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丽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00)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基本的社会现实。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剧烈改变的同时,也更进一步刺激了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造成物理上的隔离,迫使许多老年人开始被动接触互联网。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同比增加3.4%,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城镇网民规模为7.59亿,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30.8%。”[1]据联合国人口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预计达到3.58亿,到2050年将升至约5亿,届时中国将步入高度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处在老龄化和数字化两大社会背景之下,当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改变社会同时,也在塑造新的数字鸿沟,产生新的数字不平等。数字化时代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一方面给老年人的生存与生活等带来新的红利,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与程度不同,对数字知识认知能力不同,经济条件差异,自身对互联网接受程度等给老年群体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在当今这个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老年人的数字融入难问题正被逐渐认知,大部分老年人群体仍然是数字层面的“弱势群体”。因此,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因此,面对数字化浪潮,我们应该明确提升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教育,不是仅仅跨越数字鸿沟,而是以社会包容的视角消除数字鸿沟给老年群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确保老年群体跟上时代步伐,如何以更加包容的视角回应时代需求与现实变化,如何让数字鸿沟走向数字包容,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数字红利,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惠及老年群体,如何构建一个人人共享的智慧老龄社会,是时代赋予的一项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看,站在老年群体的角度关注数字鸿沟问题,可以丰富数字鸿沟领域的理论研究,尽可能为研究提供更多理论支撑与分析视角,推进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与系统化。另一方面,从现实意义上看,发展数字经济和积极应对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的国家发展战略,谋求科技与长者相向而行、共生发展,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解决数字融入困境,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接纳老年人,对于构建文明和谐的智慧老龄社会正当其时。
近年来,数字鸿沟理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995年美国政府发布的一则研究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数字鸿沟的问题。早期对数字鸿沟的定义局限在经济与技术的接入层面,泛指获取与处理信息时,信息富有者与信息匮乏者之间的存在差距。国外学者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的数字鸿沟、国家内部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数字鸿沟的测量指标、数字鸿沟的评价模型、弥合数字鸿沟的举措等方面。虽然国外关于数字鸿沟的理论相对成熟,但关于数字鸿沟研究有待深入,数字鸿沟分类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弥合数字鸿沟的措施需要更加确切有效。因此,深入把握老年群体数字融入困境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别是数字化进程中老年群体其实并未真正地数字融入,老年群体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数字鸿沟问题提出的背后,是对信息公平的追求。怎样消减数字鸿沟,让更多人数字融入是研究数字鸿沟最终归宿。在数字鸿沟视角下,探寻影响老年人数字融入难的深层原因,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包容理念,在社会包容的角度上致力消除数字鸿沟给老年群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倡导数字社会公平普惠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老年人长久以来权利受损的弱势地位是数字接入困难、能力薄弱、动机不足的根源,构建数字化时代浪潮中老年群体数字融入困境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接入沟层面的经济贫困。接入沟即信息有产者和无产者在电脑和网络可及性及性能上的差距,主要取决于电脑、手机、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实力和政府决策等。在接入端,无论非移动网络还是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比例,老年群体均明显低于年轻群体。在我国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使用手机上网,但每5个老年人中仅有1个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二是使用沟方面的能力贫困。使用沟也就是信息有产者和无产者在网络使用上的差距,主要取决于技术界面的友好性和使用者的数字技能。在使用沟方面,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网络设备等原因存在数字技能短板在搜索引擎、APP安装、微信使用等方面的比例明显低于年轻人。即使一些老年人开始尝试使用电子产品,但由于一些APP的应用程序、设置操作比较复杂等原因阻碍了老年人接触互联网。以智能手机为例,很多老年人即使使用了,其使用范围非常小,可能更多用于聊天工具,很多功能不知如何使用。据数据统计,老年人中有46.39%从未使用过手机支付,他们担心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会上当。三是权利沟方面的“社会剥夺”和社会排斥。在权利沟方面,数字信息技能的缺失和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使得老年人无法获得基于信息化的各种服务,即使接触到相同的信息,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受众从中获取知识的速度、效率也不同,使得最终获得的知识量也不同。老年人对信息科技相关的生活掌控能力下降,因而造成新的社会排斥和不平等。比如,老年人更容易成为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在进行网络问政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老年人集体失声的现象。
当前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数字融入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层面存在资源禀赋的差距。由于老年群体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退化,听觉、视力减弱等身体原因,以及受教育水平与程度不同、对数字知识认知能力不同、经济条件差异、自身对互联网接受程度等差距,多数老年人面对互联网时的自我效能表现出较低的水平,多数情况下认为自己是愚笨的,并将其作为年轻人的新事物,表现出旁观排斥的姿态。此外,学习和记忆困难让很多老年人产生无力感和心理抗拒,进而对科技产生恐惧感。当然,面对新技术,部分老年人持矛盾心理,既想透过数字技术获取便利,又担心无法操作网络技术。特别是,对于摸不着的虚拟信息,老年群体更偏向看得见摸得着且能够体验的东西。
二是社会层面的年龄歧视和刻板印象。在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中,子女是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世界的最有力支持者,但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年人向子女求助时,子女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指导老年人操作,增加老年人学习和使用互联网的难度,进一步弱化了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当前老年群体相关科技课程的培训较缺乏,虽然有些社区或者老年大学开设相关课程,但整体覆盖面较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很少有智能化养老或是信息服务设计,对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缺乏以及对新媒体的刻板印象,影响了老年人对社交媒体技术的认可。同时,受网络诈骗等负面报道的信息传播的影响,也增加了他们对互联网的恐惧心理。此外,社会上缺乏帮助老年群体跨过数字鸿沟的陪伴与耐心,使他们容易处于“信息孤岛”。互联网满足了广大青年群体的社交、学习、娱乐等各方面需求,但针对老年群体的服务及娱乐项目相对匮乏。例如,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学习论坛、娱乐APP等的缺乏,降低了老年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融入数字世界的主动性。
三是国家层面的差异化政策和制度设计。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鸿沟的表现,受市场力量主导现代信息科技并未把老年群体作为主要目标群体,从政策上使得老年人与现代科技互动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例如,现代科技产品的设计,更多的是服务年轻群体,很多产品在服务的安全性能、适老特征和质量水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老年人对现代科技产品的接受和使用。当然,数字化改革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数字化并非等同于便利化。数字化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为追求技术效率,大幅甚至取消线下服务,如超市收银、医院就医、饭店就餐、景区购票等不同场景的人工服务普遍减少甚至取消,为老年群体平等享受社会服务带来极大不便。同时,在我国,老年群体的信息教育事业任重道远,虽然目前一些社区、公益社会组织等通过一些培训帮助老年人掌握使用智能产品的方法,但此类培训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培训机制不完善,实施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数字化与老龄化并行的时代,面对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如何让科技更加兼具社会温度,最大限度降低数字鸿沟的不利影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当数字社会对老年人更加善意与包容时,才更能彰显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数字化时代大背景下,促进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加快数字融入走向数字包容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加强老年人权利保护,提升数字生存和发展能力。对老年群体应遵循平等保护的原则,也就是不给老年人过度的特权性质的保护,否则易形成逆向歧视现象。但当老年人面临着权利和义务的失衡状态,需要通过法律政策的倾斜保护。例如,在全社会倡导终身教育体系,给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可依托社会组织,设置符合老年群体的信息课程,进一步激发老年群体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其利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当然,从老年群体自身来说,一方面要及时做好主动融入数字时代与智慧社会的心理建设,从自身方面积极融入数字世界,主动构建与数字世界的信任,从而减轻对数字产品的畏惧感与焦虑感,构建自身参与数字世界与数字时代的心理机制。
二是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实现各主体间的高效协同和综合监管。一方面,多方举措保障老年群体的网络信息安全,加大对其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加强老年人专属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如社交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更方便老年人操作使用。同时,加强终身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提升老年群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终生教育体系中,社会组织在国家的支持下广泛参与,图书馆与教育机构作为主要执行者,公益组织进行人文关怀,还可以通过老年大学、老年兴趣班等途径,让老年群体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与学习智能技术。另一方面,加强综合监管,构建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发挥企业联盟和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制定老年人数字权益保护公约和集体行动准则及时扫除对老年群体的数字偏见,以及加快老旧社区的智能化改造,更多可能把技术融入生活场景,以满足老年人生活起居的需求。
三是培育普惠公益公私合作的商业新业态,提高前沿技术转化为老服务的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把乐龄科技发展纳入老龄事业和科技事业发展。培育普惠公益公私合作的商业新生态成为促进各方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也就说政府在政策、税收、人力等要素保障方面,成为数字科技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数字科技的研发人员、供应商、政府、老年群体等在破解老年融入困境中承担各自职责,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前沿技术转化为老年群体服务专业能力。例如,阿里通过推出淘宝亲情版,通过设置极简登录,首页字体放大,定制搜索算法,根据搜索关键词做商品排序等优化商品选择,更加兼具人情味也更契合老年群体的使用习惯。消弭数字鸿沟,真正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让老年群体生活更加便捷。例如,如今在浙江,60周岁以上的居民,打开“浙里办”APP,只要进入预约挂号界面,就会第一时间弹出“关怀版界面”。这里面不仅会显示已经预约过的医院,流程也更简化,不仅不用输验证码,最多不超过4次就可以完成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