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理论辩误与意涵阐明

2024-06-03 14:41李江静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它的出场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理论性概括和肯定性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证明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但在西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影响下,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还存在“趋同论”“排他论”和“模式论”等误读。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式”,是式样、方式,应当从历史传统、文化积累、发展任务和现实国情等多重维度加以把握。鉴于此,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的现代化、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仍然是牢牢把握现代化过程的话语权所必须作出的理论努力。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22ZDA027)、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22VSZ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江静,女,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意识形态论、当代社会思潮。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4页。

②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 版。

③  崔桂田:《中國式现代化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6日,第A01版。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概括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延用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及特征作出总结。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②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价值意蕴和世界意义等方面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同时也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误读。为此,有必要在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的基础上辨析种种误读的理论缺陷,并以意涵阐明的方式作为反驳,以牢牢把握现代过程的话语权。

一、出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以来的长期探索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首次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建设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课题”③。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大召开的历史节点上,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有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伟大成就,党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④事实上,党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付出的努力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并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党又团结带领人民,在“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的历程中,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新时代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着自己对现代化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概括提出并系统发展起来。

二是中国发展引发世界关注,积极回应国际叙事和国际传播需要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在发展物质生产现代化、开展社会建设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独树一帜,使中国完成了“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并震撼了整个世界。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前,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也迫切需要了解迅速崛起的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页。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这就清楚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文明发展都作出重要贡献。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如何讲清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世界历史意义,以世界人民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回应当前国际叙事和国际传播的需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话语出场的动因。

三是中国跨越西方“语言陷阱”,将发展优势转换为话语优势的结果。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探索,走出了一条自身独立探索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不依附于西方文明,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

但是,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实现现代化的先行性以及与此相应的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取得的优势地位,垄断了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定义权、解释权。与此同时,我们还存在话语能力与中国发展不相匹配的状况,仍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国在很长时间内受到西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影响,成功开辟和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被淹没在“西化”的浪潮中,譬如,将改革开放的成就归结到“学习西方”上就是一个显著表现。今天,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认识还有假想和臆测的成分,他们以自身“国强必霸”的逻辑和“反共”立场来裁剪和评价中国的发展道路,带有强烈的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植入的话语来描绘中国,描绘得越多,中国式现代化的滤镜就越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也就越深。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内在地包含了相应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我们要跨越西方的语言陷阱,就迫切需要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新时代以来,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梦”等一系列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的概念表述,都是因为扎实学术研究和严密逻辑论证做支撑,这表明,要赢得国际话语权,让国际社会认识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离不开深厚的学理基础和有力的学术论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明确提出和系统论述,不仅是在世界上发出有关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最强音,而且标志着中国打破西方现代化理论独霸格局的开端,必将深刻影响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四是党顺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彰显自信自立精神的结果。

十月革命以后,人类实现现代化就有了两种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从一开始便是“以苏为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随着实践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非只有一条,我们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当作中国最大的政治,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原来的四个现代化目标,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党的十八大根据当今时代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四化”。此后,习近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时代课题,相继提出“人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系列重要观点和论述。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阐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鲜明特色、丰富内涵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展现出既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苏联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提出,正是这一探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它不仅顺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信自立、紧跟时代的底气和精神。

二、理论辨误: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误读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累、发展任务和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现代化道路。然而,受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影响,在一些海外学者和媒体看来,西方掌握着现代化的唯一真理,衡量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是否符合西方制定的“金标准”,这就难以避免地脱离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形成錯误的判断和认识。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较为典型的误读体现为三种观点,即“趋同论”“排他论”和“模式论”,有必要对这些观点进行理论辨误,以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辩误一:“趋同论”

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如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等,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背后的理念经验、制度安排等,都具有十分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但是,西方现代化理论仍傲慢地认为,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非西方国家只有向西方国家“趋同”,学习甚至全盘复制西方文化和文明,才能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由这一理论衍生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读,可以称为“趋同论”。

诚然,西方现代化曾经起到过十分积极的历史作用,它一度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共产党宣言》强调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页。。但西方现代化理论将西方现代化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普遍的现代化模式,并以此衡量中国发展所处阶段,则是一种交织着傲慢与谬误的“西方中心论”。西方现代化过程充斥着血腥、暴力与罪恶,但西方现代化理论却对此鲜有提及。譬如,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影响广泛的“增长阶段理论”,将西方现代化的过程描述为经济的现代化引发社会现代化,再进一步导致政治的现代化。从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来看,罗斯托等人的描述并非事情的全貌,真实的历史是,“在殖民运动开始之前,西欧与中东欧甚至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并没有很大区别;而在殖民开始后,深度卷入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奴隶制度的西欧国家迅速腾飞,尚未卷入殖民主义的中东欧国家则没有立刻崛起”王绍光:《现代化道路上,西方敢不敢回答这三个问题?》(2022-11-02) [2023-12-21].https://www.guancha.cn/WangShaoGuang/2022_11_02_664852.shtml。。也就是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起飞准备”阶段,“地理、文化、种族、制度都不是决定性的,殖民主义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王绍光:《现代化道路上,西方敢不敢回答这三个问题?》(2022-11-02) [2023-12-21].https://www.guancha.cn/WangShaoGuang/2022_11_02_664852.shtml。。值得注意的是,罗托斯看到了这一点,但他不加掩饰地将《经济增长阶段》一书的副标题命名为“非共产党宣言”,表明他的理论远非客观中立的“纯粹理论”,而是意在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辩护,同时达到反共产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向西方现代化“趋同”吗?答案是否定的。十月革命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人类自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华大地上结出的果实。不同于西方近代以来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从来没有对外实施过殖民主义,而且“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谓‘市场经济只能靠追求自利最大化驱动的人性逻辑,所谓‘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修昔底德陷阱”侯惠勤:《人类现代化历史过程的道路之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不仅如此,在成功汇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扭转了曾经被西方霸权强加的文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使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展现出光明前景。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分时,必须警惕“现代化=西方化”的意识形态陷阱,在实践基础上对“趋同论”等谬论加以阐明。

(二)辩误二:“排他论”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几十年间,西方舆论界一直伴随着这样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加有效并企图“取而代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提出,该观点进一步演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要彻底否定西方现代化的原则和标准。为便于理解,我们将这种认识称为“排他论”。

“排他论”的一种典型表现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非民主式现代化,而西方的现代化是民主的现代化。这种观点是透过西式政治价值观的滤镜看待中国,把西方以“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为主要特色的民主制度作为衡量标准,错误地将“新权威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基础。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来带有极权主义性质,邓小平时代的改革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实行西式民主的中国仍然处于“半集权”“半专制”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迈克尔·奥克森伯格(Michael Oksenberg)、爱德温·A.温克勒(Edwin A.Winckler)等学者都围绕“新权威主义”发表过文章和著述,提出了“分化的权威主义”Jonathan Unger, ed., The Nature of Chinese Politics: From Mao to Jiang. Armonk, N.Y.: M.E.Sharpe, 2002, p.193.、“柔性权威主义”Edwin A.Winckler,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CHINA QUARTERLY 99, September 1984.等不同說法。其中,迈克尔·奥克森伯格发表的《中国的政治体制:21世纪的挑战》一文,对中国的“新权威主义”作出全面考察和系统论述。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排他论”突出地表现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西方式现代化的“升级版”。在这一观点看来,中国做的无非是要建立一个和美国相抗衡的新的权力中心和世界市场体系,以加剧对世界财富的剥夺,这势必对美西方的利益造成威胁。与之相关的是由“中国威胁论”衍生出的“新殖民主义论”“新帝国主义论”等新变种,以及“军事威胁论”“科技威胁论”“网络威胁论”“一带一路威胁论”等一系列代名词。党的二十大前后,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强势袭来,例如,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是‘威权主义大国”,这“对北约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北约必须要予以应对”环球时报-环球网:《中方回击:不要企图搞乱亚洲!》(2022-05-26)[2023-12-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885342265492679&wfr=spider&for=pc。。

实际上,“排他论”是将自身置于道德制高点的位置,以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理论来预设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从而批驳不接受西方“教化和改造”的东方世界,将其丑化、弱化、妖魔化Emma V.Broomfield,“Perceptions of Danger:The China threat theo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12, No.35,2003,p.267.。更重要的是,在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下,他们无法接受东方国家不仅没有复制西方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模式,甚至探索出自身的独特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美西方将后发国家纳入其霸权秩序的企图。他们所蓄意制造的“排他论”,根本就在于担忧当前国际秩序受到挑战及不公平的国际财富分配体系被打破。

我们不否认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是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但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独立自主探索的、不强加于人和不威胁他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让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对此,仍然需要从理论上阐明我国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需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责任和担当。

(三)辩误三:“模式论”

“模式论”是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误读。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要打造一个概念、构建一套理论,并通过成体系的输出来引领全世界。当前“模式论”的解读甚至反映到了翻译界,例如,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翻译中,中国的官方翻译是Chinese modernizationFull text of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2022-10-25)[2023-11-25].https://english.news.cn/20221025/8eb6f5239f984f01a2bc45b5b5db0c51/c.html.,但一些外媒将其翻译为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或Chinese model of modernization,这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当作了一种“模式”,一种“成型”的道路。

的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一个国家可以不用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在尊重自身文化传统、具体国情的情况下走向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独立自主地取得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水平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世界覆盖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体系建成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更大的机遇。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在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的同时,不是要成为一种定于一尊的、旨在进行对外输出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式”,是式样、方式,具体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包括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保障人民当家作等。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作出进一步展开说明,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23页。。这就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27页。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不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更始终支持不同国家和地区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方式,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应该说,从文明观的角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供强有力的辩护,是打破“模式论”的必然要求。

三、意涵阐明:关于典型误读的理论回应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实践已经表明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也有力回击了“现代化=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威胁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输出现代化模式”等错误观点。然而,从理论上深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仍然是有力反驳“趋同论”“排他论”“模式论”的必要之举,也是牢牢把握现代化过程的话语权应做出的理论回应。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显著特征,归根结底体现在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中走出来,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因此,要有力驳斥“趋同论”,就必须首先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正如習近平强调,“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90页。。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孕育着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可以说,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没有中国特色就没有今天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悠久的文明历史及其孕育的深厚文化传统和丰富历史资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所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式现代化根植的文化沃土,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0页。,注重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古老的中华文明;同时,始终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就,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备的最显著特征,是由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只有从文明和文化的意义上,才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自觉辨明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误读。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要根据自身的国情特色和生产方式变革,加强对中华文明的挖掘和阐发,让中华文明观所蕴含的和谐共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等理念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解决一系列文明冲突的有力辩护。唯其如此,才能拓宽中国式新道路的独特文化内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正确精神支撑。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宣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探索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现代化新道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是经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原始积累后形成的社会形态,而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对殖民地人民和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来进行的,主要手段包括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推行殖民制度、贩卖黑奴、进行商业战争、发行国家公债、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以强大武力为基础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不公平的国际分工体系、残酷的金融剥削和恃强凌弱的剥夺,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灾难,如严重的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种族压迫、战争等。显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条件,更因列强环伺、饱受剥削、内部矛盾集中爆发而丧失了自发走向现代化的可能。只有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前提,再以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为基础,才能开放国门赶上世界的发展潮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核心力量,对历史发展规律加以努力认识和掌握运用,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奠定了政治前提。

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片面追求物的增值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回顾党百年来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应该使中国共产党秉承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在促进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际,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14亿中国人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自身实践开辟出的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新道路,遵循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完全不同的逻辑。我们应该使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创新突破使“趋同论”“排他论”等错误言论得以证伪,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引领潮流的国际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的现代化

五百余年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执着追求,深刻改变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脱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大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而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论调一时之间甚嚣尘上,似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就此“终结”,但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画卷在中国的生动展开不仅有力驳斥了上述谬论,更清楚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可行性。

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64页。。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要想彻底改变命运,必须立足自身的具体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长期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依靠组织人民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形态。

在现代化过程方面,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发展过程,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串联式”发展过程。在现代化发展观方面,我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方面,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五个方面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在现代化实现方式方面,我们强调“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15页。,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15页。。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立足自身伟大奋斗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对这一点的深入阐明是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题中之义,也有利于消解错误言论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页。在工业化的推动力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引发了包括生产社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交通运输现代化、世界市场化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现代化始于资本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作为第一个“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力量,它不仅势不可当地向一切非资本主义的经济领域渗透,瓦解了传统的小农经济,而且向一切非资本主义的民族地区渗透,开启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形成了西方奴役、盘剥东方的世界性民族關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资产阶级彻底摧毁了传统自然经济社会,打破了束缚生产力的城市行会制度,将农奴从封建人身的依附中解放出来成为雇佣工人,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是“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012年,第405页。。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是以撕裂社会、分化世界的野蛮方式进行的,这显著地表现在:对内压榨和剥削雇佣劳动者,导致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其结果就是贫富两极分化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对外进行全球性扩张,导致以攫取超额剩余价值为追求的剥削关系的全球化,其结果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殖民化。资本主义还“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70页。。因此,人类社会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现代化道路,以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固有弊端。

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克服和化解资本主义现代化问题的一种全新选择。从唯物史观来看,“现代化是生产力社会化、全球化基础上人类社会的一体化过程,包括阶级、国家和私有制的消亡,各民族和文明的互学互鉴、交融发展,全面交往下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等”侯惠勤:《人类现代化历史过程的道路之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这也意味着,现代化终将超越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尽管也是立足于工业化基础之上的现代化,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进程中,我们对内始终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和諧相处,对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这充分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是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深刻表明中国是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式,不仅不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复刻”和“趋同”,也不是要彻底否定西方现代化的原则和标准,更不是旨在形成“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超越,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寻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全新选择。

(责任编辑  刘  英)

The emergence logic, theoretical debates, and explanatory implication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LI Jiang-jing  ·14·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s a significant proposition put forwar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represents a theoretical summary and affirmative evaluation of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endeavors. It demonstrates the existence of another path to human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e blind faith in Western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discourses caused misperceptions such as “convergence theory,” “exclusivity theory” and “model theory.” The “style” 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fers to patterns and approaches, thus requiring an understanding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historical tradition, cultural richness,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nd the cur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Therefore, it remains an essential effort to firmly grasp the discourse authority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by clarify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s the modernization of a nation with a civilization history of over five thousand years,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 modernization rooted in it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ractices, and a modernization that transcends Western centrism.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