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血管发育异常所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危害性较大。本文将带领大家详细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及其手术治疗方式,希望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
● 先天性心脏病病机
先天性心脏病是在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主要是因为胎儿时期心血管系统发育障碍或出生后应当退化的组织未退化,所造成的心血管畸形。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往往有着非常明显的遗传倾向,即很多患有单基因或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父母所生出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心血管畸形。与此同时,若孕妇在孕早期感染病毒,或者是服用过有致畸作用的药物,也很有可能导致胎儿心血管畸形。除此之外,若孕妇患有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或者是在孕期大量饮酒、被放射线辐射,所生出的孩子出现心血管畸形的概率也将大幅度上涨。
● 先天性心脏病类型
1.房间隔缺损。这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有着原发性缺损和继发性缺损2种情况。
2.室间隔缺损。即心脏的左、右心室之间有明显的开口。
3.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用于血液循环的主要渠道,通常会在胎儿出生后闭合,但若在胎儿出生后的1年时间内仍未闭合,也就形成了心血管畸形。
4.肺动脉瓣狭窄。即肺动脉瓣、瓣上或瓣下有狭窄。
5.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通常包括有单叶式、二叶式或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少数时候会出现有四叶式主动脉瓣狭窄。
6.法洛四联症。肺动脉口狭窄、心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右位、右心室肥大4种情况被临床统称为法洛氏四联症。
● 先天性心脏病危害
1.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患儿的组织脏器供血障碍,因此出现缺氧情况,从而对其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
2.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患儿的肺部血流量高于正常水平,从而使患者肺部感染的情况反复发生。
3.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患儿的心脏负荷过大,从而致使其发生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是猝死等情况。
4.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患儿的心内膜结构局部遭受损害,很容易诱发细菌滋生,进而导致其频繁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
5.先天性心脏病不仅会给患儿的生理健康造成较大伤害,还会给患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会有别于其他健康孩子,同时父母亲属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孩子,以至于部分患儿的心理会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甚至形成不健康的人格表现。
●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式
传统开胸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最为直接、最为经典的手术方式,可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该手术需要从患儿的胸骨正中间做切口,使患儿心脏完全暴露在视野范围内,并在手术过程中连接人工心肺机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从右心房切开,再依据不同的异常做对应处理。处理结束后依次缝合心脏,撤出人工心肺机,固定胸骨,缝合胸部切口。该手术能够用于各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并且手术成功后均可获得较为不错的治疗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术式的操作较为复杂,以至于手术风险较高,同时创伤性较大,患儿预后恢复较慢,并且会留下较明显的疤痕。
微创心脏手术是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下产生且被广泛使用的心脏治疗手术方式。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通过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房缺修补术、室缺封堵术等进行治疗均可获得良好效果。微创心脏手术通常是在胸腔镜的辅助下进行,术中只需要暴露部分心脏视野即可,因此具有创伤小、预后好、术后美观度高等特点,但是其对器械设备以及主刀医生技术的要求较高。
总体而言,通过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更为彻底,但创伤更大,风险性更高;微创心脏手术治疗相对不够彻底,同时对技术与设备要求更高,但创伤小,患者痛苦少,预后恢复快以及美观度高。由此,对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在充分听取医生建议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即密切监视患儿呼吸情况,一旦发现其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或者面色发紫的情况,都须及时联系医生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保持情绪稳定:即患儿术后需要避免情绪的过度激动,过度激动的情绪很容易导致心跳加速,从而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预后恢复。
3.注意保暖:即避免因为受凉而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这很容易导致患儿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不仅不利于预后恢复,还可能导致疾病复发。
4.保持大便通畅:在用力排便的情况下,容易因为腹压的升高而导致心脏负荷增大,从而不利于预后恢复。
5.避免切口感染:即需要密切观察患儿切口情况,并注意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以防切口愈合不良。
除此之外,保持科学合理的术后饮食也至关重要。应多吃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苹果等,以促进机体免疫力提升,尽早康复。
总而言之,先天性心脏病作为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先天性疾病,我们需要加强对它的认知了解,从而为患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并科学的进行术后护理,以便获得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