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丽,王维宏
(沈阳工程学院a.经济管理与法学院;b.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136)
2010 年5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强创新创业研究,开展系统有效的创新创业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让更多大学生将自主创业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并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应对未来严峻挑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教改革的重要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育人们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现阶段,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驱动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范围不但要涵盖所有在校大学生,而且要面向整个社会,为那些有创业想法、正在创业和成功创业的创业者们进行分阶段、分层级、分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个人获得和维持工作、在工作中取得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变化的能力,称之为就业能力”。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解释为:“不是单纯指某一项技能或能力,而是可以适应社会需要、达成就业理想和目标,并同时提高自身价值和实力的多种本领和能力的集合,是一种可以通过自身学习和开发的综合素质。”
根据现阶段各界对人力资源的解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指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的能力;二是综合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应对复杂环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兴起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且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斯坦福大学所倡导的“开环大学”“自定节奏的教育”“先能力后知识”的院系重构方式,以及开放互动式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等,均开辟了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先河。同时斯坦福在孕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方面也独树一帜,从而缔造了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创新产业区硅谷传奇。
在推动大学生就业方面,美国政府在2015年推出“十万就业机会计划”,该项目建立了企业与毕业生直接沟通的渠道,为他们提供实践培训、学徒实习及全职的就业机会等。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就业训练团项目、青年发展方案、人力投资法和美国各州提供的训练与就业服务等。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简化公司注册流程、降低企业开办成本、设立资金扶持渠道、给予专利开发者权益、提供创业全方位指导服务等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率。
日本政府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实业界、产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并建立了各方广泛参与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还成立了产学研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心、产学研协同中心等,旨在运用日本高校的科学资源优势,为实业界、产业界及社会各界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积极引导在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鼓励高校师生创办中小微科技公司,并制定了各种倾斜政策及优惠条款。
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日本政府于2004年推出大学生“自力与挑战计划”,由学校和产业界共同培育专业人才。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各部门协作实施“毕业前的最后集中支援”计划,向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三年后未就业的学生提供优惠措施;2015年的“第2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构建了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支持计划、职业探索计划和专为大学生设立的“统一窗口制”(地区就业服务处)与学生全方位支持咨询中心等。
为促进英国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委员会,并建立了国家科学创新创业中心。该机构能够为英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创业培育、天使融资和种子投资等业务,同时研讨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实施创新创业政策,组织创新创业竞赛,举办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和筹办相关会议等。
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英国政府在1983年启动“青年就业创业计划”,该计划联合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除此之外,英国在1998 年首推并于2008 年改良的“青年新政”、2011 年由政府启动的“社区计划”与“个案后续管理项目”、2013 年由英格兰创业研究与技术部实施的“英格兰学徒制未来:执行计划”、2014 年由英国劳工处启动的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等,均为大学生在各个阶段与环节中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
德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设立了有关培养创新素质和提升创业能力的课程,讲授关于创新创业的有关内容。同时大学还鼓励本科在校生和毕业生设立创业项目,并落地生根。1998年的“区域创业行动计划”鼓励高校与科学界、实业界和政府部门发展协作关系,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并支持、鼓励和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1999年的高校“生存”项目激发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程度,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为提升德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德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后的各个时期,根据其所衍生的各种需要给予一定的教育补贴和财政补贴。而对于在实习期满后仍未入职的大学生,则由德国政府提供一定的失业补助金。一旦大学生在毕业后决定自己创业,德国政府将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以确保大学生的基本生存及创业后的社会保障。
1997年,韩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创新创业”政策,此后便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创新创业教育,比如实施了“创业精神学校培育计划”,依据该计划建立了独特的“创业支持中心”组织机构,在此机构的指导下,那些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将获得一条龙服务,涵盖软件、硬件、场地和融资等方面,同时还能获得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并拥有各个学科导师的悉心辅导,从而有助于将他们的创业项目更好地落地推广。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扩大就业市场,韩国政府推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特别法,积极构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三者协作机制,确立了政府扶助大学生就业创业原则,培养具有国际就业创业竞争力的人才,积极推动大学生在海外就业创业。2009年,韩国政府出台“绿色新政”,确立了以新能源产业为支柱的绿色增长战略,为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创业机会。此外,韩国政府还出台了能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在职训练体验计划”和促进大学生海外就业创业的“海外实习计划”等。
引导并支持高校专业教师积极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融入国内外相关学术前沿、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自主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和国际实践经验等内容,并在深入探索和主动学习专业学科、新兴学科及专业交叉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责任意识。同时激发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比如翻转课堂、情景教学、Flash、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课堂等,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实施参与式、互动式、研讨式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理念。
进一步深化考核方式改革,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强化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双向互动的课程体验,注重考核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可以建立“实践操作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他评”“考核过程与考核结果”等多种考核形式,并把创意思维、创新实践等反映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元素纳入考核系统,以此全面考核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目前,高等院校在教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相关内容的程度并不深入,导致专创融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可以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科学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可设置创新创业类的基础课程,例如将创业管理、创新思维、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基础课程设置为大学必修课,以强化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并利用实践性课程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化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素质的养成。二是实训实践体系的逐级递进设置。构建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和创新实训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系统中。把创新创业项目及案例教学融入专业课程,推动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大学生能够充分汲取复合型的知识。同时,通过跨校和社会面的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网络体系。
在高校中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行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不同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优势,形成教学、管理、科研与实际应用有机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高等学校除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专长之外,还应积极联合行业、公司、产业、社区等的优势资源来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这也是国外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以需求为导向,将高等学校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通过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所获得的实际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之道。而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它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维持创新创业基地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将理论、科研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
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用”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验室与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大学生创造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平台场地及进行创新创业的虚拟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办学,高校教师可以深入科技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真实的项目环境、科研条件和商业氛围中明晰企业的管理要求和新技术的使用情况,从而较好地提升自身的实际技能与管理水平。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资深从业者、管理人员与技术专家等对大学生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以达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互助合作与双赢;可以参考外国的实践经验,以科研项目协作开发为纽带,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研究员、大学生与企业界的沟通、互动和协作,在提高参与成员科研水平和实际技能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诉求。
双创竞赛的重点是着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体现的是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水平,因此在双创竞赛的人员选拔、团队训练、项目参赛过程中,既能帮助大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能锻炼他们的实操能力,还能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谓一举多得。经过双创竞赛的丰富历练,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组织纪律性和团体合作意识,从而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终生学习意愿和创新素养,为他们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为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可借鉴国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由政府作为主要推手,构建多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制定有效联动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并加强部门之间执行政策的协调性和衔接性,建立问责机制,提高实施成效。此外,必须建立“政府—产业—高校”三位一体的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体制,从而保证就业创业政策的有效实施。
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积极赢得企业、行业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力求建立激励创业、重视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逐步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就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在这个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最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政策规划者、组织者、支持者和配合者的角色,通过出台各项政策、设立支持机构、募集创业基金、实施社会辅导和制定法律法规等,起到社会保障性作用,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承担重要社会功能。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在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可以将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这不但可以促进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就业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大学生,所以大学生们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素养,努力提升自己的各种技能,包括组织能力、团体意识、终身学习素质、分析判断和处理现实难题的技能等,并要敢于进行尝试,如此才能使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真正的实际效果。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支持既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创业发展目标的有力保障,也是培育他们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关键力量,父母对子女从小就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技能与素质。最后,各类社会媒体应广泛传播创新创业理念,并以此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创业文化变成大学生们能够广泛接受的文化理念,大力宣传“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发展策略,并为实现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