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视角的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探究

2024-06-01 13:01:48杨蕊张宏锋
大学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创新教学跨学科

杨蕊 张宏锋

[摘 要]高校教师跨学科创新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其虽然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丰富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资源,但不少高校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也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固化和内在驱动力不足等不足。为有效提升跨学科创新教学能力,高校教师需要在知识融合、教学组织形式固化打破和内在驱动力增强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在知识层面搭建知识连接桥梁,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二是在组织层面构建“无边界课堂”,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三是在内在层面激发内在驱动力,培育创新思维。

[关键词]跨学科;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004-0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加强,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1]。传统学科体系已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跨学科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方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目前,学界对高校教师创新教学已有一定探究。现有的相关研究视角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提升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张侨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自我效能→教学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完善了“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2];李阳则从媒介视角出发,提出了以制度保障推动理念创新、以思维养成培育创新动力、以学术研究带动能力提升等策略[3]。上述研究虽有所创新,但忽略了在“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升跨学科创新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师亟须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高校教师提升跨学科创新教学能力的作用、存在问题以及路径,以补学界研究之阙如。

一、高校教师提升跨学科创新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在“四新”建设背景下,践行跨学科理念有助于拓宽高校教师的知识视野。在传统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某一领域进行专业化教学,很难全面了解和把握其他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而跨学科理念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互动,践行跨学科理念有助于教师跳出单一的学科框架、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践行跨学科理念也有助于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践行跨学科理念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倡导开展跨学科创新教学的环境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從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践行跨学科理念还有助于优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资源。跨学科理念强调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践行跨学科理念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教学设施等。践行跨学科理念同样有助于教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教师开展跨学科创新教学的困境

(一)知识结构单一,拓宽跨学科视野有困难

在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和学科交叉已成为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开放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的多样化要求。然而,当前不少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往往相对单一,使其拓宽跨学科视野的实现比较困难。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接受的教育和培训主要侧重于其专业领域。在专业化培训中,教师深入研究特定专业,虽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这种专业化教育往往使其知识视野难以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在需要开展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往往难以打破学科界限,难以融通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学科偏向也影响教师跨学科创新教学能力提升[4]。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通常侧重于学科专业课程,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较低。这意味着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是单一学科的知识,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工作,不仅自身受到单一学科教育的限制,而且难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此外,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受到了专业化知识结构的影响。受其专业背景的影响,教师更习惯于采用特定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这可能会使教学过程“碎片化”,难以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更难以有效开展完成跨学科综合任务的驱动教学。这样的限制不仅影响教师的创新教学效果,还影响学生拓宽跨学科视野与培养综合能力。

(二)教学组织形式固化,跨学科协作受到影响

我国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都以传统学科为基本单位,这种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影响到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质量。

这种组织形式容易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突出自己所属学科的价值,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重要性。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效果。在学科界限分明的背景下,教师经常只与同一学科的同行互动,就会限制其对多学科知识的接触和理解。这种封闭式的教育环境不仅限制了跨学科的合作潜力,还加大了学科融合的难度。当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交流时,教育过程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也受到了影响。

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通常以学科为单位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但这种做法可能使教师更加关注个人在单一学科领域的发展,而忽视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教师的晋升、薪资和奖励与他们在自己学科内的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挂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积极参与跨学科合作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陷入自身学科领域的狭隘思维中,难以获得由跨学科合作所带来的发展机会,这给教育体系以及教师的个人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内在驱动力不足,思维定式难以打破

高校教师在探索创新教学时往往面临着一系列与跨学科相关的障碍,内在驱动力不足和思维定式难以打破便在其中。这一问题影响了高校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表现和实效。

教师在长期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往往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这种思维定式使他们在面对跨学科教学时难以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领域,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然而,教师可能对自己熟悉的学科教学方式产生依赖,这就不仅限制了他们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能力的提升,还使其难以尝试跨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不仅如此,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可能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压力,使其内在驱动力不足。开展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故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和实施教学。这些额外的工作负担会让教师感到不适应,使其内在驱动力不足。当教师感到沮丧或无法接受挑战时,他们可能会放弃尝试跨学科教学,然后选择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三、跨学科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开展跨学科教学对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改进和创新。针对上述问题,高校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自身和外在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系统的提升策略。

(一)搭建知识连接桥梁,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高校教师应打破学科界限,搭建知识连接桥梁,有机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实现教学的优化与创新,可采取的措施有:开展跨学科教师沙龙活动,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高校可鼓励不同院系的教师举办读书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的跨学科教师沙龙。通过定期参加相关交流活动,教师可以学习借鉴不同学科的知识、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拓宽学科视野,提高跨学科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行互动交流,可以产生新的思路和办法,有助于实现教学的优化创新。

高校可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增强教师学习和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拓宽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视角。这有助于教师形成开放式的知识结构,打破学科界限[5],实现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二)构建“无边界课堂”,打破教学组织形式壁垒

构建“无边界课堂”是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从多个方面着力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开放式的教学平台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激发教与学的活力。

实施项目制教学,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高校可以采取项目制教学模式,由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共同设计涵盖多学科知识的课程项目,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完成项目任务[6]。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同时,开展项目驱动式学习更贴近实际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学空间。高校可以建设网络课程平台,与校内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而且有助于根据课程内容和项目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灵活的課程评价机制,完善支持性的管理制度。高校要改革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强调过程性评价,鼓励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这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激发教学创新活力。

建立、实施灵活的课程设置审批制度,授权院系和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改革,并为其提供项目经费保障、教学研究支持,鼓励教师主动探索,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实践[7]。

(三)激发内在驱动力,培育创新思维

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推动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意识与能力。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培训、树立典型、开展交流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和理解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高校应积极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让广大教师达成跨学科教学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师从被动应试教学向主动探究教学转变,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转变。当教师树立跨学科教学的价值理念,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就能成为教学方法变革的推动者。

优化环境氛围,提供跨学科教学探索空间。高校需从制度建设层面,营造支持和鼓励开展跨学科教学创新的环境氛围,或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如将教师跨学科教学创新成效纳入考核体系,给予表彰和奖励,或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等方面提高灵活性,给予教师更多探索自主权。不仅如此,高校还需为教师开展跨学科创新教学提供研究经费等资源保障,设立教学创新基金,开展相关研修支持,降低教师创新成本;营造良好的人际互动氛围,搭建交流平台,建设合作文化。教师需要感受到来自学校的鼓励和支持,增强教学创新的获得感,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主动创新、持续探索的内在驱动力,拓宽创新路径。

关注教师过程性成长,强化专业发展导向。高校需重视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跨学科知识与方法理解与运用的逐步深化,建立导师制度,发挥资深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教学成长档案,进行过程性评价,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组建学习社群,鼓励教师共同研习、交流,共享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适时提供支持与反馈,帮助教师认识追求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四、结语

开展跨学科教学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教学改革方向,高校教师亟须提高自身的跨学科教学能力。然而,部分高校教师目前在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思维定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成为跨学科教学有效开展的障碍。教师需在加强知识学习、交流合作和内在驱动力激发等方面不断努力,打破学科壁垒的束缚,增强教学的综合性和适应性。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营造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创新的环境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 闫文朝,丁轲.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3(4):77-80.

[2] 张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对教学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5):34-38.

[3] 李阳.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J].公关世界,2023(10):120-122.

[4] 国莹楠.STEAM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路径探析[J].内蒙古教育,2021(36):65-69.

[5] 田贤鹏,姜淑杰.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协同育人:内涵特征、逻辑演变与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1):35-42.

[6] 陈刚,王淑萍,丛明宇.高校跨学科教学研究型团队组织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53-55.

[7] 穆宇星.高校教师跨学科素养提升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3.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创新教学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SPOC背景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3:59:42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9:34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27:15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