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多元探究活动,助力良好数感培育

2024-06-03 17:11:17陈少宇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倍的认识数感

陈少宇

[摘 要]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感知,是基于大量经验形成的思维直觉,是一种潜在的智能。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当成核心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引入趣味情境,让学生在“看思”中形成数感;构建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摆思”中建立数感;设计互助活动,让学生在“做思”中加强数感;依托问题探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展数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梳理中积累数感。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引导学生投入多角度、多层级的学习中,助力学生构建良好的数感基础,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感;倍的认识;多元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1-0070-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进而发展他们的数感素养。虽然数感在日常数学学习中可能显得抽象和难以捉摸,但它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数感实际上是对数、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审视《课程标准》中有关素养培养的内容,创设适宜情境,构建多元学习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形成学习直觉感悟,助力他们的数学学习向深层次发展。

一、引入趣味情境,在“看思”中形成数感

“注重情境设计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数学经验入手,选择合适的素材促进学习深入,助推核心素养积累”等,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此,在“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对教学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利于学生对学习的关注、投入,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智慧与活力。

【教学片段一】

师:静静地听一首音乐,猜猜它来自哪个故事?

(教师播放音乐)

生1:《西游记》中的音乐。

师:是的,《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是哪些?挑担的是谁?牵马的又是谁?

生2:有4个人,猪八戒、沙僧、唐僧、孙悟空。

师:总结得非常棒!继续看后面的内容,说说画面中的场景。

生3:孙悟空去摘桃子了,猪八戒去摘西红柿了。

生4:猪八戒忙活了半天才摘回来2个西红柿;孙悟空厉害,他带回来6个桃子。

师:观察得很仔细,对于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怎样分析与思考呢?

生5:西红柿比桃子少4个。

生6:桃子的个数是西红柿的3倍。

师:3倍,还真是新词,怎么知道的?

生6:爸爸昨天和我一块儿预习了新单元的内容,书中有这样的说法……

师:你真了不起,有这么好的学习习惯,继续保持下去,相信你的数学学习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倍的认识)

【思考】兴趣是深入持久学习的核心力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起始阶段,以他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音乐为背景音乐,用其中的人物为活动对象,为课堂增添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兴趣。

在此情境下,学生会把注意力放到画面中的数学信息中,从比较数量的大小开始,逐步深入。当有学生提出“倍”的概念时,将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认知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数量的比较与“倍”联系起来,形成对数字的初步感知。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数字的感知将逐渐清晰,数感也将逐渐萌发。

二、构建探究情境,在“摆思”中建立数感

基于学生个人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从问题出发,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实验探索,是当下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基础,是构建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为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需从学生的已有感知切入,鼓励他们进行操作实践、互动交流,从中体会“倍”的概念及其与其他概念的关联。设计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情境,不仅能有效衔接之前学习的知识,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还能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形成深刻的学习感知,构建相应的数学学习表象,从而为建立数学思维模型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片段二】

师:你可以用圆片、小棒摆一摆上述的观察、思考结果吗?同桌之间相互协作一下。

生1:第一排摆2根小棒,第二排摆6个圆片。

生2:6里面有3个2,即6是2的3倍。

生3:是不是所有这样的说法都可以用几倍来表示?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继续摆一摆,说一说,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生4:擺5个圆片,1根小棒,5里面有5个1,5是1的5倍。

师:很奇妙的摆法,有趣的说法,这样也可以吗?

生5:可以的,如8是1的8倍,9是1的9倍。

生6:还有更特别的,2里面有1个2,所以2是2的1倍。

【思考】开放式的情境能释放学生的个性,案例中就有明显的体现,一部分学生通过摆几个与1个,得出几是1的几倍,一部分学生摆出两排同样数量的学具,也能得出“一个数是它本身的1倍”的结论。这种多样化的思考方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使数感的形成变得更加可靠和有效。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坚实的数感基础。

三、设计互助活动,在“做思”中加强数感

关注合作学习引导,使学生在课堂对话、互动中走进探究天地,拓展学习视野,丰富学习感知,是构建有效学习的基础。为此,在“倍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自主操作和自主学习,创设必要的合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多元化学习中形成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对倍的感悟不断走向深入,对倍的分析、思考更具条理,进而强化数感意识。

【教学片段三】

师:下面的学习活动由各小组自行安排,看看哪组活动是最精彩的,哪组效率是最高的。

生1:如果猪八戒摘回来的西红柿的个数是3个,那刚才的结论还成立吗?

生2:按照前面的方法画一画示意图,用圆圈代表桃子,三角形代表西红柿,可以看出西红柿被圈了1次,而桃子被圈了2次,说明桃子的个数是西红柿的2倍。

生3:对的,因为6里面有2个3。

生4:如果猪八戒这次摘回来12个西红柿,那西红柿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师:老师把生4说的信息整理好了,对这样的圈法(如图1),你有什么看法?

生5:非常清楚地表示出西红柿比桃子多,12里面有2个6,12是6的2倍。

生6:一定要看什么数里有几个几,这样才能说准谁是谁的几倍。

【思考】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形成了多样化的思考方式,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交融,达到了理想的学习状态。学生不再用摆学具方法,而是用图形来替代桃子、西红柿。这种看似微小的转变,实则反映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体现了他们从具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随着小组成员达成共识,画图法成为新的研究方法,学生对倍的感知变得具体、清晰。这种学习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学生数感发展的体现,也是他们数感得到强化的必然结果。

四、依托问题探索,在对比中发展数感

用问题引发学生必要的数学观察、思考、表达,最终汇聚各方面的学习智慧,助力学生把学习所感知的现象、认识进行归纳和提炼,进而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构建相应的数学思维模型。为此,在“倍的认识”后续教学中,教师需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出问题,并在不同问题探究中实现倍的建构,推动深度学习的实现,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此外,通过创设对比式学习环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感发展。

【教学片段四】

师:学习到现在,你有怎样的收获?会设计一些问题来考考同学们吗?

生1:这节课主要研究了谁是谁的几倍。

生2:如果猪八戒又摘来12个西红柿,这时西红柿的个数是桃子的几倍?

生3:西红柿一共有24个,可以继续画12个西红柿,再圈一圈。

生4:对,用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可以轻松地研究倍数问题。

生5:那12是3的几倍?

生6:把12个圆3个3个地圈,可以得出圈了4次,所以12是3的4倍。

【思考】当学生质疑某些问题,如“为什么要3个3个地圈?”这种质疑会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探讨之中。随着学生争辩之声响起,倍数的本质会凸显出来,学生也会从画一画、圈一圈活动中更好地建构1份量的表象,感悟到1份量、几份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晰倍数的本质。由此,学生会对倍数有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数感也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发展和加强。

五、回顾学习过程,在梳理中积累数感

回顾学习历程,深入挖掘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是构建深度学习、培养数学思维、积累数感的基础。因此,在“倍的认识”最后阶段教学中,构建一个积极的学习反馈环境,促进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与反思,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总结倍的知识,深入反思学习过程,使知识结构更加稳固,学习积累更加丰富,数感得到发展。

【教学片段五】

师: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学习,说说对倍的认识有哪些。

生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知道几个是1份,几份就是1份的几倍。

生2:通过画一画、圈一圈,也能得到1份和几份的关系。

生3:可以從几个几来判断,像12里有2个6,12是6的2倍,12是2的6倍。

师:总结得真好!

【思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学会研究,是促进数感长效积累的基本着力点。为此,在以上环节中,教师继续沿用唐僧师徒的话题,细化教学情境,构建富有情趣的分西瓜场景,以便学生更好地将学习与生活经验结合,形成与倍数相关的直观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系列学习中发展学科素养,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积累和提升。

综上所述,教学应立足课程改革,聚焦《课程标准》的指引,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当成使命。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感形成的根基,构建多元化、系列化数学活动情境,助力学生对数的意义积累,引导他们用不同方式表示数,学习用数去观察、思考与交流,以达成数感的逐步形成。同时,教师还应发挥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开发、发展数学认知的积极作用。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创设利于感知数、理解数的情境,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建立数的直觉,培养运算和解题能力,进而形成稳固的数感,并逐步提升数感。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章颖.读懂学生的“明白”,让学习自然生长: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7(10):20-23.

[3]    王鹄,杨保华.经历活动过程  培养学生数感:“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1(Z1):82-84.

[4]    孙瑞.在操作中识数  培养学生数感:“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处理[J].小学教学参考,2020(11):74-75.

[5]    甄永顺.经历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数感:“数数、读数”教学设计与说明[J].小学数学教育,2016(18):66-67.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倍的认识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58
“倍的认识”教学纪实与反思
关于《倍的认识》的教学与研究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数感”的培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33
整体把握精心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探索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与思考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