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可馨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理念,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对教育过程中融入生活元素的集中体现。这一思想强调了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表明教育应当紧密围绕生活展开,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被视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将生活化教育理念引入小学科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生活化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的科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意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6 022-024
陶行知先生,一位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曾明确指出:“书本若脱离生活,便成为死书;教育若脱离生活,便成为死教育;学校若脱离生活,便成为死学校。”这番言论,深刻揭示了生活化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核心地位。现代课程论亦持此观点,强调生活世界不仅是科学世界的意义基础,更是教育实践的归宿。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教育教学活动需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在生活中的内在需求。如此,学生才得以在生活中汲取知识,又能在知识的指导下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取富有活力的知识和真正的情操陶冶。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中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科学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科学课堂,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尽管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若干问题。尽管教师具备生活化教学的意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难以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且切入方式往往显得较为生硬。此外,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部分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未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水平,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和体现。另外,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及时转变,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能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主动学习和尝试应用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机会,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分析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我们发现,教师的作业设计多以基础知识为主,缺乏培养学生探究科学意识的内容。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未能贴近学生生活,无法有效发挥作业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学生无法从作业实践中得到提升,进而影响科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驱动学生深入学习的核心动力。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精心提炼和整合那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知识。通过实施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一同探索科学现象,挖掘科学原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拉近学生与科学学科之间的距离,更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增强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初次接触科学知识和技能,他们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显著优势在于,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中探寻科学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起自然生活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消除学生在理解科学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三)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小学生具象化的思维特点,生活化教学能够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宝贵的生活经验,进而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教育目标。
三、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愉快学习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突出科学学习趣味性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广泛应用的教学策略,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情感色彩或具象化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知教材知识点,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应将情境教学法与生活理念紧密结合,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这一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更能培养学生成为善于观察生活、独立思考的科学知识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将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初步应用。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大脑》这一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大脑的形态和结构。但大脑是人体内部器官,如果要研究大脑的话,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会比较高,只能从生活化的角度考虑,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模拟教学环境,使之生活化。在这节课中,我利用一些常见的生活化材料,设计了以下活动:观察核桃仁、团报纸、掂豆腐、摁豆腐、制作大脑模型。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他们提出的方案得以充分实施。为此,我提供了多样化的材料,以滿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材料激发其学习热情。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科学,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我特意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化的探索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积极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动口、动脑、动手的操作过程,是一种高效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收获。这正是我们推行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增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授课的同时,融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加深现实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可以把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最终强化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我最近赛教的一节课《冰块的融化》。这是一节自编课,主要是利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的热对流现象来解释这一原理。课堂的导入非常简单:把两个冰块同时分别放入淡水和盐水中,你认为哪个冰块融化得快?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冰块在盐水中融化得快。学生给出这种答案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冬天路面上容易结冰,人们都会通过撒盐的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看得出学生在认真思考,他们这种解释也来源于生活经验,听上去有理有据。可是,实际情况却和大部分学生的猜想相反:冰块其实是在淡水中融化得更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观察现象,从而给出解释,学生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和在路面撒盐的原理大不相同。这节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知道路上撒盐和把冰放入盐水中完全不一样。一些科学现象我们确实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知晓,可若有细微的差别,结果就完全不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严谨的。与此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现象反差的实验,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入科学课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從而密切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导入生活化的科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开展的最大优势和特点就是实践性。要使小学科学课程的最大优势和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就需要依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资源和素材,导入生活化的科学教学内容,并应用于科学课堂。当然,这些内容并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更应该让学生去教室外增加生活体验。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到田野、花圃或者是一些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土壤虽然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接触,但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物,因为学生大多都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所以学生说起土壤,印象比较模糊。而在挖土壤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观察到土壤里有哪些东西,土壤的性状是否相同,也进一步渗透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的贡献。教科书中像这样的章节还有很多,例如“植物”单元,可以带学生逛逛校园,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查阅一些植物的资料,给植物制作标志牌,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动物”单元让学生课后寻找一些小动物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准备,如蜗牛、蚯蚓、瓢虫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利用这些实物来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大自然,用贴近生活的经验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也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四)布置生活化活动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对于周围自然事物的认识可能存在不足或者是错误的情况,在科学教学当中也会有一些限制。所以要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教学体验,实际就是要强调实践性。最近倡导工程教育,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其本质也就是强调实践,而科学课是落实工程教育非常好的途径之一。但是就课堂本身而言,让学生化身小小工程师亲自动手设计制作并重新设计改造在一节课上是很难完成的。而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就可以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简易制作,像1~2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制作笔筒、小温室,3~4年级的学生可以制作喷水壶,5~6年级的学生可以制作飞行器等等,并让大家带来展示,一起评价与讨论,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班级为单位,划分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农场,经过审慎挑选,学生选定一种心仪的植物或水果进行栽培。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入参与并了解植物的成长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将所种植的种子进行圈定或标记,并教授他们一些记录技巧。通过持续的日常观察,学生可以详细记录种子的萌发及生长过程,从而逐步培养起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经验,还能使他们深刻感受到科学的独特魅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小学科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科学教学,作为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理想渠道,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培养科学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生活化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元化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以全面促进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构建与发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助力学生综合且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余俊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2023(27):61-63.
[2]王小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教育界,2023(20):68-70.
[3]孙庆庆.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小学生(上旬),2023(7):88-90.
[4]许宇翔.生活化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2023(2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