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

2024-05-31 09:38叶书宗叶天楠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列宁

叶书宗 叶天楠

摘 要:没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和革命实际需要,摒弃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建党模式,创建以暴力夺取国家政权为最近目标的建党新模式;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趋势突显的新形势,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根据俄国基本上是农民国家的实际国情,创造了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这样,列宁就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然而列宁逝世后,苏联共产党不能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以致苏联只存在了74年,社会主义建设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说是拓荒式的。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不断创造新辉煌,朝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奋进,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永不止步地创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是列宁逝世100周年。列宁是在他革命经验积累最为丰富,并根据俄国的实际国情科学规划了农民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英年早逝的。他所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只存在了短短74年。从一国社会制度历史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是“英年早逝”。这两个“英年早逝”,留给社会主义中国太多的启示。

没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规划了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1]294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还具体指明,到达理想社会的途径是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暴力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工人阶级的政府”,然后逐步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2]109,305虽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具体步骤和做法,有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来作出回答,但是马克思认为,通往理想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126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根本不可能到达理想社会。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就说:“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54719世纪80年代后,西欧各国特别是德国,不仅是它们的资产阶级,甚至在它们的工人阶级政党中也产生了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及一切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有关的事物的盲目崇拜。针对这种观念和行为,恩格斯严正地指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而且在这一点上民主共和国并不亚于君主国。国家再好也不过是在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中获胜的无产阶级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也将同公社(指巴黎公社——作者注)一样,不得不立即尽量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能力把这全部国家废物抛掉。”[2]13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专政只是到达理想社会的过渡,且不管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到达理想社会的关键环节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古往今来,多少先进人士都曾构想未来理想社会蓝图,希望人类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人人美满幸福的大家庭。但是,他们的所有设想都是海市蜃楼。只有在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主义才科学地指明了人类社会是可以以及怎样到达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理想社会的。

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国人,都是在德意志民族意识及其哲学、思想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1844年,流寓巴黎的马克思创办《德法年鉴》,投身政治斗争,宣传社会革命,并且完成了从青年黑格尔派、激进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他们二人合作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则是1848年2月在伦敦发表的。这样,德国、法国、英国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国家。不过,这三个国家虽然都是世界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工人运动开展最广泛的国家,却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1871年3月,由于普法战争造成的特殊形势,巴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联合工人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作为地方政权,巴黎公社只是凭着工人阶级的本能,采取一些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措施,它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可见,没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国家。

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向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人物当数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犀利地批判了民粹主义的空想,将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翻译成俄文,并且建立了将俄国革命推向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的“劳动解放社”,点燃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火种。不过,普列汉诺夫所做的这一切虽然意义重大,毕竟还挨不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边。普列汉诺夫之所以醉心于纯理论活动,始终是一名“书斋马克思主义者”,原因当然比较复杂,但根本在于他从1880年1月起就长期侨居国外,脱离了俄国工人革命运动的实际。因此,当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风暴来临时,他就退缩了。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爆发。在十二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后,普列汉诺夫竟然说:“他们(指工人阶级——作者注)的力量还不足以取得胜利。这种情况是不难预料的。所以说,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4]284此后,普列汉诺夫也从为了“党内和平”“坐在两把椅子中间”转向孟什维克,成为一名“热烈的孟什维克”。

列宁从青年时代起就否定民粹主义道路,研究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活动。1887年12月,他在喀山大学因參加反对警察制度的抗议大会而被捕,被开除学籍并被流放到喀山附近的农村。在农村,列宁调查研究农民的状况。1893年,他移居到工人阶级比较集中的圣彼得堡。此时,他已经细心研读过《资本论》(第一卷)等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还将《共产党宣言》从德文翻译成俄文,向工人群众宣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开展革命活动。在工人群众中开展革命活动的青年列宁,就以精通马克思主义著称。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革命活动的特点,就是能够根据俄国的实际国情,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他根据自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致力于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创建社会主义国家的斗争实践,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民族化,才能在民族国家发挥其引领和指导社会前进运动的作用。早在1899年底,列宁就在他流放西伯利亚期间所写的关于党的纲领及其说明的文章中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5]274-275经过十多年各种形势下的曲折斗争,1911年1月,列宁更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6]281这些中肯的话语,是列宁在实际斗争中的切身体会,是他关于怎样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至理名言。列宁主义就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此,列宁才能在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历史的实际是: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才能在民族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当然,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上,也存在没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共产党虽未根据本国的实际国情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却也建立起各自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过,那是在二战后非常特殊的国际局势下,苏联按照自己的模式,以包办代替的方式给东欧各国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的成果。东欧各社会主義国家建立后,多国的共产党曾试图根据本国的实际国情,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苏联不允许,甚至出兵予以武力干涉。

苏联禁止东欧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典型事例是扼杀“布拉格之春”。1968年4月5日,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和各方面讨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全会通过了题为《捷克斯洛伐克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改革政纲,即《行动纲领》,启动了建设具有捷克斯洛伐克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行动纲领》对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国情、民情出发建设本国的社会主义作出具体规划,并特别声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始终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但是苏联不允许捷克斯洛伐克进行这一改革。苏联在以各种方式威胁仍不能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放弃改革的情况下,竟然以“华沙条约缔约国武装力量”的名义出动大军,以偷袭的方式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占领军将捷共的领导人绑架到莫斯科,以屠杀捷克斯洛伐克的和平居民相威胁,迫使捷共领导人在苏联早已拟好的《莫斯科会谈公报》上签字,放弃改革。苏联还将坚持改革的这批领导人统统一撸到底、开除出党,让对苏联俯首帖耳、苏联称之为“健康力量”的一拨人充当捷共领导。东欧其他几个也试图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吓得不敢动了。

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由苏联包办代替建立起来的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已不复存在。东欧各国曾经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这段特殊历史,正好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没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创造

20世纪来临时,俄国还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保留着农奴制残余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这就是俄国的特殊国情。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从俄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出发。

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国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其伟大的历史性创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问题上,列宁认为必须建立不同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独特的党,即摒弃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建党模式,创立从俄国实际国情出发的建党新模式。

必须有独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方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指导建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1869年8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关怀下,代表德国工人阶级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党)成立。1875年,爱森纳赫党与另一个德国工人阶级政党、遵循拉萨尔主义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合并为统一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后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违背马克思、恩格斯支持建立统一的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初衷,在哥达合并大会上,通过了被马克思、恩格斯严正批判的拉萨尔主义纲领——《哥达纲领》。统一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不听马克思、恩格斯的多次严正劝阻,坚持走单一的合法斗争道路,醉心于议会选举。不过,在资本主义民主制逐步完善、出现“福利国家化”趋势的时代,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确实利用“普选权”闯入议会,在为雇佣劳动阶级争取有保障的社会性福利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坚持,经过历时两年的辩论,德国议会终于在1883年通过了《医疗保险法》,这是资本主义历史上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接着,德国议会又于1884年出台《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出台《老龄和残疾保险法》。德国的这些社会保障法规规定:工伤事故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老龄和残疾保险由雇主与工人各支付一半入会费,工人所支付的这笔入会费大约占一般工人年收入的1%,不足部分由国家承担。这些社会保障法规的出台,意味着新的涉及国家法律强制性和社会自律原则的社会福利保险制度终于建立起来了。这确实是雇佣劳动阶级自产生以来所追求的。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争取这些社会保障法规出台的同时,在每次议会选举中获取的选票和议席的数量都稳步上升。191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德国议会中的第一大党。统一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建立及其在合法斗争中的成就,创造了工人阶级政党参与社会政治斗争的新道路,成为雇佣劳动阶级建党的一种模式,即:利用“普选权”进入议会,并立足议会讲坛,为改善雇佣劳动阶级的劳动条件和提高雇佣劳动阶级的社会福利,不断开展能收获实际效果的工作。于是,西欧各国雇佣劳动阶级的首领们竞相仿照这种模式,建立起社会民主党。俄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有些领导人也竭力主张按照这种现成的模式,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党。

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否定了这种以合法斗争为手段,以争取议席为筹码,以改善雇佣劳动阶级的劳动条件、提高雇佣劳动阶级的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建党模式,而是创立了一种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以开展秘密斗争、暴力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最近目标的建党新模式。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它还来不及开展活动即遭到沙皇密探的破坏,选举产生的党的领导人几乎都被关进监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虽然在名义上成立了,实则如同一盘散沙。因此,列宁认为:“我们首要的最迫切的实际任务是要建立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5]386他反复强调:俄国需要有职业革命家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必须是一个“牢固的、集中的、战斗的革命家组织”。“同政治警察作斗争,就需要有特别的品质,需要有职业革命家。”“社会民主党人首先应当考虑建立一个能够领导无产阶级的全部解放斗争的革命家组织。”[5]390,391,398列宁还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也不能实行“广泛民主制”。他告诫道: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盛行“手工业方式”的国家,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说它是一种毫无意思的儿戏,是因为实际上任何一个革命组织从来也没有实行过什么广泛民主制,而且无论它自己多么愿意这样做,也是做不到的。说它是一种有害的儿戏,是因为贯彻‘广泛民主原则的尝试,只会便于警察进行广泛的破坏”。[5]418列宁要求,党必须是向沙皇专制制度坚决宣战的、集中的战斗组织,必须有严格的、统一的组织纪律。列宁的名言是:“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5]406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就是按照列宁创造的建党模式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所以能勝利地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创建的“革命家组织”,确实“把俄国翻转过来”了。

第二,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的新趋势,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发动,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首先建立,从而为俄国单独一国突破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建立一国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程序问题,恩格斯在1847年10月底至11月所写的问答式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对第19个问题“这种革命能不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的回答是:“不能。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当前的主要斗争。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1]241不过,《共产主义原理》并没有在1847年发表,而是后来才公开发表的。而且,早在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就预见到美国将发展成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也即预见到资本主义发展将是不平衡的。所以,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程序问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只是原则性地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291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再也没有谈过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程序问题。可见,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市场全球化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倾向于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有赖于革命在文明国家同时发生。自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不再提起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将之留给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发展的实际来回答。

进入20世纪后,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越发突显的新情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就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单独一国首先胜利。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6]5541917年9月和10月,一个靠拢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国际社会主义青年组织联盟,在它的机关刊物《青年国际》上,刊登了被它称为“大家谈得最多的俄国革命活动家”“这位钢铁般的老革命家”的列宁“阐明他的大部分政治纲领”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6]884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更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6]722

列宁根据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新情况的这一创造,是在作为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环节的俄国,首先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武装起义的时机是稍纵即逝的。1917年9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世界搞得周天寒彻,当政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软弱无能,全国极度混乱,人民群众革命情绪极端高涨时,列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致信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像对待艺术那样对待起义……正是他(指马克思——作者注)把起义叫作艺术,他说,必须像对待艺术那样对待起义,必须赢得第一次胜利,并且趁敌人张皇失措的时候,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我们就一分钟也不能浪费,应当立即组织起义队伍的司令部,配置力量,把可靠的部队调到最重要的据点去。”[7]274,279正是列宁“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创造,以及他关于武装起义刻不容缓的判断,使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俄国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列宁创造了农民国家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成功解决了农民阶级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社会阶段性矛盾,把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使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相对落后的俄国在跳跃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巍然屹立。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建立后,在全国13680万人口中,居住在农村的农民超过80%。社会主义的苏维埃俄国,基本上仍然是农民国家。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全国实行“军事共产主义”,并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军事共产主义的一项最基本政策是“粮食征收制”。实行粮食征收制后,农民的粮食几乎被无偿地夺取,所有流通市场也随之封闭。如果说在国内战争的险恶形势下农民还能忍受一时,那么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农民反抗的事件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尤其使列宁感到震惊的是喀琅施塔得事件。

喀琅施塔得是18世纪初彼得大帝建立的海军要塞,位于芬兰湾的科特林岛。它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距彼得格勒30公里。1921年初,波罗的海封冻期间,驻守喀琅施塔得要塞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守备部队、军官、职员以及工人,大约有5万人。俄国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期间,喀琅施塔得差不多一直是革命的红色堡垒。1921年3月1日,主要是因为激烈反对粮食征收制,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苏维埃政权的暴力事变。最后,苏维埃政权只能采取武力镇压。喀琅施塔得事件给列宁以极大的震动。

俄国一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如何解决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的答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找不到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政者,需要思考怎样使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能够活下去、活得好,使农民拥护社会主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列宁决定改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针,以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逐步开放自由贸易渠道。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原理,根据俄共(布)当政的俄国国情,创造出新经济政策,以使苏维埃俄国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921年2月初,列宁就决定以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列宁认为,以实物税取代粮食征收制本质上是工人阶级怎样对待农民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2月19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农民问题提纲初稿》。该提纲的第一条就是:“满足非党农民关于用粮食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的愿望。”紧接着,列宁又听取包括农民代表团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并且特别注意农民代表团的意见。农民代表团说:“请你们在计算的时候要考虑到小农的需要;小农需要心中有数:我该交出多少粮食,其余的由我支配。”列宁当即回答:“对,这有道理,这是完全符合当地情况的合理想法。”①

1921年3月15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的决议。该决议的第一条就规定:“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常地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②根据列宁的提议,“我们必须今天晚上就把通过的决定用无线电向世界宣告”。[8]459

这样,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为标志,苏维埃俄国就从实行军事共产主义这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针,转变到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针。

历史实践证明,“间接过渡”既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完成了俄国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解开了捆绑俄国社会前进的死结,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活跃了商品流通市场,把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

这样,列宁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终于巍然屹立。

创造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通过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的建党新模式,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建立的新理论,制定农民国家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方针,这三方面的理论创造和政策实践,是列宁主义的核心,是列宁实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一国首先取得胜利,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新阶段的现实结晶。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蘇联的建立,是列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成果,是列宁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列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

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要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使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迅速强大起来。然而,历史也表明,即使是已经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抛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也会丧失社会主义政权。

在近代以来的三个多世纪,俄国一直努力追求欧化,渴望赶超西欧。沙皇彼得一世实行铁腕改革,虽不能说枉费心思,但终究未能使俄国赶超西欧。俄国贵族革命家们作出种种努力,其精神固然可嘉,可结果也是徒劳。民粹主义者否定宫廷改革的道路,以频频筹划、实施暗杀沙皇以及宫廷政要等做法,想使俄国富强起来。民粹主义者选择恐怖主义道路、个别人献身革命固然不失悲壮,但这对于推进俄国社会发展来说,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仅能激起几层涟漪,而无法产生整体性的社会影响。

20世纪初,俄国资产阶级建立了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等政党,投身社会政治运动,试图把国家从沙皇专制统治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甚至是民主共和制,以推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强大起来。但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俄国资产阶级在变革国家政治体制、推进社会发展方面难有实际作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由于特殊的时代因素,俄国资产阶级侥幸取得政权,组成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在8个月的当政实践中,不仅在内政、外交上毫无作为,更使无政府主义泛滥,全国一片混乱。是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列宁,胜利地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老迈、孱弱的俄罗斯帝国跃变为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苏联又经过20多年的建设,跃进为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俄国在20世纪上半期的变化,是列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现实结果。

列宁英年早逝后,斯大林倾全力意图推动苏联迈向强大。列宁曾借用涅克拉索夫的诗句感叹俄罗斯母亲“又贫穷又富饶,又强大又衰弱”,盼望俄国强大起来。但列宁也非常清楚,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俄国才能强大起来。列宁是把社会主义国家放在第一位的。斯大林当政后,认为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有社会主义。斯大林是把国家强大放在第一位的。

为了使苏联急速强大起来,1928年11月,斯大林宣布“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对此的说法是:“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9]151①

斯大林心目中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国家急速强大”。斯大林说:“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除了少数大工业单位多少有些新的技术基础以外,我们千百个工厂的技术是根本不能拿现代技术成就来衡量的。可是,我们周围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拥有比我国发达得多的和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你们看一看资本主义国家,就可以看到那里的技术不仅是在前进,而且简直是在突飞猛进,超过了旧式的工业技术。……不为国防建立足够的工业基础,就不能保卫住我们国家的独立。不使工业具有高度的技术,就不能建立这样的工业基础。”[10]214为此,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将列宁的“间接过渡”方针转变为他自己的“社会主义全线进攻”。超速度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全线进攻”的重要方面。

为了实现超速度的发展,苏联在编制和讨论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就已多次反复提高指标。1931年2月4日,斯大林提出了必须在三年内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呢?斯大林说:“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同志们!决不能减低速度!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11]37-38

要使国家转眼之间就强大起来,必须立即解决实现国家急速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的问题。为此,斯大林创造了“贡税论”,强迫农民为国家工业化缴纳额外税。为了根据国家需要顺利而方便地从农民身上拿到额外税,斯大林急速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消灭富农阶级,把全国农村都组织成集体农庄,推行“义务交售制”。斯大林还创造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理论,并把“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化”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全党、全国搞大清洗。

在实现国家急速工业化过程中,斯大林先是提出“技术决定一切”,认为“阻碍这件事情(指国家工业化——作者注)的,并不是新机器和新机床不够,因为机器制造工业已能提供新的设备,而是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不正确地对待技术,低估技术在改造时期的作用,鄙薄技术”。[12]371,345过了几年,斯大林又提出“干部决定一切”。1935年5月4日,斯大林指出:“从前我们说:‘技术决定一切。这个口号曾经帮助我们消灭了缺乏技术的现象,在一切工作部门里建立了极其广泛的技术基础,使我们能够用头等技术来武装我们的人才。这是很好的。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把技术运用起来并得到充分利用,就需要有掌握技术的人才,就需要有能够精通并十分内行地运用这种技术的干部。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13]35,34这里,斯大林所说的“干部决定一切”,意即“精通并十分内行地运用这种技术的干部”决定一切,实际上这不过是“技术决定一切”教条的延伸,还是技术决定论。

斯大林所做的这一切,确实使苏联飞速崛起,在二三十年里就跃进为世界一等强国。不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也存在被世人诟病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但这基本上是由斯大林超越客观条件的强国“强迫症”造成的,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

1928年,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他中断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他“抛开”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几乎是自然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1938年出版,由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中央审定,实际上是斯大林主持编写,可以称作斯大林著作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就是将马克思主義教条化的蓝本。斯大林不仅把这本书作为苏联全民法定教科书,还竭力把它推广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去。斯大林的后继者们有的也试图改革,但是都没有从时代发展和苏联实际出发去实现马克思主义苏联化,而是越来越严重地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例如,勃列日涅夫在他当政的18年里,也看到由于世界日益信息化,苏联青年一代思想迷茫。面对这样的现实,苏共中央政治局曾多次讨论对策,采取的办法是:拼命印刷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塞给青年人。这种做法,越发使青年人产生逆反心理。1968年11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曾就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给苏共中央的报告中说:“一年级大学生要学习苏共党史,当然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死板的研究,教员只要求记住而不是理解,直到增强记忆的法则——怎样记住讲台上讲的俄共(布)历次党代会召开的日期,迫使大学生对社会政治课程就像对待积累事实,对待令人生厌的次要的义务一样。正是在这里形成社会科学‘不是课程的观点。”《共青团真理报》号召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大学生们说:“这是专家的事,而且我们也读不懂这个《塔木德》(系犹太教经典,此处意为读不懂的“天书”——作者注)。”敖德萨市一些大学生把市委图书馆当作学习精密科学最方便的地方——这里从来没有人,非常安静。学校中最受人欢迎的地方是党史或者政治经济学资料室——这里无人妨碍一个人干自己的事情。[14]140,145青年一代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苏共中央如此处置这一重要、严肃的问题,足见其教条主义泛滥之严重。

如同人类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步的前进过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也没有休止符。一国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是列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成果。社会主义苏联的发展,则需要列宁的后继者们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不断实现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后来的苏共领导人没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而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得苏联只存在了74年。这也从反面印证了:没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即使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一旦“抛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教条主义就会泛滥,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能持久。

以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列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其他国家。实际上也根本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不断创造新辉煌,并踏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永不止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升到新高度。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了中国。中国最先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人士,决定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建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当时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一个经济和文化极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要说和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相比较,即使与基本上是农民国家的俄国相比较,它也有自己特殊的复杂性。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分两步走,即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也要分两步走。但是,中国共产党如果按照俄国共产党领导俄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样板来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那就要吃大亏。同样是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却不能像俄国革命那样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民情,创造性地开辟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包围城市、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即使在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也绝不把“中间势力”当作打击对象,而是始终争取、团结“中间势力”。就这样,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锻造出一整套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5]606中国共产党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对此,毛泽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6]557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资本主义国家的洋枪洋炮轰开闭关自守的大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拥有5000多年绵绵不绝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生存危机。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一轮红日,从东方大地喷薄而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能够从此站起来,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世成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29年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建国初期,中国仍全面照搬苏联建设经验。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等人意识到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可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方面对苏联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尚缺乏深刻的认识,继之又将斯大林定性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其“一生功过三七开,即是过三分,功七分”;把斯大林践踏社会主义法制、搞大清洗,定性为“肃反扩大化”;坚持挂斯大林像;甚至把对斯大林的不同认识,上纲上线为“敌、我问题”。这样,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发生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倾向。由此,直至“‘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动乱,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①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特别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7]450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要求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转向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全会还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新的高度,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作为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面临最艰难也特别复杂的问题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能总是按照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老路走。要摆脱这条“农村贫困路”,就特别需要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放眼世界,闯出中国式的农村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勇气,充分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自己动手,打破围困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壁垒,允许并鼓励农民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强调先富带后富、城市帮农村。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说是从对农民的让步开始的,进而使农民逐步富起来,由此逐渐形成了淡化城乡差别的城乡新格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农村面貌的根本改观,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造。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形势,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创造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理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全新高度。苏联的历史只有74年,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其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拓荒式地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实现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将证明,这二者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18]2023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19]这一宏伟、朴素的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外来的”。中国人口超过14亿,占目前世界80亿人口的17%以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是在中华民族血脉里世代流淌的精髓。历史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特别的亲和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是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同中华民族优秀文脉相融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以当代的、动态的思维和观念去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除了加强宣传教育之外,更要通过分布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渠道,以中国化的语言文字,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润物细无声地沁透到人们的心田里。这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指出:当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到那个时候,人类社会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2]305迫使个人服从分工情形的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将是一个分工和对立逐渐模糊、自然淡化的过程。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也是一个与前述过程相联系的、同步的,“不知不觉”演进的过程。“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接续奋斗加以实现的过程。

回顾历史,一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成果。展望未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推进、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个大同、和谐的社会的端倪,也许,本文是说“也许”,才有可能在地球的东方最先出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苏]米·约夫楚克,[苏]伊·库尔巴托娃.普列汉诺夫传[M].宋洪训,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0]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1]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4]叶书宗,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8]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19]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4-01-01.

[责任编辑  张  华]

The Role Model of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Commemo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Lenins Death

YE Shuzong, YE Tiannan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Shanghai Aurora Foreign Language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023)

Abstract: Without the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there would be no socialist country.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vo-

lutionary needs of Russia, Lenin abandoned the party building model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in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created a new one with recent goal of seizing state power through violence. Accord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highlighted by imbalance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pitalism, he proposed that the victor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could be firstly achieved in a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Russia as a basic peasant country, he created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of indirect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this way, Lenin developed Marxism to the stage of Leninism and established the Soviet Union, the first socialist country in the world. However, after Lenins dea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could not continue the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world situation, which made the Soviet Union only exist for 74 years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nd after a short begi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untry in China is fundamentally pioneering. The socialist China can constantly create new glory and forge ahead towa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because the Party ca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continue to adapt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in the new era, which opens a new path to socialist country building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Key Words: Lenin;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socialist country;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列宁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