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畅梅,王君朝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要坚持好、运用好的立场观点方法。”[1]系统观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观点,也是在实践中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既是认识的智慧,也是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观念,有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把握;也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构建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和谐关系,增强广大学生学习课程的获得感;运用系统观念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需要在大中小一体化和本硕博思政课的课程系统中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并进行相应的策略选择,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不仅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育人功能,还需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作用;需要通过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法的选择,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并不断实现二者有机融合,以更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围绕着消灭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主题,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每一理论组成部分又有其不同的地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证实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其结论和核心。
运用系统观念,从“能”“行”“好”有机统一中把握“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为什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为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政课程,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单独的思想层面的知识,更是思想与实践的统一体。中国共产党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行,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彰显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有机统一的,应遵循三者的有机统一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跨越时空,在当代的中国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当代中国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正是这一立场的现实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理论展开,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正是马克思恩格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化表达。可以说,世界上普遍联系着的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存在。恩格斯认为:“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2]
如果说,教师层面在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上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绝不是教师单一地灌输知识,课堂绝不是教师单一的独奏,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寓理于情,寓情于理,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既需要真情的感化,也需要真理的力量支撑,真情能入人之心,真理能入人之脑,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课程教学入脑入心。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以情滋养理,以理深化情,进而实现增强大学生学习课程的获得感[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情感对于彰显教师人格魅力、增强教书育人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其师有利于信其教,教师在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能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4],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离不开情感的带入,以情感人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情”所带来的影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情感活动,关注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把握大学生的情感需要,通过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也就是说,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让学生感觉课程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具有活力的,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富有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自然就会很有亲和力和影响力,也就自然做到了“情到理方至”。因此,从系统观念的视域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学绝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要在情感中传达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的理解,将世界与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科学阐述,不只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还能感受到人类的情感和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课程学习能够实现从知识的传授到价值的引领,进而实现素质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程,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寓理于情,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要寓情于理。“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内核,因此,要疏解教学痛点,讲好道理、学理、哲理,将“理”讲透、讲清、讲深,实现以理达理,以理服人。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深、讲透、讲活,通过结合时代课题的回答,通过结合“能”“行”“好”的关系,阐述马克思主义行,阐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尤其是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实效性。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如人工智能问题,通过问题引导、活动组织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地进行思考并学会表达、学会呈现,让“教”的课堂不只是成为“学”的课堂,还同时是“思”的课堂,不断实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进而能够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5]如果说运用系统观念,从教师的维度,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能够全面完整地掌握,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必要前提条件,那么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书育人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能够寓理于情、寓情于理、情理合一,这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书育人目标,要运用系统观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进行改革,要讲究策略以更好实现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所以在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给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在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和本硕博有机衔接的系统考量中准确定位,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按照学生思政课学习历时性分析的基础上,还有必要从共时性的维度,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与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其他课程育人的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共性与教师教学个性的统一、理论深刻性与知识即时性的统一、知识系统性与内容碎片化的统一。基于以上分析,运用系统观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至少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立德树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一以贯之的根本任务。在大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既有差异性,同时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体化的系统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为大学期间一门重要的思政课程,首先要基于小初高教育的认知进行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设置,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进行系统的考量。与此同时,也要基于本硕博有机衔接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思政课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硕士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博士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关系。梳理好不同阶段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确定本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定位,才能更好地贯通各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重在解决如何形成理论思维,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为后续硕士研究生阶段深度探究、融会贯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世界形势,实现学、思、用贯通奠定基础。
基于大中小一体化和本硕博有机衔接的系统考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具体体现为:首先在知识层面上,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过程及其产生条件,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认识论基本原理,着重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和物质决定意识及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实践第一的观点;认清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把握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新变化和历史地位,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其次在能力层面上,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基本原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在素质层面上,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从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来看,不只是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其他思政课程也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因素,也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课程思政使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由点到面,形成了高校育人的“大思政课”格局。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在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重要作用的同时,用好隐性教育渠道,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要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同时也可以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
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法是将网络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针对高校思政课教材统一性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多样性的特点,高校思政课程实施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主讲教师的课程视频和配套资源,结合“线下”教师课堂上对该部分内容的导论性介绍和专题讲解,并基于“线上”的前期学习成果而开展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就能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同时避免两者各自的不足之处。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法既改变了思政课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讲授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认知参与度不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差异过大等问题,又注意避免在线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对学生主导性弱化、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监控不足、学生学习内容“碎片化”等突出问题,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教学的统一、理论深刻性与知识即时性的统一、知识系统性与内容碎片化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答时代课题,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和探究历史规律,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课程资源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因此,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团队教师关注时代课题,关注学术前沿,能够以科研教研促进课程教学,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能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认清长远趋势。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通过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等方式交流思想,交流教学经验,共享课程资源,形成课程成果,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是涉及线上与线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课程内容与方法选择等多个因素的系统。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法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注重线下线上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是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挥线下线上教学各自优势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政课程,运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创新性地整合教师与学生、线下与线上、整体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等要素,将线下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讨论法、专题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等与线下教学的分类讨论、主题回复、头脑风暴等方法优势互补、有效结合,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法既可以进行整体性的课堂教学,还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既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又体现了传统线下教学面对面、情理合一的优势。混合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系统整体效应,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