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构建研究

2024-06-01 15:59李斯默
大庆社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劳动

李斯默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故如何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实现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发挥好劳动教育育人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人才,成为了新时代教育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五育并举”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五育并举”与高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相融合,不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共同之处,也存在教育理念上的内在联系,均强调通过劳动教育、思政育人等,塑造学生的良好价值观与品德,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增强实操能力,锻炼体魄,培养学生的终身劳动意识。

1.劳动教育增强认知。劳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观点与劳动态度,在劳动中体会不同职业的艰辛,从而养成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如果单方面从劳动教育单一角度构建教育实施体系,那么在教育实践效果以及教育理论认知上难以得到强化,将“五育并举”与高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相融合,可有效增强劳动教育开展的内在认知,使高校对于劳动教育拥有更清晰的育人定位,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实践中,也能与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与未来职业定位发展相融合,提升劳动教育中的体验与参与能力[2]。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更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思想品德[3]。高校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仅仅通过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很难形成全面认知。劳动教育增强无疑是将高校大学生的理论课堂与社会实践建立起联系,形成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教育环境。将“五育并举”作为理论基础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可有效增强高校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时的实践认知,使大学生全面认识劳动教育。

2.劳动教育塑造品德。“五育并举”中强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以及道德培养全面融合,打造适合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融合教育平台。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同样注重对学生品德进行塑造,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内容更强调工作能力的提升,而劳动教育对学生所提供的品德教育,同样是未来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4]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享受劳动成果,但在真正创造劳动成果中的付出与投入显然是不足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脱离生活实际,往往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通过“五育并举”下的劳动教育融合开展,可突出劳动教育中塑造品德的核心教育理念,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得到重塑,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使学生未来在职业选择中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避免由于抵触劳动而导致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3.劳动教育强健体魄。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强健体魄的锻炼,并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参与劳动时的体力锻炼,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劳动意识,使学生在生活、学习、未来进入到工作岗位中,都能够将这种劳动意识带到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锻炼。“五育并举”遵从学生自由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与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强调学生通过良好体魄与健康思想的养成带动专业技能学习水平提升,使大学生的体能与劳动技能得到强化, 进而培养出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高素质大学生。

二、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在各大高校中纷纷开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理论策略与实践活动方案。但在高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认知以及实践上的问题。基于“五育并举”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需要充分了解当前所存在的教育困境,以及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持续优化改进教育模式,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具有实践参与价值的劳动教育活动。

1.认知上存在偏差。对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高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对劳动教育认知现状进行分析,家庭是学生劳动意识养成的启蒙阶段,但目前我国家庭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从小只注重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而忽略了劳动教育,家长基本上不会让孩子参加任何家庭劳动,最终导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启蒙阶段并未养成。而学校在面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中,大部分是以理论课程方式开展的,缺乏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方面对于人才的考核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与文凭,对于劳动教育很少纳入人才的评价标准中。

2.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设计。首先,与思政课程、德育课程相比,劳动教育缺乏系统化设计的理论知识内容的指导,导致劳动教育工作开展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设计主要是提升学生劳动认知,但对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收获,并没有纳入教学目标评定范围内。其次,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整体丰富性不足,对于劳动内容的涉及比较少,隐性劳动内容更是十分单一,课程内容载体未能体现多样化教学特征。最后,教学环节的整体安排设计比较松散,课程推广运用的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学生关注是否完成了劳动任务,对于劳动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却并没有细心感悟。

3.缺少劳动教育实践环境。劳动教育与其他德育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更侧重于实践,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才能感悟劳动创造的价值,而现阶段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劳动教育实践环境缺失。虽然在校园中也会为学生提供一些义务劳动的岗位便于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但由于高校校园环境有限,在校园内学生需要参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实践等,真正留给高校劳动实践的环境、场所是十分有限的,受这一因素影响导致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困难,存在局限性。在整个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并不能主动对所参与的劳动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整体积极性不强,使得高校在劳动教育开展中难以发挥育人作用。

三、依托“五育并举”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策略

依托于“五育并举”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策略,需要重点针对教育实践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以及劳动教育活动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中能够体会到收获,感悟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树立一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才能发挥高校劳动教育的长期育人效果。

1.树立高校劳动教育理念。“五育并举”中强调教育的相互渗透,以“五育并举”为教育理念。首先,需要对劳动教育理念进行宣传,在高校劳动教育中树立明确目标,加强面向学生的教育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技能锻炼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积极影响。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在2021年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成为其加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完成任务的重要指挥棒。其次,高校教师与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认清自身在劳动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学习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后,转变高校劳动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劳动意识,改变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机制建设。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劳动教育评价,是在劳动教育结束后统一开展的,缺乏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的劳动教育全过程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对此,在针对高校劳动教育机制进行建设中,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中,要重点体现出过程性监督与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过程中,能够始终在教育机制的激励下高效完成。对于高校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也要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这样才能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提高学生的整体参与积极性。对于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具体周期与时间设计,要与学科教育之间加强互动,做到科学的匹配与融合,既不影响到学科教育的开展,也预留足够的劳动教育时间,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做到劳逸结合。

3.建设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依托于“五育并举”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进行建设。劳动教育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得到验证,提升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在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中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充分构建起合作联系,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公益实践的机会,进而更好地解决由于高校自身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不足,影响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问题。如,内蒙古大学组织公益服务性劳动实践,围绕乡村振兴、社会调查、科技扶助、企业帮扶、文化宣传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生产劳动第一线,感受劳动的魅力。除此之外,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中要体现出融合性,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实践资源。如,工科院校中的机床操作教室、农业院校的种植试验田等,使高校学生在校参与实践活动中拥有更多的劳动体验机会。同时通过对学生劳动技能进行培训,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增强专业实操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与课程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养成积极的劳动参与意识。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劳动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