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逻辑建构与当代启示

2024-06-01 15:59邓时宏
大庆社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灌输列宁建构

邓时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由此,从本质论、功能论、灌输论和建设论四个方面探赜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逻辑建构,可以为新时代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一、本质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意义转换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列宁从多重视角阐释“科学的意识形态”,分清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界限,实现了批判“特殊意识形态”和重建“一般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推动意识形态本质由否定性到描述性再到肯定性的意义转换。

(一)否定性意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异己力量的“普遍性形式”“虚假观念”以及统治阶级“思想的统治”,而意识形态家使一切本末倒置,由此开创了意识形态否定性意义的先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尽管意识形态概念发生了意义转折,但其批判性意义始终延续,并在阶级斗争深化的帝国主义时代更加明显,而“阶级意识”也成为理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一矛盾体的重要视域。意识形态概念的意义过渡,深刻影响了列宁对于意识形态本质的理解。然而,俄国思想界也出现了许多错误思潮,如“路标主义”“马赫主义”和“取消主义”等,它们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搬到俄国,妄图用新康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宣扬庸俗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专政,而意识形态家们所建构的思想上层建筑旨在解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建构无产阶级的“历史科学”。

(二)描述性意义:“科学的意识形态”

特殊的历史变局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为列宁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范畴提供了新场域。列宁指出:“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2],从而第一次将意识形态与科学真理统一起来。这表明,“科学的意识形态”推动了无产阶级自觉形态的“阶级意识”建构。在列宁这里,无产阶级“历史科学”和全人类解放的高度统一得以实现。以“科学的意识形态”坚决反对“修正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企图,这不仅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引入了俄国,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潮,而且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总体意蕴融入建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实践。

(三)肯定性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和《怎么办?》等著作中,列宁认为,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两大阶级交锋的重要平台,而“代表人类解放力量的无产阶级同样可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武器”。[3]由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在列宁这里受到重视,他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作用。列宁指出:“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4]在这里,列宁将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强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都服务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而现实社会的任何思想流派最终都会转向二者之一。因此,布尔什维克要必须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一纯钢,向俄国劳动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而“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革命区别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分野,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重要任务就是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功能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意蕴

在功能论上,意识形态本质的三重转换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作用,即它对于革命性实践的现实价值。由此,列宁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助推社会主义革命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维护、阐释和整合作用。

(一)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道路之争、命运之争实质是思想观点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对此,列宁指出:“最新的哲学像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5]面对民粹派“村社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的曲解,列宁阐释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俄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面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官方立场,列宁坚持了唯物史观、劳动形成价值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理论;面对经济派忽视理论指导醉心于经济斗争的论调,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代表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于封建贵族、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列宁还认为意识形态具备“两种职能”,即“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6]。在这里,“刽子手”是指意识形态维护阶级统治的暴力作用,而“牧师”也强调意识形态以虚假的观念掩盖阶级冲突的角色。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尔什维克党人既要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又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无产阶级卫士地位。

(二)助推社会主义革命

批判错误思潮能够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而“科学的意识形态”也能助推作为“物质武器”的革命实践。列宁认为,不仅要强调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而且要强调“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7]161,意图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基础。此外,面对第二国际右派对于十月革命道路合法性的质疑以及国内孟什维克分子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列宁强调要向工人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民主革命推翻专制制度。这表明,在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一国胜利论”有成功实践的可能。也就是说,即使在不具备发达生产力前提的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也可以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革命意识形态,使其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民主革命的方向,从而与错误思潮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胜利后,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了由“革命”向“建设”的扩展,逐渐由批判与辨析转向宣传与教育,以建设性的意识形态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对此,列宁强调,要不断培育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增强工农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内在认同,审慎地整合社会各阶级的共同利益。列宁还认为,俄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开辟“两条战线”,既要批判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同时又要将机会主义分子和修正主义分子从布尔什维克党内部驱逐出去。在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顶层设计中,布尔什维克“一定要历史地来考察斗争形式的问题”[8],如“战时共产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等具体方针的与时俱进,推动了“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建构性作用进一步彰显。总之,列宁挖掘了意识形态的建设性意义,正确回应了“左”的和右的曲解,推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工农兵群众中的认同教育。

三、灌输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

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明确提出,组织一个与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外部“灌输”到工人中去;列宁又在《怎么办?》中系统论述了“灌输”的必要性、主客体、内容和原则等要素,形成了系统的“灌输论”体系。

(一)意识形态灌输的必要性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文化载体”,对于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占据了真理的制高点,而如何“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联合一切受压迫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统治。对此,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9],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

(二)意识形态灌输的内容与主客体

列宁强调,必须把革命理论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由此,“马克思主义学说”“灌输”“世界无产阶级”和“实践”就成为意识形态灌输的内容、手段与对象。从内容来看,科学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是开展灌输的理论主题。因此,这里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一块完整的钢,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从主体来看,无产阶级政党、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家组织是开展灌输的领导群体。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熟悉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理路,在实践中始终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从客体来看,以无产阶级为主的千百万劳动者是开展灌输的对象与受众。由此,意识形态灌输的对象不只是工人阶级,更包括社会各阶层,因为群众总是被教育的。有鉴于此,列宁认为,决不能让工人运动沦为自发性活动,必须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自觉”形态。

(三)意识形态灌输的基本原则

列宁意识形态灌输论既体现了原则性,又把握住了灵活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辩证统一。第一,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统一。列宁指出:“‘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10]。灌输的强制性体现在推动工人阶级实现由自发状态到自觉状态的转换,而灌输的非强制性体现在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由此,列宁既反对充当工人运动的“尾巴”,又不完全否定自发性,从而正确处理了工人阶级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关系。第二,联系政治斗争。对此,列宁在《论〈宣言书〉》一文中指出:“离开政治斗争和政治活动就谈不上任何政治教育”[8]274。面对“经济派”完全忽视政治斗争只在经济斗争中打转的问题,列宁强调了单纯的经济鼓动是工联主义的自发行为,忽视了工人运动的政治目的,而布尔什维克党必须进行全面的政治揭露,帮助工人阶级认清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实质。第三,联系生产实践。对此,列宁强调,布尔什维克党人要“在所有的居民阶级中进行鼓动和组织活动”[11]。由此,意识形态灌输不能光靠书本,要参加日常生活的斗争,了解沸腾的实际生活,反对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反对“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要在生产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四、建设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旨归

面对国际修正主义的冲击和国内反动意识形态的污蔑,列宁提出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包括领导核心、宣传阵地和教育引导等内容,不仅破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而且维护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合法性,有利于无产阶级政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确立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思想领导者”。对此,列宁指出:“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是工人阶级(及其代表)对其他居民的政治影响”[12]。意识形态领导权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方面,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实现思想武器和物质武器的紧密结合。在政治领导上,党必须坚持“总的领导”,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路线和大方向,反对失去灵活性的“教条主义、事务主义”;在思想领导上,党要加强对科学理论的学习,注重工农兵的思想教育;在组织领导上,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和平条件下多一点民主,在特殊条件下多一点集中。

(二)巩固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阵地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是俄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为此,列宁主张在社会各阶层中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努力向广大工农解释说明布尔什维克党的方针政策。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人具有理论家、宣传员、组织者等多重角色,必须深入到工农兵阶层中去,使得革命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此外,还要积极总结和宣传社会案例、模范人物,向群众展现真实全面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形象,要将地区党组织的报刊合并为统一的全俄政治报,推动宣传员和鼓动员深入工农群众生活,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新政权建设。列宁还认为,布尔什维克要重视“讲解式”或“举例式”的宣传方式,在意识形态宣传中要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鲜活实践相结合,必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13]。因此,布尔什维克党人既是“宣传员”,也是“鼓动员”,更是“组织者”。

(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引导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起来,俄共(布)将共产主义信仰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列宁强调要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教育人民群众。就对象而言,工人是俄国革命的主力军,党和苏维埃政权必须对工人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推动自发运动向自觉运动的转变。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非常巧妙地、谨慎地和逐渐地同绝大多农民结成联盟,”[14]才能构筑起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新国家的政治基础,而农民的意识形态教育就愈发紧迫。就方法论而言,列宁提出了以被动教育为主、以主动教育为辅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外面“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俄国化,使得俄国工农兵群众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揭露披着各种合理外衣的反马、非马思潮。此外,还要推动工人、农民、青年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将科学理论与实践斗争相结合,推动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进步。最后,必须使理论学习融入生活实践,善于纠正自身错误思想,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和反省。

五、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环节,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能动性空间,对经济基础的变革产生反作用,进而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的重要启示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以贯之地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指导社会意识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和唐山工人图书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工人阶级;成立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向农民宣传党的理论;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增强了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领导文艺战线揭露批判国民党的反动思想,创办了时政刊物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被写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抵御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正确处理了“一元”指导和“多样”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开始提出,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坚持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廓清了“人道主义”和“姓资姓社”等思想问题,在继承中发展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能力。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好党委负责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不断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5]。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本质规律。革命时期,为激发革命群众的斗争意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人民解放”和“人民英雄”等话语,将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建设时期,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倡导“人民万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人民公仆”等话语,确立了“人民”话语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中心地位。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人民民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话语,逐步探索出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规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和“人民共同富裕”等话语,更加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意识形态本色。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意识形态是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必须凝聚和激发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不断把人民的意志、主张和智慧升华为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共产党要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融入群众生活,以人民伟力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加强对错误思潮的揭露批判,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

批判与建构是列宁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两大策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在批判中建构的。改革开放以来,“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观点在中国此起彼伏。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提高意识形态警示能力,勇于批判和揭露错误思潮,例如,在哲学领域,要批判“普世价值”论,认清价值范畴的客观性、历史性和主体性,反对唯心主义价值观和抽象人性论,严格区分认识问题中的价值和政治问题中的价值。为此,必须回到“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之中,既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发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批判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论,又要回应世界人民的共同问题,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反剥削反压迫的共同价值。在政治学领域,要批判资产阶级“宪政民主”思潮,认清“多党制”和脱离党的领导的“司法独立”等主张的资本主义实质,不能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坚决反对在中国搞资本主义“宪政”那一套。为此,必须强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经济学领域,要批判新自由主义,驳斥“经济人”假设、“私有制永恒”和“市场万能”“去国有化”等资产阶级反动论调,牢牢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历史学领域,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驳斥“告别革命”和“重写历史”等否定党史国史的言论,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处理好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的关系,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坚持不忘初心,继续革命。

(四)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指导俄国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中,列宁提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对象和方法等要求,强调“政治实践活动才是意识形态建设最好的阵地和途径”[16]。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将党史国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贯穿其中。要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好舆论斗争、示范警示和滴水穿石等手段的作用;要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制度化建设,发挥“党报刊”等主流平台的龙头作用;要提高各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舆情控制能力,坚定不移地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接续不断的红色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灌输列宁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