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瑶
回收服装店扔掉的木板,把捡来的脚手架边角料切割成卧室置物架,用被人遗弃的相框做手工拼贴这是资深“捡垃圾艺术家”Summer的日常。通过回收、改造捡回来的物件,Summer成功地为自己的新家省下了一大笔装修费。
“破烂大王”的梦想
在豆瓣“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内,Summer分享了自己沉浸式翻废品回收车以及欢喜地把破烂捡回家的经历。她用自己已实现的“破烂大王”梦想鼓励群组里的朋友“共捡”。
豆瓣“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目前已有6万多名像Summer一样的“捡垃圾艺术家”。各种废弃的瓶瓶罐罐、纸制品、家具等物件,都有机会被大家“捡”起并重新利用起来,从而成功转化为“有用之美”。小组内的“垃圾美学”板块,是组员将“你的垃圾”变成“我的珍藏”的展台。他们都认同小组简介中的那句话:“这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
一位热爱写诗的“流浪艺术家”,把自己在郊野捡到的青花瓷碎片做成了拼贴画。画框里乘着扁舟的渔翁、低头沉思的僧人和举杯对酌的好友,仿佛抹去了瓷片原本的残缺和伤痕,再配上这位组员为作品原创的诗句,人们很难再把它说成是垃圾了。
随意的艺术
在“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中,组员们强调的“捡垃圾艺术”是一种自然、随机的活动,并非刻意为捡而捡。组员们放学的路上或下班途中,每天的饭后散步乃至旅行打卡时,都可能是捡拾“垃圾”的好时机。一把在犄角旮旯里看到的被遗弃的、断了脚的椅子,在他们手中就成了艺术品。“我觉得我需要,就把它捡起来”是很简单的逻辑。
在这种随和心态下,各位“流浪艺术家”在小组的交流板块中总结出不少“共捡”规律:一般来说,垃圾桶边和街巷口是沙发、衣柜等这类大件废弃品最常出没的地方。因为庞大的体积使得它们难以安置在常规垃圾箱内,只能等专门的垃圾清运车收走。而一些趣味性大于实用性的小物件,例如小玩偶、铜币等,不妨去街道两边的绿化带里搜罗一番。
就“捡”的时间上来看,秋季无疑是接受大自然馈赠的最佳时机。小组内特别设立的“自然野趣”板块中,满是组员巡山拾秋的成果。在一些浪漫的组员手中,几片银杏叶就能化身为起舞的蝴蝶,落花和枯枝被装进信封寄向了远方,枯黄的芦苇在编织后也能作为饰品或者坐垫继续使用。不过,这种“再创造的美”需要耗费不少精力,于是,更多追求实用的组员会选择在晚上九十点后去城市街道上“捡垃圾”。这个时段还留在街头垃圾桶边的东西,大概率是不为原主人所需了,可以放心地捡去。另外,此时“出动”能避开不少世俗的眼光,毕竟在大街上拖着一个没人要的破沙发,确实不够体面。
“stooping”理念
“经常在垃圾堆里穿梭,是否会感到羞耻”这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群组中,一些组员坦言曾感到自己和体面又有格调的大众文化格格不入。于是,在夜间出没,捡东西回家后善意地欺骗爸妈说是自己买的,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
但这两年,随着“stooping”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发生了变化。“stooping”大意是指把别人废弃的物品捡回来循环使用。它最早是由两名外国博主发起的,他们将在路边看到的遗弃物拍照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鼓励有需要的人把这些遗弃物“捡回家”。
这股回收、改造垃圾的风很快就吹向了世界各地,它不仅改变人们对垃圾的认知,也让小组中的不少组员终于卸下了关于捡垃圾的“羞耻症”。一位组员在“日常交流”板块讲述了自己因捡回别人搬家闲置的衣架而被家人嫌弃的经历。在听到家人刻薄地批评他“好好的小伙子,去捡破烂也不嫌丢人”时,他大胆地反击。“只要不违法、不冒犯他人,我就有权利选择自己想做的事。”这条帖子引得众多组员的高赞热评,其中一则评论中写道:“我们并不是单纯地捡垃圾,能带给旧物新生也是一种能力。能把别人看过的景、听过的音乐、走过的路变成了自己世界中的一个篇章,何尝不是赋予物品新的意义呢?”
垃圾美学
在为自己正名的同时,一些具有较高行动力的组员也开始用实际行动提升stooping的价值。例如,最近小组中一些住在海边的组员迷上了“捡海”,他们清理沙滩上游客留下的垃圾以及被海水冲上来的漂流物。尽管许多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环保主义者,但海浪冲刷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漂流木足够成为大家践行环保的动力。
组员Tining就是“捡海”大军的一员。在他看来,清理海滩垃圾是一个双赢的举动,不仅可以保护生态,还能捡到有趣的漂流木供自己观赏、雕刻。他的家里布满捡回来的保留着自然纹路的漂流木,还把几块小型的木头,被切割、打磨出了鲸鱼的样子,放在书桌上作装饰。然而在“捡海”圈内,Tining并算不上资深玩家,一些专门收藏漂流木的组员已经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和环保思想策展宣传了。像这种有趣的stooping形式也让捡垃圾成为了一种“有社会价值的时尚”。
生活哲学家
比起艺术家和环保人士,我更喜欢称这些可爱的组员为生活哲学家。在捡垃圾时,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物欲和消费欲: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我真的不能用更低的成本获得这个东西吗?小组内通过“捡海漂流木展览”“最美垃圾艺术”“最具创意垃圾改造”等竞技和快闪活动,鼓励大家发挥脑洞,用有限的成本获得无上限的成果。
其中组员们评选出的一件广受好评的创意作品,来源于一位热爱摩托车手办和手工制作的组员。对多数普通人而言,购买一件精密且有质感的摩托车手办所需的花销不是一笔小数目,但这位组员凭着一双巧手,将各种废弃的小零件拼接出了一輛辆颇具现代感的mini版电摩手办。在他的手中,剪刀的手柄成为了摩托车把手,银色的纽扣是轮毂盖,有些生锈的螺丝经过打磨后则充当了酷炫的车架。
组员大新最喜欢去农村的垃圾桶捡垃圾,每次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灰绿色的单开门冰箱、自带噪音的CD机、褪了色的藤椅还有硕大的古早音响,都是他捡来的宝贝。大新说,自己很喜欢听到这些器件发出的富有年代感的吱吱声。
对“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的组员们而言,捡垃圾更像是一个由头,一个让自己走出千篇一律视角、放下偏见去重新审视生活的由头。
一株在枯死边缘的绿箩被捡回,精心浇灌几个月后变得郁郁葱葱,仿佛它的生命力也传递给了自己。一个开裂的圆形玻璃瓶被捡回,它胖胖的瓶身恰似减不下体重的自己,把它放在桌上做摆饰,竟也觉得十分可爱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