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之处,是因血流减少而引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心脏病和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春季由于气温开始逐渐由冷转热,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进入高峰时段,那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是否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以应对气温回暖的季节性变化呢?
▲ 及时识别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涉及心脏和大脑血管系统的疾病,以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为主,此类疾病会对身体各项机能产生影响。目前的相关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很多,如胸痛、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偏瘫、失语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此外,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可能存在差异,如年轻人发病时症状通常较重,但缺乏早期征兆;而老年人症状出现早但不典型,容易被忽略。除了症状识别,定期体检也是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如通过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可以发现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对肥胖、有遗传家族病史或不良生活方式的高危人群来说,更应注重定期体检。
▲ 小心气温变化
有大量研究显示,气温的升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气温下降时,人体为了维持体温,会出现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的情况,而且寒冷的环境还会使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增加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风险。在冬季,人们更倾向于高热量饮食,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易导致血脂水平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反之,气温升高时,人体出汗增多,若饮水量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的负担会大大增加,而心脏所需的氧气和养分又不足,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大大增加。
另外,在冷暖交替的季节,老年患者的交感神经易受强烈刺激,加速血管收缩或舒张,这不仅加剧了心脑血管的工作负担,还会成为冠心病、高血压等严重症状的诱因。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无论是气温的降低还是升高,都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气温回暖应提高警惕
1.提高日常穿着方面的警惕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季节交替时身体还未完全适应气候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避免过早地穿上保暖或凉爽的衣物,入秋应该“冻”着点儿,入春应该“捂”着点儿。春季穿衣要做到“宁多勿少,宁慢勿快”,确保更好地适应气温的不规律变化,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防止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2.提高自我监测方面的警惕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虽然具备隐蔽性,但也并非无迹可寻,重点是需要患者能够做好自我监测及护理。在面对气温回暖的过程中,要加强健康数据监测,学会正确使用血压计、血糖仪等监测工具,掌握测量时间和频率,以便定期监测自己的血压、血糖等指标。同时,要留意身体出现的各种变化或症状,如头痛、眩晕、肢体无力、胸痛等,及时就医检查。
3.提高科学用药方面的警惕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气温变化不定的情况下,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指导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春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保持原有药物治疗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应了解正在使用的每种药物的作用机理、适应证、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包括西药、中药、保健品等,避免药物间的不良相互作用,不可乱用药、随意用药。
4.提高饮食安全方面的警惕
中医认为,食物不仅提供营养,还能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在“药食同源”的理念下,应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许多患者容易在饮食方面放松警惕,食用高盐、高油、高脂肪等食物,所以必须加强均衡饮食的观念,摄入五谷、蔬菜、水果、肉类等多样化的食物,以获取所需的营养素,防范心脑血管疾病。
5.提高身体锻炼方面的警惕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春季适当增加身体锻炼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警惕,避免过度或不当的锻炼导致病情加重。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所以在锻炼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另外,由于春季天气干燥,锻炼时容易出汗,身体水分流失加快,所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确保水分摄入充足,以维持血液循环稳定。患者一旦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就医。
总之,心脑血管疾病属于一种高风险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影响,所以春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结合气候变化的特点及预防需求,通过注意饮食、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以及避免过敏反应和呼吸道感染等多重措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