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永在《思想战线》2023年第1期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不仅是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还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战略依据。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吸收了国外现代化模式的有益经验,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模式现代化的弊端。不仅彰显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也表明它是对人类文明道路的原创贡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并具有独特的鲜明特征,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明前景,我们要树立必然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以全体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推进现代化进程。
陈强在2023年9月19日的《解放日报》撰文认为,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一个区域能否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取决于源与策两个方面:一是建源成效,包括是否形成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等级研究平台、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资本等。二是施策水平,即能否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治理——新质生产力的“新”不仅指向科学新发现、 技术新发明和产业新方向,还关乎发展理念,需破除思想藩篱和制度屏障,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进行再造。一要跟踪基础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动态,捕捉蕴含巨大战略价值、可能引致产业变革的“弱信号”,积极开展前瞻性布局。二要密切关注科学研究范式、科技创新模式的迭代演进,及时调整建源和施策的方向、重点。三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要素的内涵演化以及开发利用方式的新动向,抢占新型要素开发利用制高点。四要把握好知识生产、传播、转化的新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供给体系。新增量——当新型生产关系逐步建构起来、新动能与新的生产组织关系和社会结构趋于适配,且互动越来越平稳、顺畅,区域和产业叠加的科技创新“核爆点”陆续被激发之际,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增量效应将充分显现出来。
马源、王磊在2023年8月30日《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与传统经济不同,数字市场拥有全新的竞争逻辑。一是竞争理念由静态竞争向动态跨界竞争转变。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多依赖市场内竞争。而数字时代,动态竞争、跨界扩张、长期发展开始成为数字企业的竞争理念。二是竞争方式由产品服务竞争向生态系统竞争转变。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服务质量、品牌等少数维度,靠物美价廉来赢得顾客青睐。而数字时代,数据驱动型的生态竞争日益成为数字企业抢占市场份额、赢得市场优势的重要方式之一。三是竞争优势由追求规模经济向依托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叠加转变。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借助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策略来构筑其核心竞争优势。而数字时代,数字企业利用其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分析技术和强大算力,一方面增强自身学习能力、提升决策科学性、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从而获取更多用户和市场;另一方面赋能入驻到平台上的各类主体,进一步强化平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巩固其地位。四是竞争格局由竞争性结构向垄断性结构转变。传统经济条件下,在大部分时间内,多数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少数市场也会出现垄断。而数字时代,巨头企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约束,用户数和数据量“指数式”增长,结合平台的独特优势在全球范围扩张,实现用户份额、市场份额的高度集中。
张荣军、杨凡在《重庆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撰文指出,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鲜亮标识。我们党之所以能在短短百年时间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根本之举就在于我们党牢固树立了担当使命的人民至上形象,并不断推动其现实转化,从而积聚起人民磅礴之力,推动党披荆斩棘,成长壮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以来的初心使命践行中成功塑造了党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为人民求解放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在翻天覆地的强国大业中为人民谋富强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惊天动地的复兴大业中为人民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淬炼出了基业长青、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砥砺前行是我党劈波斩浪的优良传统与显著优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铿锵誓言践行为民初心,积累了党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厚重经验。以史为鉴,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深化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应以党的领导为塑造人民至上形象培根筑基,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筑牢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系统工程,以“人民是阅卷人”的评分标准交上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满分答卷。
李合亮在《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撰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人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精神上把握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独有特性。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因拥有理想图景与制度维护、人生导向与价值评价、思想批判与道德教化、秩序稳定与社会和谐等功能,而具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类学科的政治特性,拥有不同于一般政治类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像物质生产那样产生直接的功效,但它却经过掌握群众而成为巨大的社会作用力量。虽然不好说人类的物质活动背后均有思想活动的踪迹,但人们却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对于生产、生活的认识就缺少了意义连接。进一步讲,充分运用思想的价值,通过社会集体价值观念的宣扬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规范人类的行为,引导人们去认识所处的世界与社会,理解生活的价值意义,履行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推动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知识传输而缺乏的人格品性、价值观念的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昭示社会规则、主流价值而规约人的发展,保证人的发展的正确方向,从精神层面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前提,同时在这一条件下,它也不否定个性需求,泯灭人的创新思维,而是引导人们确立自己的思想主张与价值判断,形成自己对社会的意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