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
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是很老套的踩线故事。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我,抱着不浪费1分的想法,把适合自己分数段的学校从上往下填了个遍。没想到,我幸运地成为北航2016年在湖南省录取的最后一名,让我这个南方人有机会北上读书。
盲选专业
我就读的北航空间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16年,作为学院的第一届本科生,我们所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学习环境。录取通知书上所写的专业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但来校报到后,我才发现学院有两个小专业,分别是“环境工程”和“空间科学”,由此展开的4年学习计划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精于对地球环境的研究,要求学生对理化生各科知识的综合掌握;后者则放眼广袤宇宙,要求学生有着与物理专业水平相当的数理功底。仅在入学一周后,我们就必须要在大致了解后,做出专业选择。
源自中学阶段对物理学科的热爱,我几乎是盲选了空间科学专业。读本科的几年间,我的专业成绩一直不错,但在优秀成绩的背后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对于空间物理,我始终没有强烈的兴趣。一直推着我向前走的,更多是“我应该”的自我训诫。
动摇
第一次对自己坚持所学的专业产生了动摇,是在我升入大二后。难度陡增的专业课令我倍感压力,与此同时,我的专业学习也陷入了瓶颈,迟迟无法突破。大一时,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理工科的公共基础课,例如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等,这类课程不仅有着成熟的教学体系,也有充足的网络资源,利用高中积攒的“刷题”经验,哪怕没有充分理解知识,也能在把题做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概念。进入大二,物理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思路则完全不同。此时做题不再是主导,要想掌握书本内容,就需要学生用对知识的好奇去探索已有概念背后的逻辑。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对物理学好像缺乏热爱,是“应该学习”的自驱力引导着我复习课本、完成作业,但我不会想要深入领会每一个概念背后的内涵,更不会主动向外探索这个领域的新知识。
相反,我对人文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辅修了人文社科学院的经济学二学位课程,也由此进入了完全不同的课程领域。经济学的入门课程对我们理工科学生而言,其实并不困难,因为相关概念、理论更加直接,相关的数理计算也更加容易。所以,每次去上二学位的课,反而成为我享受知识极速拓展的时光。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我更了解社会、更理解国家,也让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决策变得游刃有余。
但我当时并不想转专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空间科学专业确实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学科,而优秀的课内成绩让我认为自己可以适应没有热爱的学科;二是学业压力大,不断投入的精力和积累的既得优势让我越来越不舍得放弃。
“好奇心”
2019年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我前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行了交换学习。来到瑞典后,突然减小的学业压力让我有了许多时间来厘清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聊天,听他们聊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物理的朋友会和我讲述让他们钦佩的物理学大师,学数学的朋友和我分享优雅的公式证明,学工科的朋友与我分析目前行业的前沿进展在与他们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无法快速说出专业让自己热爱的原因或是让我深受触动的细节。3年多的学习中,我始终没有因为“好奇”主动探索书本背后的故事。假如我成为一名本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想要走得更远,缺乏好奇,可能就没有长期坚持的动力。这个发现,让我坚持不转专业的原因似乎一下站不住脚了。
课业成绩好,或许是刷题的结果;既得优势多,也可能只是短暂的积累,毕竟短时间内的努力,可以靠目标来激励。但科研之路,从来都是充满艰辛与孤独的,最终支撑我走下去的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扪心自问,我似乎难以做到。
跳出“预设”
我开始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整个大三下学期,我尝试了不少实习机会:帮做自媒体的老师写稿子,试水新媒体运营;恶补其他领域的知识,试图找到内推机会;广泛投递简历实习,想要通过实践尝试新的职业方向尝试过程中的煎熬暂且不表,总结下来有两点结论:不够适合或不够资格。
直接投身工作虽然可以,但薄弱的专业积累让我无法胜任更偏好的技术岗,门槛较低的业务岗似乎更依赖天赋和运气,确定要投入一片混战中吗?直接工作这条路并不适用当下的我,我还需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决定继续求学后,我认真思考起转专业,并开始细化可能参与的学科方向。回顾上大学以来,我第一次为学业熬通宵,是2019年暑假中的一天。那个夜晚,我整夜都在进行项目数据的分析整理。在科研过程中的我,越做越开心,甚至忘了困和饿,忙完后一看表,已是早上6点了。这种热爱的感觉,至今想来仍令我心潮澎湃。
是的,我喜欢现实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喜欢研究数据,但各个高校与数据相关的专业非常多,如果想确定该学科未来将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预期相符,还得咨询过来人的意见。
有了学长学姐的建议和查找资料等一系列探索后,我认为统计学中的许多小方向都是我所感兴趣的,比如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来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建模等,而且它与我在本科阶段所学的数学物理专业课可以相融合。当我站在统计学角度再看空间物理专业的数据处理问题时,角度发生了转变,好奇感、科研热情也增强了。准确地说,我并不讨厌空间物理,只是不喜欢只做空间物理的自己而已,当跳出自己预设的框架后,一切竟出乎意料地顺畅。于是,我把自己未来理想的学习方向定为了数据方向。
果断转专业
2019年5月,我最终确定自己要转专业继续求学。我还给自己捋了一条详细的时间线: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联系国内的老师做科研、报名保研夏令营。7~8月份参加保研夏令营、积累科研经验,9月前进行下一步准备,决定保研还是出国。
这条时间线看起来很周全,但其实在第一步实施前就断了。我回国的时間是当年6月,但当时各大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夏令营都格外早,并且不参加夏令营无法参加推免,这让我错过了一批项目。再加上各类细节因素,导致我放弃了所有的保研夏令营的报名。
我只好开始自己联系老师,看看能否直接进实验室。我希望用科研经历帮助自己获得9月份推免的名额。很幸运,通过邮件,我联系上了王惠文教授,她很快同意让我进入她的实验室参与科研。
2019年9月,我成功地跨专业保研,如愿以偿加入王惠文教授的实验室。如今,我正在进行矩阵分解相关方法论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将于2025年6月博士毕业。
(本文作者系北航空间与环境学院空间物理专业2016级本科生。应本人要求,隐去真实姓名)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