出人民的重要性。秦汉以后,民本思想逐渐定型,成为历代王朝统治者和士大夫群体的重要治国理念,如唐太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论政体》),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原君》),都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一些推崇儒家民本思想的士大夫,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系民生疾苦,敢于同侵害百姓权益的势力作斗争。这种“为民请命”的民本思想不断内化为历代王朝士大夫的从政精神,流传久远。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体系下,民本思想主要起到的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地位的作用,而非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把人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5]这一重要思想,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人民的政权,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发展与超越,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初心与使命。
(三)党坚守初心使命的历史实践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不竭动力源泉是人民群众。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才是时代潮流中真正的英雄。党坚守初心使命的实践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一直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百余年间,中国共产党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走向,使得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人民群众逐渐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回顾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都是党不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结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践行这一思想提供了方法路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团结并依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冠以“人民”两字,反映出来的正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战胜了国内外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民主体制不断完善,人民参政议政日益规范有序,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梦想,成了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以农村改革为例,指出“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7]。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由初步尝试后迅速发展,最终上升为当时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方面证明了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智慧,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另一方明说明我们党十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毛泽东、邓小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具体的治国理政中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使得党和国家事业兴隆旺盛、蒸蒸日上。江泽民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8]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工作成效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要由人民来参与和共享。胡锦涛强调,我们党必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9],要始终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秉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領导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成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19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将初心和使命融入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要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围绕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的内涵要义。
(一)发展目标:一切为了人民,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搞清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树立了同人民共呼吸、同命运、心连心的信仰。坚持为人民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的根本立场,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的奋斗方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1]10,清晰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目标导向。
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提出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人民是共同富裕的享受者,更是共同富裕的创造者,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国情,科学制定了分步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建设规划,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民共同富裕,更为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区域和城乡协同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在加快物质建设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11新时代新征程,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将国家的发展目标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让人民群众满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二)发展动力:一切依靠人民,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民群众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源泉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一百余年的奋进历程,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光辉的旗帜上。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1]4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作为党和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源头活水,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建设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在施政过程中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牢固树立坚持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力量,国家建设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良治之道才能在广袤的中国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言:“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10]要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成效的评价权力交付给人民,将人民的满意度、支持度作为衡量国家建设水平最重要参考因素。当前,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号角已经吹响。复兴的道路上危和机并存,但危可转机,把蓝图变为现实,就需要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始终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团结奋斗、矢志前行。
(三)价值取向:坚持发展路径共建共享,把做大的“蛋糕”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强调,“坚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1]。坚持国家建设的首要目的是不断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在实现人民共同期盼方面,要精准研判、科学部署,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和顽固问题,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在抓热点、攻难点、去痛点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人民性这一根本要点。
发展理念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展的最终成效。对此,习近平强调,“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12],科学回答了国家建设“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展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涉及每个人的切实利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充分保障人民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做大的“蛋糕”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3]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评价主体,只有人民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大受益人。目前,国内发展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要继续秉承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致富机会,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扩大“蛋糕”的规模。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解决好分配“蛋糕”这一关键问题。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深厚的价值意蕴,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非少数英雄人物,强调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审视历史发展的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计划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因时而新、顺势而为、不断发展的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群众路线贯彻于党治国理政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将人民群众视作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评判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主导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时代、分析时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把人民群众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4]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各项建设取得成效的目标所向和价值依归。人民群众的拥护与否直接关系党的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的立场决定党的力量来源之多寡。新时代新征程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满意”为标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提升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牢固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把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国家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要通过改革发展将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美好向往落到实处,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勇于反思、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彰显党的执政本质。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大地战乱频繁,中华民族风雨飘摇,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千辛万苦、无时无刻不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最伟大的梦想。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逐步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并引领中国这艘巨轮劈波斩浪、开拓前进,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15];“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39。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能生活在一个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伟大时代中,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更为和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5]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做实各项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
[4]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22-10-27(2).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6.
[10]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2017-10-26(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8.
[12]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J].求是,2020(24).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7.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责任编辑:刘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