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晶
回首我们的语文课堂,它的本质从未改变过,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是,我们平时较多地關注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常常忽视了学生的表达,所以他们的表达有的句子不通顺,有的是几个苍白的词语组合。关注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潘新和教授说:“学生语言生命的生长,是一个自为到自觉的过程。在通向自觉的途中,往往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唤醒与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才愿意说,乐意说,这样才能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效地建构属于他们的语言系统,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统编教材是作家人生经验和语言智慧的结晶,是编者根据学段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精心编排的成果,是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文本是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语言的训练点也是不拘一格的。孟晓东教师曾说:“教师要及时合理地聚焦文本中的语言生长点,要深深地‘犁过,留下生长的痕迹,而不是简单地‘滑过。”教师要领着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明白文本的意思是如何随着语言的铺展表现出来的,再依靠文本的土壤,进而选择、提炼、设计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组织、运用、交流,于文本中自如地学习它表达的精妙之处。
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一文中的对话描写颇具语用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对话,品析对话,进而创设语用情境引导学生对话。
师:鹬和蚌是如何相争的?
生: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生: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也拔不出来,你吃不到东西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
师:就这样争个没完没了,持续了很长时间,你们觉得他俩傻不傻?
生:傻!
师:他们说的话都一样傻。请大家读读他们的对话,有什么发现吗?
生:他们都说“今天不怎么样,明天不怎么样,你就会怎么样”。
师:这个句式告诉我们:采取这样的行动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带有威胁、警告的意思。你们能用“今天不……明天不……就会……”的句式劝一劝他们吗?
生:你这只傻蚌,今天不喝水,明天不喝水,你就会渴死在这河滩上!你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个道理啊!
生:鹬啊,你也很傻,今天不松口,明天不松口,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你要学会谦让啊!
生:你们俩都很傻,今天不放过对方,明天不放过对方,你们就会精疲力竭,两败俱伤!你们俩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啊!
像这样的训练点,在课堂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教师要留意教材,发现句子或段落的相似之处,找到语言训练点,指导学生开展语用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形式。当学生的体会有冲突、有争议时,正是激发学生思维涟漪的好时机。此时,学生的语言思维处于高峰状态,情绪高涨,小脸通红,小手高举,总会想法设法地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理由说服对方。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必然会认真地组织语言,生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语言的智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在文本的争议处“重锤敲击”,让学生“针锋相对”,辩一辩,说一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的“增值”,才能促进他们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提高语言建构的逻辑性和有效性。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茎灯草》,文中就有这样的思辨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活动。
师:请你们找一找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的句子。
生1:严监生总不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他伸出的两个指头难住了他的亲人,亲人轮流猜测,严监生的动作有哪些变化?
生2: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他就是把头摇了两三摇。
生3: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生4: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读了这几处的动作描写,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生1:我读到了一个节约的严监生,他临死前都舍不得浪费一茎灯草。
生2:我觉得不仅仅是节约,更是小气、吝啬。
师:有的同学说是吝啬,有的同学说是节约,这两个词可以通用吗?大家可以结合实际,举例说一说。
生3:我想到了我奶奶,平时生活很节约,剩饭剩菜都不舍得倒掉,总是第二顿热热再吃。
生4:以前我觉得姥姥很吝啬,平时我妈扔掉的旧衣服她全捡回来,继续穿。有一次,有一个地方地震了,姥姥一下子捐了300元,表现得很大方。从那以后,我觉得她不是小气,她是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师:由此看来,节约和吝啬是两码事,那文中的严监生呢?
生1:我觉得他很节约,一茎灯草就能使屋里亮堂,多用一根,在他看来就是浪费。
生2:我觉得他是吝啬,因为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节省、不浪费的意思。文中的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所以我觉得他是吝啬。
师:其他同学的想法呢?
生1:我觉得是吝啬,深入骨髓里的吝啬。
生2:我也觉得他很小气,多点一茎灯草,他就舍不得;灯草一挑掉,他就咽气了。
在这样的思辨过程中,学生不仅正确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还学会了表达,锻炼了表达能力,无形中感受到语言表达带给自己的力量。
吕叔湘先生曾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学生要正确掌握技能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使用技能必须反复实践……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代替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活动,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实践的体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最擅长想象。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想象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的助推器。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补白式练习: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想象女娲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进行了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他们认为女娲从火山里找到红石头,冒着严寒从冰冻的土壤中刨到了白石头……
除此之外,课堂的外延就是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语言素材,实现文本与生活的无缝对接。比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在家种植绿豆,细致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学生描述的语言让人惊喜,有的学生说“我小心翼翼地把绿豆放进花盆里,这里就是它的新家了”,有的学生说“吸足了水的绿豆种子胖胖的,好像孕妇挺着一个大肚子”,还有的学生说“绿豆的叶子嫩生生的,摸上去软软的,如同光滑的布匹一般”……这样的语言表达很生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语言的建构是一种实践性智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表达为载体,以课堂思辨为抓手,以多种样态为补充,立足语文表达的一个个落脚点,帮助学生润泽语言生命,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