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教学引领数学课程思政的初探

2024-06-03 13:56:35顾慧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顾慧

[摘 要]数学课程思政的推进,绝非单一的思想灌输,而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入与渗透。对此,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政治道德修养,加强思政意识,并深入研读教材,积极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将数学教学进行故事化,可以使思政教育在数学课程中更加灵动、婉转和多彩。

[关键词]教学故事化;课程思政;数学品格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編号] 1007-9068(2024)11-0091-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科要坚持目标导向,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可见,数学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之一。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融合点,实现数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和谐统一。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广泛存在。笔者深入探讨“数学故事化”与数学学科思政的内在联系,发掘德育要素,以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立体的数学思政育人体系。实践证明,数学教学故事化不仅使得数学课程思政教育更加灵动、委婉、丰富多彩,还让学生在科学、人文和艺术的融合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数学教学故事化:让课程思政更“甜”

生动的数学故事似清泉如春风,为数学课堂注入了勃勃的生机,增添了感性的气息和甜美的味道。

(一)看得见的思政,让“隐”变成“显”

融入数学故事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使其数学思维得以发展。数学故事能够生动展示数学思政教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能够从轻松游戏状态转入对课程内容的积极探索,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以“排列与组合”教学为例,教师讲述“小动物躲雨”的故事,以此巧妙地导入数学知识。

师:有一天,小鸡、小鸭和小刺猬一起出去游玩。可是,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只有两把雨伞。小刺猬主动提出要打伞,小鸡答应和他合撑一把伞。他们刚走了几步,小鸡突然尖叫起来:“小刺猬,你的刺扎到我了!”小鸭赶紧说:“小鸡,你来撑着这把伞,我去和小刺猬合撑一把伞。”然而,小鸭刚跟着小刺猬走了几步,也被刺扎得忍不住“嘎嘎”地叫了起来,最终独自跑进了大雨里面。

(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

师:你们为什么都笑了?

生1:我觉得他们三个有点笨。可以让其中一个小动物找一片大的树叶顶在头上做雨伞。

师:用树叶挡在头上,相当于多了一把伞,这样每个小动物就单独撑一把伞。这个办法不错。

生2:应该让小刺猬撑一把伞,小鸡和小鸭合撑一把伞,这样谁都不会被刺啦。

师:你想的办法很巧妙,如果他们懂得将小鸡和小鸭凑成最佳组合就好了。今天让我们跟随这三只小动物走进数学乐园,探讨“排列与组合”的知识。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索热情逐渐增长,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也在心中生根发芽。

(二)理得明的思政,让“无”变成“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时候传统模式的数学理论传授和缺乏趣味性的思政教育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在涉及复杂和抽象的知识点时。然而,当教学内容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现时,可以极大地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消化,也使数学和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以“倍数与因数”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在此基础上再穿插数学故事“为什么周角是360°”,以此激发学生对一个数的因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师:一个周角的度数是360°,为什么不是100°、200°、400°等其他更简单的数呢?

(学生表示一筹莫展)

师:如果将100°、200°、400°和360°平均分且份数大于1,总共有多少情况呢?

生1:100除了1和它自己,只有7个因数,也就是100°只有8种得到整度数的等分情况。

生2:200的因数除了1和它自己,还有10个因数。因此,如果周角是200°,就有11种得到整度数的等分情况。

生3:400的因数一共有15个,周角如果是400°的话,就有14种能得到整度数的等分情况。

生4:通过一一列举,发现360的所有因数一共有24个,也就是有23种能得到整度数的等分情况。

生5:这样比较就能发现,把周角定为360°确实方便一些。

借助数学故事“为什么周角是360°”,让学生经历“一一列举”的过程,感悟360°的特殊性。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他们的学习体验更加生动,成长过程更加愉快。

(三)说得清的思政,让“虚”变成“实”

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长时间、持续不断的思考中诞生的。长线思考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发现新的解决方案,更能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容积与体积”为例,笔者在结课时出示了一张画着陶罐和铁罐的图。

师:从数学的角度,联系今天的学习内容,你通过这幅图能想到什么?

生1:陶罐的容积大,铁罐的容积小。

师(播放“陶罐和铁罐”的故事):看到铁罐在嘲笑陶罐,你想对铁罐说什么?

生2:铁罐,你不应骄傲自满瞧不起陶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

师(继续播放视频):若干年后,它们俩有什么变化呢?

生3:陶罐依然如故,而铁罐消失无影了。

生4:陶罐对同伴很友好,虽然铁罐以前嘲笑它,但是它还记得铁罐,还让人们赶紧挖铁罐出来,生怕铁罐被闷着。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找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生6:我们要和别人和睦相处,尊重别人的长处,不攻击别人的短处。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这个故事,用在本节数学课的末尾,不仅深化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更凸显了数学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看到铁罐对陶罐的嘲笑,学生能够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学会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他人的缺点,从而达到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的目的。而陶罐始终如一,铁罐却消失无影的情节,以简洁的故事形式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一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不仅教导学生如何“做学问”,更引导他们如何成为真正的“人”。

二、数学教学故事化:让课程思政更“粘”

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和其背后的原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学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从而增强数学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种方法能够使数学思政课程更具黏性,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品格在数学故事中闪现

《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的目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要想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将数学教学故事化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为例,笔者采用“小猫钓鱼”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引入:小猫钓了一条鱼,他开心地对猫妈妈说,我今天钓的鱼有我的一拃这么长。猫妈妈接过鱼,用手比画了一下,只有半拃长。奇怪,猫妈妈量的结果怎么和小猫量的不一样呢?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本故事中的认知冲突,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对故事中提供的素材进行仔细分析和逻辑推理,最终揭示两次测量结果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小猫和猫妈妈所采用的度量标准不同。这种理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帮助学生从故事中抽象出核心问题“为什么”,更能激发他们积极寻求答案“为什么”,能让他们深入思考“还有什么”。

(二)社会公德在数学故事中闪现

数学学科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本身,更在于其对培养学生品格和公德等素质的关键作用。尽管数学课程表面上看似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联系不紧密,但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善意”。这种“善意”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上,更体现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和精神方面。

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度量单位”的总复习为例,笔者向学生介绍“30厘米的尊严”的故事:克里斯注意到拾荒者的身高较矮,为了帮助他们更方便地获取垃圾箱内的物品,他提出了一份改造城市垃圾箱的提案。提案建议将高度为1.5米的垃圾箱降低30厘米。这样一来,拾荒者就不需要攀爬高山般的垃圾箱了。后来,设计者不仅降低了垃圾箱的高度,还将其设计成可翻转的。这样一来,拾荒者就更加方便地捡到垃圾箱里的东西了。他们可以轻松地将垃圾箱翻转过来,而不需要费力攀爬或使用其他工具。

30厘米的长度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展现了人性的温暖,让弱势群体感受到了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点的理解,可以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类似关爱弱势群体的例子。例如,学生举例:电梯上有为轮椅用户设计的矮按钮,这样的细节设计正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数学教学故事化:让课程思政更“暖”

数学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科知识的本位”变“学科育人的本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塑造优秀的个人品格。鉴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直观向抽象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以此滋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播种——编写数学故事

编写数学故事是促进学生数学阅读、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方式。在编写数学故事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注重故事的可读性及教学性。故事的内容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知识基础和教材进度相匹配。同时,可以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故事传递一些思想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二)扎根——加强资源建设

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应注重资源建设。教师可以规划固定的数学阅读时间,搜集并推荐优质数学报刊杂志,构建多元化的数学阅读环境。教师还应提供数学故事阅读的方法指导,并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

(三)开花——分享数学故事

在数学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背后的规律,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及反映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学生有所感情之后,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结果——构建数学评价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元化的数学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个体自评、生生互评、家长亲子评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数学阅读成果。此外,可以开展“小作家”和“小演说家”评比活动,评价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总而言之,将故事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数学课程思政更“甜”、更“粘”、更“暖”,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内涵,从而推动数学课程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和共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顧燕.数学故事化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究与实践[J].数学之友,2023(27):20-22.

[3]    赵玉梅.“三会”视角下的数学故事课程建设[J].新课程导学,2023(29):84-86.

[4]    蔺丽,冯伊娜.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挖掘思政元素[J].留学,2023(23):48-49.

(责编    梁桂广)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商情(2017年33期)2018-01-24 22:01:46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教师·上(2017年12期)2018-01-13 22:09:08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科技视界(2017年27期)2018-01-04 14:39:05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