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萍
统编教材围绕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进行双线编排,目的是充分贯彻新课标精神,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结合具体语文要素,通过读写品“三味”策略推进随文练笔、品读鉴赏,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涵,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生来说,朗读是走进文本的最佳路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开展个人读、分角色读、集体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继而让他们在读中实现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为走进文本内容,理解语文要素创造条件。
1.反复品读
很多教师也意识到读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读。对于读来说,最根本的是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充分调动他们的眼、口、耳等多种感官,以便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这一点来看,朗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反复品读。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这篇课文,用词很精准,语言很优美。教师如果直接分析文本,学生也许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但是体会必然不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中的“冒”用得好,教師如果直接解释该词的意思,效果不一定好。教师让学生自己反复品读,结果就会不一样。比如,教师可以让他们将“冒”换成“钻”“开”等词,然后依次反复品读换词语后的句子,这样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冒”这个词语表达了荷花的一种急切心态。
2.推敲读
没有比较,就没有阅读。“推敲”这个典故,就说明了推敲在阅读中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推敲词句,引入类似的句子、片段,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阅读。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这篇课文属于童话,情节上具有反复的特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这种句式,可以在他们熟读的基础上,引入斟酌、推敲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理解童话反复的特征。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围绕“谁要做什么?它想怎样做?谁来了?结果怎么了”等问题,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句式重组。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群,放手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句式重组,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发现文本语句的特点,而且还能提高他们语言表达技巧。
语文要素的巩固落实,最终还要通过学生的表达来体现。统编教材同一单元的内容,都是按照走进要素、理解要素、巩固运用要素这一学习方法进行编排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单元习作训练的同时,要注意适时在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的讲解中穿插随文练笔,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语文要素。
1.仿写文本的修辞手法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可以从仿写入手。统编教材中的文章,虽然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借鉴仿写的。这些篇文章,从字词语句,到篇章结构,处处都是亮点,处处都是仿写的重点。对于小学来说,教材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很多,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修辞手法,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技巧。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第二小节,涉及的修辞手法很多,有设问、排比、比喻等,形象地写出了海底动物的各种声音。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表达技巧。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参照文本的句式,按照“有的……有的……”进行仿写,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句式的理解,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仿写文本的表现手法
文本的表现手法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文本的表现手法很多,有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融情于景,等等。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不同的是,修辞侧重于句子,而表现手法侧重于片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文本的重点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笔,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文本的表现手法,精准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提升语用水平。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属于状物散文,作者主要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以及动态美,表达了对燕子、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燕子的外形进行仿写,也可以围绕静态美或动态美进行仿写。如果课堂时间不够,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字数多少不作限制,但是要把握表现手法的结构形式。
听说读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借助语文课程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最为根本的就是要立足文本,通过读写相融、品读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积累、鉴赏,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内容。
1.借助品析,渗透审美素养
提到审美,不少教师局限于美术教育。其实,语文学科中也有审美。换句话说,审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是指学生的美术技能,也指他们对事物的一种健康正确的态度。相对而言,语文课程中涉及的美有很多,有文字之美,也有描绘的景色之美。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的优美语句,在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这一句,描写得很有诗意,很有美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还可以进行随文练笔……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
2.借助品析,积累知识
俗话说,聪明来自积累。语文学习,首要的是背诵积累。学生读多了,积累多了,语感就能得到提升,语文素养也能得以发展。遗憾的是,受“双减”因素影响,不少学生把背诵积累看作负担,结果适得其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积累活动,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课文中有很多优美语句,很适合学生品析积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边品读,一边用笔进行圈画。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摘录文本中的优美语句。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优美语句,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读写品“三味”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用训练,让他们真正读懂文本,读懂作者,品出味道,习得方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