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经济视域下新建本科美育效能提升策略

2024-06-01 02:53丁兆国
美与时代·下 2024年4期

摘  要:美学经济的提出打破了经济学与美学的理论藩篱,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高校美育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新建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维启迪和路径选择。通过把握美育工作新定位、推动美育资源融合、创新管理制度、营造校园文化,本文提出了新建本科高校提升美育效能的改革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美学经济;高校美育;新建本科高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第三期建设资助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加强与改进美育教育研究”(XYN2204)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该报告特别强调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时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功能性需求,而是更注重心理体验及其背后的精神性获取。体验经济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比重逐渐提升,而美学经济的提出打破了经济学与美学的理论藩篱,成为背靠美学而面向经济的崭新理论,对促进消费、产业变革乃至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未来将逐步传导到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高校美育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美学经济对产业变革的影响

2001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提出美学经济(Aesthetic Economy)的概念,并将“审美价值”定义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具有“升值价值”第三种价值[1]。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自我与世界。人类对于美的需求是永恒的主题。资本敏锐地捕捉到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逐步由物质层面的生存需求向精神层面的享受需求的转变,将人们的审美需求嵌入消费产品中,在实现资本增值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变革的演进。首先,美感创新驱动消费欲望不断增强,推动美学价值在产品核心价值比重的逐步提升,如在传统制造业中美学设计在产品研发、生产等环节的高度渗透。其次,在服务营销等环节,美感体验在消费者需求中的逐步凸显,将促进产品生产与体验消费的联通互融,引导企业建立起美学产品、服务体系甚至品牌,并最终体现为产品的高附加值。最后,随着市场不断增长的美学需求,整个产业链开始围绕美学价值链进行创新与整合,最终形成产业链与价值链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由于美学经济根源于审美性,其更加注重生产、服务的创新而不是单纯的资源消耗,更加符合绿色新发展理念,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

二、美学经济的启迪:

新建本科高校及其人才培养

据资料显示,新世纪以来,通过重组、升格以及新办等多种方式,一大批以服务地方和行业需求为目标的本科院校成立,20年以来,这类院校共计成立700余所,在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占比达到57.16%[2]。

一方面,新建的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我国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保障,承担了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素质与领军人才的供给等重要功能。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里程,党的二十大特别指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人才对于整个中国现代话建设的支撑作用。因而,坚持教育发展和人才培育优先的理念,无形中向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全新要求。

最近一段时期,教育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开始逐步引导部分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特别强调产教融合,给予这类高校政策扶持。在这一形势下,很多新建的本科高校都积极探索聚焦服务地方、对接产业需求的应用型的办学实践,致力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美学经济对产业变革的推动,无疑对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维启迪和路径选择。

(一)思维启迪

美学经济对产业的渗透,本质上是美学元素创新与产业发展融通、最终形成产业美学的过程。所谓产业美学,即生态美学、技术美学、审美经济学、审美应用学、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整体,势必需要大批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具备综合美学素质的人才[3]。作为对接产业需求最紧密的新建本科高校,大多起源于专科学校,注重人才培养的技能化的同时,普遍缺少美育的整体谋划,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在美学素养、创新意识存在一定的弱项。在美学经济方兴未艾的当下,新建本科高校要超前谋划、创新人才培养思维,重新定位美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既要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中“以美铸魂”的作用,更要注重美育工作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方面的特殊功能,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促进学生多层次、多方面获得自主发展,能够以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美学经济带来的各种变革。

(二)路径选择

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一历史性文件出台,它详细阐述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美育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在提升美育效能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而美学经济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为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即以产业美学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强化高校与产业在美育方面的资源融合和文化融合,盘活蕴含在产业当中的美育元素、师资力量与硬件设施等,通过校企共建實践平台等方式,共同开展面向学生的美育实践活动,以美启志、以美启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其投身产业、扎根基层的热情。

三、新建本科高校美育改革的思路

(一)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新建本科高校要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全面观察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教育方针,充分发挥美育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具有思政内涵的美育教育活动,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4]。聚焦素养含蕴,美育除了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等功能,还能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认知。新建本科高校的美育教育目标除了在于美好心灵、健全人格的涵养,更在于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美学元素的感知,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要深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地方性、应用型特点,决定了其美育改革的重点,在创造性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深度挖掘艺术精品中的思政和美育元素,汲取养分的同时,还要注重所在区域地方文化、产业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促进学生扎根地方、贡献地方,塑造自身美育教育的独特属性,培养源源不断服务地方的新生力量。做到全面开放,新建本科高校一方面要强化美育普及教育,积极构覆盖全体学生、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的大美育格局;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办学,依托产教融合撬动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投入学校美育工作,构建校地企共赢共生的保障机制,为美育改革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二)改革重点

1.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高校要对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社会要对人才美育素养要求进行评估,打破美育课程学科界限,开设符合学校发展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特色艺术类任选选修课程,要充分考虑各个专业学生的美育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在其课程计划中增设美育课程,保证各个专业中美育课程的课时量。要丰富“第二课堂”美育活动,从艺术展演、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时事热点和各大特殊时 间节点举办相应的主题展览和演出;引导教师和学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积极开展对口定点帮扶、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深耕地方文化土壤,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多层次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2.推进美育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要打破美育教育中学生满足于挣学分,教师止步于完任务的困境,要进一步加大美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通过美育课程、美育实践活动、艺术类竞赛合理配置,提升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注重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后对自我的评价和学生之间互评,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美育课程,丰富课后的审美体验,拓展延育人效果。

3.构建美育教育保障体系。从思想层面提高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善并落实管理和实施层面制度体系;加强美育的宣传力度,丰富美育的宣传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各类平台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审美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多种创意方式增强美育宣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美育的关注度。打造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展覆盖全体教师的美育培训和工作指导,提高教师队伍的审美素质和美学修养,实现美育对其他学科渗透;提升参与美育工作的积极性,将教师参与美育教学的工作量、指导的学生获得荣誉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评价职称评定。向社会筹集相关经费和美育教育资源,提高美育经费利用率,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演艺剧场、博物馆、智慧教室等美育活动场所供学生开展美育活动;校园整体环境的规划要符合美学特点,将美育贯彻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

四、提升新建本科高校美育效能的策略

(一)把握美育工作的新定位

新建本科高校要从思想上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与艰巨性的认识,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从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重新把握美育工作的定位和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又要敏锐的抓住美育对于培养美学经济创新人才的新价值,重视其对树立职业理想、发掘职业志趣的推动作用,以产品之美与技术之美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

(二)加强校地与校企美育资源融合

要深化开放式美育,充分结合区域文化特色,聚焦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围绕美学赋能产业、提升解决复杂应用问题能力,从全社会尤其是产业中寻求合作对象,以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等方式,构建校地与校企美育共育生态,打造校企高水平美育实践平台,聘请企业人才,同学校的专任教师一起组成教研团队,共同开发美育课程,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指导,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探究式审美实践,为教师开展美育研究提供丰富素材和现实场景,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下的审美需求,让高校、企业与社会同步同调,全面提升教师、企业人员以及学生的审美适应度。

(三)创新符合美育需要的制度体系

通过产教融合提升美育工作成效,进而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实际需求、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作为必要保障[5]。一方面,学校内部要加强美育工作制度管理的顶层设计,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美育工作机制,明确部分分工,学校与学院、行政与教学通力合作,配合工作监督和考核。同时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出台符合美育要求的教学质量标准,以学分制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实践“第二课堂”。另一方面,要重点构建校企合作中人财物的投入管理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包括规范的引进退出程序、企业人员考核评价制度与校企双方投入的资产管理机制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促进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达成共识,从而激发创造力和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

(四)营造浓厚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

新建本科高校办学时间短,特色不够鲜明,文化沉淀不深,因此在办学过程中,要以美育为载体,积极营造感受美、欣赏美、热爱美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对审美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个性提升和增长,激发创造力。一方面,校园的整体设计要体现出美育的作用,在校院装饰、建筑设计、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标识等方面发挥美育的实践作用,使其符合审美要求。院系文化建设中充分彰显产业美学,让广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感受产业之美,形成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甘于投身社会主义产业建设的价值观念,理解工匠精神和产业精神。另一方面,要开展美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欣赏艺术成果展览,举行文娱演出、假期社会实践、邀请艺术专家、企业家做相关报告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将师生精神状态与行业、企业等创新精神有机融合,让美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持久的精神力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同地方社会经济的需求是高度一致的,无论是在高校的宏观规划方面,还是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課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考虑到校地融合、校企融合等实际情况。作为五育并举中不或缺的一项内容,美育的规划、实施方略和评价体系,都需要参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组建教研团队、设计课程群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等方面,都应当充分考虑到新建本科高校办学的供给问题,应当符合这类高校的发展方向。在校内外同时营造美育氛围,将校内精神文化普及、影响和校外校企合作融入相结合,能够兼顾社会经济的达成与人文素养的提升,能够将社会经济这一物质环境与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境界统一起来。因而,地方性、应用性及时代性,是新建本科高校美育实施的根本宗旨,要让美育从精神性走向社会性,从观念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1]邱晔.美学经济:一场范式革命与实践创新[J].云南社会科学,2021(4):37-46.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

[3]郝燕.美学经济研究的现实意义[J].产业创新研究,2022(22):115-117.

[4]郭瑾莉.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的改革理路与行动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0(12):54-56.

[5]杨宏志.关于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几个策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2(5):19-21.

作者简介:丁兆国,硕士,副研究员,常州工学院发展规划办/高教研究所主任,研究方向为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