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实践类作业,提升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

2024-06-01 23:15詹秋香
高考·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地理

詹秋香

摘 要:作业是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训练能力、锻炼思维的有效举措。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高中地理作业秉承着减负增效的原则,开始了作业模式的创新。其中实践类作业的比例增高,内容及形式更加多样化。通过合理地设置实践类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高中地理的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实践类作业为主题,观察高中地理实践类作业的建设与落实,为提高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提供必要帮助。

关键词:实践作业;高中地理;学科素养;项目式作业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体指人们在考察、试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但是实践力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专门训练和专项培养。设置实践类作业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实践类作业的落实,能够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转变作业的类型,让学生尝试更多的实践作业,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行动能力,巩固地理学科知识,并为培养自己的地理学科素养进行铺垫。本研究将从课上实践、课下实践、拓展实践三个角度对实践类作业的设置进行翔实的介绍。

一、高中地理实践类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层次递进原则

对高中地理学科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多数知识的教学都在课堂内完成,学生本身缺少实践和能动性,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高,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通过考察这一学情,教师应树立好从学生主体出发,层次递进进行设计的原则。首先,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水平划分,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理解问题、应用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理解问题是指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了朴素且全面的理解,可以开始设计一些有限的简单类实践作业,以课上作业为主。应用方法是指对实践作业的形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能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应用,辅助实践活动的展开。以课上独立、合作性的实践作业和简单的课下实践作业为主[3]。分析问题是指能够将知识内容从课本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化环境中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以课下实践作业和部分简单的任务型实践作业为主。解决问题是指学生具备了充分的知识应用能力,已经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应用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能够完成一些复杂的复合型实践任务。以复合任务型实践作业为主。通过对实践作业的类型进行分层,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布置不同难度的实践作业,保证学生对实践作业的接受度和完成度,从而真正起到实践作业的引导和建设作用。

(二)贴近生活原则

生活场景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应用落脚点,生活化元素是实践作业的必要基础性元素。高中地理实践类作业的设计需要遵循生活化原则。具体而言,在实践作业中要包含生活化的元素或者以生活实景作为实践作业的具体场景[4]。在实践中突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动手能力。尤其是课下的实践作业和拓展类的实践作业,教师要多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回归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贴近生活,将地理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以学生兴趣和主体能力作为出发点,要求实践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差异,尽量以可选择的多种类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多样性原则需要和层次递进原则相呼应,在保证实践作业设计合理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同等难度的不同实践作业选择。这也是呼应“双减”政策要求,减负增效的关键性原则之一[5]。关注学生兴趣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作业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吸收效率和学习效率存在参差,因此同样的实践作业在不同学生中应用效果和应用积极性并不相同,因此教师需尽量设计较为宽泛的作业类型,让学生在一个主题下可以选择自己接受程度的作业内容进行实践,这能够体现学生的真实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作业的完成中去。

二、高中地理实践类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课上作业设计,灵活教学思路

作业可分为课上作业和课下作业,实践类作业也有这样的划分标准。课上的实践作业实际是为了取代过去传统的作业形式,减少基础地理知识的课上复习和一些纸面的作业训练[6]。用课上实践作业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有一些小的实践活动帮助完成阶段性的知识总结,夯实知识吸收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上的实践作业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个人作业,也就是初期完成的实践尝试,围绕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实践。这一阶段的实践作业更像是“动手作业”,目的就是启动学生的实践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地貌》为例,这一章节的第一节教授学生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师先用PPT向学生展示他们所在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地貌,以及这些地貌的特点是什么。再将视角延伸到中国大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貌组成。在介绍完毕后,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尝试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学生用杯子作为容器,用沙子比作石灰岩,用来模拟最早的浅海沉积环境下石灰岩的水平分布现象。之后将杯子放平或者翻转,通过注入足够多的沙子,模拟地壳运动后石灰岩开始抬升露出水面,逐渐覆盖陆地表面。而因为杯子里的水一直存在,不断注入水流模拟湿润地区的气候,在流水的侵蚀下,部分沙子被冲散,因此表面开始出现不规则的起伏,这就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教师提前要求学生带好杯子和足够的泥沙,最后,顺利完成整套实践操作的学生,算实践作业成功,计入到平时成绩中。这类作业伴随课程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与课程内容的联系紧密,其作用就是让学生以更为形象的方式理解教学知识点。第二类是小组作业,在完成了一定作业积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后,开始进行小组实践作业。仍以“常见的地貌类型”这一小节的内容为例,在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向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能够掌握的地貌,用硬卡纸模拟地貌形态,进行模型的创作。要求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不仅要将该地貌类型进行还原,还要用标注的形式对该地貌上的独特植物、动物和景观进行逐一的呈现。这类实践作业通常在教学小节结束后作为总结,而实践作业的成果会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所创作的模型会被教師集中起来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标准包括该实践任务的完成度、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地貌还原程度,对地貌上特色景观、植物、动物的呈现情况以及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翔实描述情况。以小组实践作业的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总结,用实践作业取代传统的试题或纸面考查,既能激发学生的完成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教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课下作业设计,锻炼实践能力

课下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课下作业的质和量都需要有所保证,这意味着教师利用实践作业取代部分传统作业,但仍要在实践作业中强调知识点的复习[7]。因此课下作业的设计主要遵循两点: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地制宜,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生活和自然中寻找地理知识的答案。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地貌》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很强的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城市中寻找与地貌相关的信息,例如是否能从水流的方向、植被的组成、山体的性状中分析地貌。要求学生拍下照片,以PPT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这类作业旨在让学生享受和体会实践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不会注意生活中的地理细节,因此对于本地区地貌的特征以及一些独特的组成少有人知。通过实践作业的引导,有目的地完成对地貌信息的收集,不仅帮助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为综合素养的培育做好了铺垫。因课制宜,鼓励学生根据课程知识,自己探索实践活动。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的《环境与发展》为例,本单元的问题研究是:低碳食品知多少。低碳食品是指在食物的生产、运输和消费环节中,耗能低、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食品。教师安排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低碳食物和非低碳食物,并溯源低碳食物的生命周期。低碳食物可以寻找本地和应季的蔬果,非低碳食物可以寻找超市里精美包装的礼品盒。过度包装会增加能源消耗的负担,因此不属于低碳食物。让学生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实践作业的成果。这种方式兼具探究性和自主性,学生在既定命题中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选择自己认知和了解的内容进行实践考察。课下实践作业的设计,以组合作业、周期性作业为主。通常是需要学生解决一个体系化的问题或者实践的过程较为复杂。但是对學生来说,课下实践作业的趣味性要强于传统作业,且实践作业无形中融入了地理课程的知识点,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并且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还会触及部分学生的知识盲区,而为了最终的作业成果,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学习是必要的方案。这样一来实践作业能够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拓展知识系统。

(三)任务作业设计,综合实践水平

任务类的作业设计与日常性的实践作业有所不同,任务类实践作业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往往体量大、难度高,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而任务类实践作业的设计目的也是要拔高学生的学科水平,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而对于任务类实践作业,教师在设计和分配时需考虑学生小组的接受度与实践类作业本身的执行周期。因此本研究建议这类作业以调研的形式存在,留给学生查漏补缺的时间。首先教师需分配不同任务内容,要求学生完成阶段性的任务实践。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的《环境与发展》为例,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下达相关任务:要求学生走访周边的村镇,寻找溪流或河流,调研河段的污染情况和水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负责数据记录、走访调查、拍照取证和最终数据汇总。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需要上交一份专业的实践调研报告,告知教师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如果遇到小组内调研存在问题的,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并帮助替换实践课题。第二阶段任务:通过分析河段周边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取证并论证该河段发生污染的原因。这一阶段需要学生活用地理知识,明确河段上下游情况及周边环境,这能够同时考查学生的其他地理知识,包括河流知识、地貌知识和人文地理的部分知识。同样在调研工作结束后上交调查报告,由教师查漏补缺。而第二阶段任务完成后,教师需要给学生进行一个阶段性的实践作业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任务完成情况,并引导学生在下一步任务完成时进行知识的扩充。第三阶段任务:对河段水进行取样,并给出一个整改和净化区域水质的方案,要求必须对用到的地理知识进行明确的标识。这一阶段任务是最终任务,在小组完成任务后,将内容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展示,最终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打分,完成此次的任务实践作业。以上的任务实践作业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持续性的多段任务实践。此类实践作业的综合性很强,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也非常彻底。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阶段实践作业进行考查和指导,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将课内的知识向外延伸,完成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对高中地理学科来说,任务类实践作业的落实通常需要较长的周期去完成,因此每个任务类实践作业都代表了一个综合性的地理知识集合,学生完成实践作业,也是对知识进行再次的温习。这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课上、课下、拓展三类实践作业可以覆盖高中地理的实践作业全过程。课上作业负责夯实基础知识,课下作业负责引导知识应用,拓展作业负责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这三类实践作业的落实可以帮助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勇,周侗,张笑.面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后作业设计: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2):10-13.

[2]包雄峰,苏丽英,马玉梅,等.“双减”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类作业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8):49-51,53.

[3]谢欢芳.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地理综合实践作业设计和评价:以“跨海而来,研学岚岛”海岸地貌综合实践为例[J].地理教育,2023(6):53-57.

[4]顾晓瑛.基于双新目标的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式作业的实践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11):90-92.

[5]陈路平.学科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和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4):112-114.

[6]王太文.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4):51-52.

[7]韩金荣,阎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项目式作业设计研究:以“小型实体商店的发展方向”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1):11-14.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高中地理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