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肌肉供血不足而引起。该疾病的发病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即动脉内壁的脂肪沉积和钙化,是一种动脉壁中的脂质积累和炎症反应过程,沉积物逐渐积聚并形成斑块,限制了冠状动脉内血流的正常流动,最终导致动脉狭窄或堵塞。冠心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临床医学对冠心病治疗方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冠心病的治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在内的各项综合性治疗措施,均为现阶段临床常用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旨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负担,防止血栓形成。临床通常会使用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和硝酸酯药物等来实现这一目标。冠心病的手术治疗主要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也被称为“搭桥手术”,适用于:①患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②无法接受介入治疗或介入术后复发患者;③心肌梗死后伴有心绞痛患者;④出现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等患者。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拥有多种选择,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不同方法。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来说,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取决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当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直径狭窄达到80%以上时,符合介入治疗标准;当血管直径狭窄为50%—80%时,医生会根据无创检查或血管内影像检查的结果来全面评估是否有必要进行介入治疗;血管直径狭窄在50%以下则无须进行介入治疗。距离冠状动脉近心端越近的血管,其发生狭窄对心脏的影响越大,有时即使血管狭窄程度未达到介入治疗的标准,但如果血管内影像检查提示存在斑块破裂或易损斑块,也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尤其是冠状动脉关键部位的血管狭窄。目前,临床认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处理急性血管闭塞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植入支架可帮助扩张狭窄的血管并保持血液流通畅顺,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故最常被推荐使用。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原理是在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处引入一个膨胀的支架,并在扩张后支撑血管壁,以保持血管通畅。支架有不同类型,常见以下几种:①裸金属支架,是一种由高质量的不锈钢或合金制成的支架,其设计目的是在冠状动脉中提供支持,防止血管狭窄和闭塞,但这种支架植入后的一年内再次狭窄的风险为30%—40%;②药物涂层支架,支架表面具有药物包覆层,可抑制炎症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从而降低支架区域再次发生狭窄的概率;③可降解支架,由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制成,其特点是会随时间逐渐被身体吸收,不会留下永久性的支架结构,减少了后续手术的需要,并避免一些与永久性支架相关的并发症;④药物洗脱支架,利用药物做成支架植入冠状动脉狭窄处,然后通过生理作用将药物慢慢吸收,使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性病变被遏制,从而实现治疗目的。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虽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缓解冠状动脉狭窄,但并不能解决冠心病的根本问题。因此,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仍须继续服用药物,决定是否停用某种药物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来决定,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支架植入后常用治疗药物如下。
1.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须长期口服。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黑色大便、脑出血等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2.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一般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口服1年,部分病情特殊的患者须调整治疗时间,需要密切关注是否有出血情况。无法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长期口服氯吡格雷(有些患者选择长期服用替格瑞洛),如果合并心房颤动,还须长期口服抗凝血药物。
3.降脂药物:最常用的是“他汀类”,如果患者不能耐受药物或者血脂控制不达标,可以考虑其他降脂药物,包括口服依折麦布,以及皮下注射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他汀类”药物需要长期口服,且冠心病患者血脂控制要求比正常人更严格,因此需要定期检查血脂水平,同时还须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肌酶水平,以评估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4.抗心绞痛药物:尽管已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但少数冠心病患者仍可能出现心绞痛发作的情况,需要服用抗心绞痛药物,包括β受体阻带剂、硝酸酯类、长效二氢吡啶类等药物。如果疗效不佳,医生会考虑联合使用尼可地尔、曲美他嗪等药物。
5.具有逆转心室重塑作用的降压药物: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由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如受体阻带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等。
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停止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维护冠状动脉健康、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以及控制症状方面仍然至关重要,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按照药物治疗方案来管理冠心病。同时冠心病患者还应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和减轻压力,以提高心脏质量,并定期进行医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