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澜
刚刚过去的2023年,无论是小红书里各种“找搭子”笔记,又或者是豆瓣上不断涌现出有关“社恐、社懒”以及“社交牛杂”的讨论,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當代年轻人对于社交的新态度:累了。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教师沈奕斐在B站上的视频中指出,社交降级可以简单概括为:主动选择在朋友的数量上继续减少,在深度上进行降低,满足于简单可控的浅层关系。
那么,何为浅层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剥洋葱。他认为,人和人的关系就是相互剥洋葱:两个人第一次见面,首先按照基本的社交礼仪互相告知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这一类非常表层的信息,这个过程就像剥开洋葱的第一层,大部分的同事、同学关系也就限于这一层;接着往下剥第二层,两人会交流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类的信息,如果在这一层两人感觉契合,就可能成为“搭子”;如果再剥第三层,互相谈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两人的关系就会在“搭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成为朋友;如果再继续剥第四层,两人交心交底,谈论内心最深处的隐秘,彼此就会成为比普通朋友更为珍贵的存在。
以上剥洋葱的四步曲,分别对应的是传播学中社会渗透理论中的“履历信息”“个体爱好”“目标和愿景”“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软肋”四个阶段。停留在前两个阶段的社交,都可以看作是浅层关系。尽管洋葱剥得越深,能够获得的情感支持和价值理解也就越多,但很多人最多只愿意剥两层,再往深就怯步了。
根据2021年易观智库和腾讯QQ发布的《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90后”青年群体中有69.3%的人认为自己只需要几个知心朋友,认为朋友越多越好的仅占26.8%,剩下的3.9%则比较愿意独处。报告分析,整体上“90后”注重朋友的质量多于朋友的数量。
更多的年轻人不在身边固有的人际关系网中去深化友谊,而是转而根据不同的场景,在线上的陌生人中随机寻找“饭搭子”“旅游搭子”“考研搭子”等短暂而高效的陪伴。这种“搭子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趋势。2023年DT财经与D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搭子社交小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有搭子,而在31%的没有搭子的年轻人中,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想要有个搭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部分人回答:因为社恐。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曾在调研中发现,18~35岁年轻人中有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人气选手鸟鸟的社恐式表演曾赢得无数人的共鸣:“即使现在我被一只老虎咬了,都很难立刻喊人来救,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
但,社恐不是社牛唯一的反义词。在热衷于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的年轻人中,还出现了社懒(社交懒惰)“社交牛杂”(时而社恐,时而社牛)“Siri型社交”(像Siri—样,有问必答,但是从来不会主动找别人说话)等词汇,从不同维度描绘出了他们的社交表情。从这些词语的使用场景中不难发现,有的人是真的恐惧社交,但也有一部分人,其实只是有强烈的边界感。
社交边界既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也可以被称为“自我边界”。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师胡鹏辉与青年学者王昕迪在合著的论文《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中,将现代青年对于社交边界感的新需求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拥有个人的边界,二是不侵犯他人的边界,并感性地描述道:“他们在不想被打扰的同时,却又渴望被拥抱。”
尽管人们总是无意识地拥抱网络,但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愉快的,信息过载也会带来压力。各种各样的微信群、朋友圈、关注列表,24小时都可能带来新消息,让人疲于应对;而丰富多彩的短视频、笔记、段子虽然有趣,却也会塑造信息茧房,让人陷入焦虑和疲惫而不自知。
换言之,之所以现在会出现社交“降级”,正是因为之前的社交“升级”过头了。从这个角度看,当代社恐和社懒的年轻人们不是胆小,而是勇敢,因为他们勇于逆潮流而行,虽然放弃了喧嚣,却也拥有了自在和自由。从庞杂而琐碎的社交中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更少数但更契合的挚友交谈,还可以享受独处的时间。
他们也是聪明的、高效的、警惕的。随性的“搭子社交”既收获了情绪价值,又把自己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脱离出来,规避了过多的情感内耗,也将过度窥探、情感捆绑等越界行为拒之门外。而更少的线上刷屏,无形中也降低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在社交降级的浪潮中,年轻人们还顺势建立了新的社交礼仪。比如微信上不再问“在吗”,而是直接说事;尽量不打电话,不发语音;不再害怕“空气突然安静”,毕竟通常这种时候,社恐的你可能遇到的正好是一个社恐的我,不必装熟尬聊,只需心心相惜。
如果是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可以加微信,但绝不冒昧地要微博或小红书账号。朋友圈虽然对对方开放权限,但一般会设置成一个月可见。这可是深思熟虑并且得到过广大网友论证的结果:三天太短,半年太长,一个月的时间刚刚好。
这些新社交礼仪的核心主旨正是上面提到的“边界感”,即“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可以打招呼,但不用对方不喜欢的方式;可以做朋友,但绝不过度打探隐私;可以分担工作,但不做超出约定范围之外的部分。这一届年轻人在经历了和陌生网友、同学同事、家族至亲的多年拉扯之后,学会了用恰到好处的分寸,充分尊重彼此的边界。
归根结底,社交降级并非是终点,而是通往新社交礼仪的一条新路径。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