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嘉欣 郭强 李鹏飞
摘要: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有效实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已呈现出区域分布广泛化、办学模式多元化、合作对象多样化、校企合作一体化和质量保障体系化等特点。然而,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生源质量较差等问题仍在制约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促进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需及时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明确办学定位,重构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师资水平,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更为注重质量效益。
關键词:高职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学质量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依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5月,由地方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高职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137个(机构数52个,项目数1085个),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丰富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1]。因此,充分把握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律、特点,积极探索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内因和解决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开拓创新以及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1. 区域分布广泛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在规模拓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统计数据(表1),截至2023年5月,全国除宁夏和西藏以外其他29个省份均已涉足高职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其中,江苏省以198个在办机构和项目(机构数6个,项目数192个)居于全国第一,山东、浙江等省份次之。尽管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规模需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全国超93%的省份均已开办,总体呈现出办学区域分布广泛化的特点。
2. 办学模式多元化
自从1994年全国第一所高职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诞生以来,在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下,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已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从学制年限的维度来看,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和五年制等多种学制设置,其中五年制最为常见。从培养模式的维度来看,学生的培养时段共包括“3+1”“3+2”“2+2”“2+3”“1+3”“1+4”等多种组合,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以苏州百年职业学院为例,学生可以借助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平台,通过“3+1”或“3+2”模式升读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海外知名本科;也可参加江苏省内专升本考试,以“3+2”的形式攻读江苏省内本一本二院校,获取统招全日制本科文凭。从招生方式的维度来看,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涵盖“自主招生”和“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并符合相关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两种方式,适应了不同学生的需要。从文凭授予的维度来看,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中,既有只授予中方文凭者(如三峡大学与法国瓦朗谢纳大学合作举办艺术设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也有只授予外方文凭者(如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举办刑事司法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同时还有中外方文凭均授予者(如上海金融学院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
3. 合作对象多样化
中外合作办学是特殊的全球性办学形态,合作对象全球化、多元化是其重要特征。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方所属国家或地区遍布五大洲,其中以澳大利亚(22%)、加拿大(13%)以及美国(12%)为主。在亚洲地区,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同韩国合作,占全国机构项目数的11%。且受地缘因素影响,这些机构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山东省。除了欧美等教育强国外,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方涉及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新加坡、泰国等)。除各国高校外,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对象还有文化交流学会,如北京科技大学中日经济技术学院的外方合作对象为中日文化经济交流协会等,进一步拓宽了合作对象的范围。如图1所示。
4. 校企合作一体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促进“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的一体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由校企共同打造既符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又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如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远东国立交通大学合作举办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项目与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地铁集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现场教学及跟岗顶岗实习需要。二是将企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一体化。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中法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心服装系学生参与法国鳄鱼公司POLO衫设计,将真实的工作需求融合在教育教学中;三是把企业师傅请进课堂,实现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库内奥艺术设计学院为成都阿杰形象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跃武先生颁发客座教授聘书,邀请企业人员加入到学校的师资团队,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可见,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正不断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5. 质量保障体系化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管理。因此,成体系的质量保障对于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不少走在前列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了内部审查、校外评估、国外监控的综合且多样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部审查由校内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负责,对教学质量进行内部审查;校外评估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中外合作办学专家进行办学评估;国外监控由外方合作高校及权威部门进行监控评审。如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原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的国外监控工作则由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有针对性地进行。墨尔本理工学院选派副校长兼任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外方副院长,委派专人负责外方教学质量监控以及外方教学协调工作,保证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困境分析
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异较大
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虽分布广泛,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2],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机构与项目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区发展规模并不够乐观。我们将全国内地31个省市高职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数量统计并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绘制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东中西区域分布数量图”(图2)。根据此图,可以直观感受到东部地区的办学规模远大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不够平衡。以“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中能源较为丰富的西北六省区为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合作机构项目数量为零,青海省仅开设一个护理专业专科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甘肃省也仅开设一个会计专业专科教育项目,规模上均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 专业设置不够科学,校地优质资源融合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以会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投入较少、易开办的专业为主,缺乏地区特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缺专业如水电油气、交通运输等[3]也未能紧密联系,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比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开设的10个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会计、酒店管理这类专业开设占比高达500%,而与自然资源有关的专业开设数则为0。在内蒙古自治区的9个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会计相关专业和教育相关专业开设比例高达556%,与养殖业、畜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数亦为0。这反映出部分高职院校仅为盲目跟风而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未能结合地域资源优势,未充分考虑自己的办学特色,无法形成差异性、特色化发展。
3.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引进境外优秀教育资源不足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原则应是引进境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培养出一批爱国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要实现这一宗旨,我们必须对境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充分吸收借鉴、融合创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然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仍不充足,且缺乏较强管理水平的项目管理队伍,导致总体的师资力量并不够雄厚。就中方教师而言,高职院校内专业水平比较高的教师往往年龄较大,难以进行双语教学,双语类课程一般由较为年轻的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造成了中外专业课程高水平融合创新的壁垒。就外方教师而言,高职专科层次相较于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较难吸引国外高水平的教师进行长期稳定的授课,线上教学、“飞行教师”的现象使得外方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和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4. 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针对性较弱
明确的办学定位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所需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与沟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各机构项目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与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然而,目前不少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仍存在对项目的定位不清、缺乏科学论证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以贵州省为例,仍在招生中的5个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在的4所中方学校均缺乏对办学定位的明确表述,缺失率高达80%。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本科院校或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人才的差异性不够明显,“职业教育”和“国际化”特色体现不足,未能聚焦到“高职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上。明确的办学定位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理论起点,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则又会大大减弱该机构项目培养人才的针对性,使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声誉受损,不利于各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提升其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5. 生源质量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投档线往往低于该高职院校的普通专业的投档线,可见相较于高职院校普通专业的学生,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基础较为薄弱且较不够自信,使办学的成果较难显现,教学质量水平很难提升,许多学生与家长将中外合作办学视为不得已的备选项,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也越发难以打响自己的名声。而学生和家长都是“用脚来投票”的,因此在适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停招率也越来越高。
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减少,机构项目渐渐出现经费不足的现象,这反过来又使得优质的教学活动更难以开展,人才培养效益更难以体现与提高,进入了“规模趋小、效益趋少”的恶性循环,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督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数据统计,天津市10个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今有8个已注销或停止办学,占比高达80%;四川省4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亦有28个停止招生,占比近67%。教育是具有長期性和滞后性的活动,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沉淀才能展现出其人才培养的成果,这也就意味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不可急于求成,需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扩大自己的规模。适度规模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规模作为基础,便无从谈及质量和效益问题[4]。
三、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针对当前问题,应当从区域布局、专业设置、资源引进和产教结合等方面切实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1.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调动地方积极性,引导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发展。调动地方积极性,可从政策扶持和榜样示范两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予以一定的倾斜和扶持,如适当拨款补贴以及提供减免学费优惠,注意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帮助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打好“量”的基础。在榜样示范方面,可率先在中西部地区遴选一批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能力建设突出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设成为办学示范基地,起模范带头作用,辐射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发展。中西部地区诸多省份作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还应积极发挥其地区特色,将中国特色的专业标准、技术装备、教材资源与世界分享互鉴,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职教力量。如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鲁班工坊”,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打造中国职教国际化品牌[5],与世界共享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以塑造中国职业教育的良好国际形象,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 明确办学定位,提升机构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定位既应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确定,又要突出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与特色。一是要突出所培养人才的“国际化”特点,积极融合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使课程规划、教学活动和评估反馈等过程均聚焦提高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性视野。二是要突出所培养人才的“技能型”特点,产学一体化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弥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裂缝,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真实的生产活动中。三是要明确专科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差异性,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高职学生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对行业特色的把握,树立专科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教育观、人才观,改变其将职业教育视为低人一头的无奈选项的观念。四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融入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定位,时刻牢记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属性,避免为牟取暴利而忽视学生本位、重“量”轻“质”,以切实提升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重构专业设置,面向新兴产业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明确指明,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发展高职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办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故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当重构专业设置,改善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的现状,积极与国外工程技术类专业较强的大学进行合作,聚焦新兴的物联网、区块链、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等工业40核心专业领域,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群),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亟须的国际化技能型人才[6]。
4. 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体系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和改革方向,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实施办法(试行)》,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理论技术与专业技能的壁垒。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教学,设置能够凸显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关键能力的实践课程[7],全力改变“理论灌输多、实操实训少”的局面。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还应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打造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以外企为主)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和研发动力及生产力[8]。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中外合资企业在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实践技术又有国际化沟通交流技能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5. 提升师资水平,整合境外优秀教育资源为我所用
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向要求我们要不断整合境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并进行融合创新,加强中外双方教师的协同合作,提升中外双方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就中方教师而言,应当定期举办合作专业的教学研讨会,组织选派校内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合作学校研修访学,并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考核,促进本土师资成长。与此同时,还须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培养一支外语水平流利、业务能力熟练,具有良好国际视野、较强管理水平的项目管理队伍。外方教师方面,应为其创造良好的教学硬件条件和宽松的文化环境;满足外教待遇需求,解决外教子女上学问题;完善专任外教职业保障机制,保护其合法权益,确保“引进来,留得住”。为切实整合境外优秀教育资源为我所用,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也应积极参与创设“双多边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如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提升合作的质量与内涵,推动各国互学互鉴、共商共享、互利共赢。
6.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进行常态化质量监控与评估
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了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的发展新阶段。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应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发展主线,坚持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鉴于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必须对其办学质量进行严格的常态化把控并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一是要加强体制建设,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二是要落实好退出机制,对于违规办学、质量低下的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予以暂停招生处罚,必要时由原审批机关责令停办;对于连续3年未啟动招生,或连续2年不提交年度办学报告的机构和项目,纳入警示范畴,如警示期限内仍无改进,则视为自动停办;对于假借中外合作办学名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及高校形象,社会反响恶劣的行为更要严厉查处。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底线[9],只有严格把控办学质量关,才能全面提高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
參考文献
[1]
郭强,周南平.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剖析与路径反思[J].学术论坛,2014(10):157-162.
[2]郭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特色建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3-6.
[3]刘聪.“十四五”时期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1):15-20.
[4]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质量、效益及其相互关系[J].教育研究,2016(7):39-43.
[5]蔡莺,张磊.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转向、模式与路径——以鲁班工坊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3(16):61-67.
[6]刘艳.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3):82-87.
[7]赵先魁.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困境及纾解之策[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3(4):9-16.
[8]郭斯铭,陈春梅.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工程教育路径与困境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90-98.
[9]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及其实现条件[J].教育研究,2018(10):70-75.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Dilemma and Direction
TAO Jiaxin1, GUO Qiang1, LI Pengfei2
(1.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10023, China;
2.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710061, China)
Abstract: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opening up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After nearly three decades of development, it has now been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regional distribution, diversified modes of school running, diversified cooperation targets, integrat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ystematic quality assuran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rrational specialty setting, relatively weak teachers, unclear positioning of school running, and poor quality of student sources, which are still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clarify the positioning of education, reconstruct the specialty setting, innovate the cultivation mode,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ers, and establish a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so as to make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and benefi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