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是通过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来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行为,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进行的综合性心血管病管理的医疗模式。这种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尚短。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与死亡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心脏康复也因此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稳步发展。
▎西医心脏康复诊疗模式
西方国家在心脏康复领域的研究技术较为成熟,我国在该领域需要借鉴其先进技术及经验。
1. 药物处方: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规范使用药物对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能发挥关键作用。
2. 运动处方: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环节,医师根据对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或6分钟步行试验等综合评定的结果,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如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等。
3. 营养处方:膳食结构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外界因素,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量身定做营养处方。
4. 心理处方:对心脏病患者而言,不良情绪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所以在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各种心理评定量表筛查及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处方。
5. 戒烟处方:吸烟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而戒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有研究表明戒烟的长期获益可等同于药物治疗,也是挽救生命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
▎中医在心脏康复中的运用
中医康复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气血津液学说等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构建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在我国的心脏康复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 单味中药材:牛黄具有祛风凉肝、清心化痰、清热解毒的作用;三七则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解毒消肿的效果;人参则可以大补元气,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珍珠能够起到镇心安神、清热息风、养肝明目的作用;丹参能够持续改善身体血液循环系统,加快血液循环,还能够对抗血栓的形成,并具有溶血栓的作用,可持续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状况并保护心脏,对心脏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这些药物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看,都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提高心脏自身的运动能力,增加缺氧耐受性。
2. 中药汤剂:在对患者使用中药汤剂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对应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汤剂,比如辨证为瘀血阻络的患者推荐血府逐瘀汤、气阴两虚则推荐生脉饮等。
3. 中医针灸治疗:中医针灸、推拿主要是根据身体特殊的穴道而充分发挥预防疾病、增加抵抗力的作用。针刺疗法在改善心肌缺血、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