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互动关系研究

2024-05-29 07:57周领顺
山东外语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

[摘要] 本文从人本动态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的层次性、文本与行为的关系互动等方面,讨论了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的批评问题。研究发现,无论从文本到行为还是从行为到文本,莫不凸显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枢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动态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突破了传统上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聚焦翻译结果进行是非判断的静态研究路径的瓶颈。

[关键词]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互动关系;译者行为批评;文本与行为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2643(2024)02-0104-11

A TBC Approach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

ZHOU Lingshun

(Center for Translator Behavior Studie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ting from the hierarchy of the human-centered behavior studie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text and behavior and the like, discusses the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approach (TBC Approach)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whether from text to behavior or vice versa, the translator proves himself to be playing the central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Centering on the human-centered behavior studie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focusing on the translation result to judge right from wrong in relating to the study.

Key word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text and behavior

1.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译者行为互动关系研究概说

“在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立项之前,尚无‘乡土语言这一学术概念。偶尔出现的‘乡土语言,只是作为日常语言使用的普通词汇,大约等同于方言或土语”(孙美娟,2022)。这一项目的结项成果《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周领顺等,2022)是第一部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TBC)为指導,以自建的葛浩文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为事实检索工具,首次对以葛浩文为代表的翻译家汉语乡土语言翻译实践所作的大规模、分层次、穷尽性和系统性的翻译批评研究专著。该书出版时,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在京出版》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①。韩淑芹(2023:105-107)用4个“首次”评价道: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首次提出乡土语言“意义—功能—风格”的翻译与评价原则,即意义求真、功能求效、风格求美。从意义维度,译者“追求的是原文意义之真,评价的标准是‘准不准”;从功能维度,译者“追求的是译文之用,评价的标准是‘好不好”;从风格维度,译者“追求的是适度风格再现,以作者行为目的为旨归,凸显作者乡土语言风格的着意之处”。

周领顺教授在全球化背景下聚焦区域性、本土化的“乡土语言翻译”,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通过自建语料库为检索工具,首次明确界定了“乡土语言”这一术语,首次对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进行了具体翔实、分层对比的描写性翻译批评研究,首次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系统化应用于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

迄今围绕该研究成果刊登和录用的书评有:王峰、乔冲(2023)、韩淑芹(2023)、彭白羽、党争胜(2023)、石灿、卞建华(2023)、杨彬、安爽(2024)、徐德荣、安风静(2024)、陈静(2024)、邱槿(2024)以及Huang(2025)等。《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就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在头版头条对有关研究者进行了访谈(孙美娟,2022),《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组织了由黄勤、李正栓、刘云虹、任东升、邵璐、孙会军、吴赟、徐德荣等诸位专家参与的笔谈。

外语类学术期刊专门开设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的专栏有“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专栏(《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第5期,作者:周领顺、黄勤、汪宝荣)、“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专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作者:周领顺和丁雯、任东升和闫莉平、黄勤和余果)以及本次“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专栏(《山东外语教学》2024年第2期,作者:周领顺、黄勤和王琴玲、陈静)。形式多样的报道、访谈、笔谈和期刊专栏的开设,推动着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开展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的理论视角有多个,但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视域开展译者行为研究,无疑显现出视角的独特性。这是因为,“译者行为研究是以译者行为批评为理论,以译者行为为研究对象和立足点的外化、动态、人本属性的译者研究,也是以译者行为为基点和研究对象的翻译批评研究。不管是译者研究还是翻译批评研究,在研究方式上,均呈现以人为本的互动关系研究”(周领顺,2024a:86),“割裂的、独立的文本研究和人本研究都是静态研究,只有相互结合的互动关系研究才是动态研究,也才能把翻译活动的复杂性看得更加清楚”(周领顺,2023b:64)。译者行为研究是人本路径的动态研究,需要通过事实观察译者的行为,在文本上追踪译者的行为痕迹,再通过充分的痕迹描写挖掘译者行为深层的规律,借以给后来的研究和翻译实践以指导或启发。这类研究把翻译活动看成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充分尊重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与传统上主要以文本为基础的静态翻译研究(如翻译质量评估)有着本质的不同。

译者行为研究以人为本,聚焦于行为的动态过程。“‘行为研究就是‘译者行为研究中的动态研究,比如研究译者的意志、身份、角色化、行为、译文和社会等等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般说来,有意志就有行为,但行为并不都是意志的反映,更不仅仅是译者意志的反映。这些元素之间的互动会得到很多翻译事实上的印证,因此也就会有很多研究的课题可做”(陈静、周领顺,2022:3)。

过程中的因素有多个,涉及个体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过程因素等方方面面,如选材、意识形态、心理、性格、思想、教育、能力素养、道德、价值、情绪、情感、原则、文化立场、文化身份、翻译目的、行为习惯、天气、工作条件、基因、审美、喜好、憎恶、身份、动机、翻译经验、翻译动因、读者意识、时代背景、知识背景、译者选择、宗教信仰等等,它们是译者行为研究传统上“翻译内”和“翻译外”分野中“翻译外”部分的内容。它们总的充当“行为”的背景因素,或者说是行为“后台运行”的因素,比如,“道德维度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行为与人际关系加以规约,而价值维度则保障了各方主体权利的实现与平衡”(胡作友、彭九州,2024:114),“翻译过程涉及多方面的情感因素,包括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内涵、译者的情感、译本的情感内涵以及读者的情感反应等”(赵美园,2023:130),“这些探讨肯定了情感在翻译中的存在及其影响,彰显了情感作为译者行为的动因所能发挥的作用。引入译者情感的视角为思考翻译行为提供了一个新鲜的维度,进一步拓宽了分析、解读翻译现象的空间”(赵美园,2023:135)。在实践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动态的基本样貌,而专注于这一基本样貌所作的批评研究,便构成了动态研究的基点。过程中元素之间的互动不限于两两之间,但为了比较清晰地呈现这样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文本和行为之间的互动,这也是动态性“互动关系分析法”(周领顺,2024a:86)的具体运用。例子来自本研究团队构建的葛浩文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恕不一一注明出处。本文尽量避开译学界常用的语料。

2.以人为本动态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的层次性

长期以来,译学界对于汉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还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且多囿于技巧的层面,比如方言究竟是该与目标语中的方言对接还是全部放弃这类绝对化的主张,最终往往是各说各话,不了了之,难以突破。其中一个明显的原因是翻译实践上、传统上的翻译策略都是“求意”策略,即围绕原文的意义做文章,比如直译、意译,也就是用直或曲的方式求取原文之真意,但很难有效指导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不因代言人所代言的内容正确、选择的立场正确和翻译上采取了忠實的策略、执行了忠实的原则,就能够确保传播效果理想,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翻译即传播,但传播绝不限于翻译。若将“翻译传播”作为一个术语则属于谬言。讲故事是文化传播中的一种,涉及对谁讲、讲什么、怎样讲和谁来讲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尹晓煌,2023)。

对于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传播而言,还要具备从低到高、从窄到宽的视野意识,其中包括四个层次:从关注语言本身到人本角度直至乡土中国和作品的世界性,然后反哺并影响微观上乡土语言的翻译问题。

第一,表面上的乡土语言只是微观的一个点,但它却是乡土文学、地方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基点。因此它的使用就包含了作者、人物角色和使用者等意志体的问题,背后都潜存着人的因素。而“人是多元的、矛盾的、非学科性的、边缘模糊的”(乔·莫兰,2023),由人参与的翻译活动是复杂的,所以在翻译上不能止于语言维、意义维和静态翻译技巧转换层面的讨论。

第二,从人本的角度看问题,也是从语境看问题,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人物角色等,他们为什么要使用方言?对方言土味层次与动态语境中方言使用者的目的和预期、土味层次的相互融合以及土味层次划分和静动结合的翻译和研究等角度进行讨论,能够较好地突破汉语方言英译,特别是土味英译及其研究方法的瓶颈,向传统上的方言翻译研究展示翻译实践和研究上新的视野和路径。乡土语言的翻译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黄勤指出,目前国内乡土语言英译研究仍因循传统翻译批评路径,大多聚焦于乡土语言在语言转换与跨文化交际层面的效果,强调译者对源语文本中乡土语言文化信息的准确理解与表达,认为译文与原文存在偏差就是误译、漏译。随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者开始重视文本内外相结合的研究”(孙美娟,2022)。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既能指导翻译研究,也能指导翻译实践,可看作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一个中国方案。

第三,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而关注乡土中国,就是关注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故事”和“阐释好中国特色”中的“中国特色”,必定包含这一部分的内容。因此,即使不被作为乡土文学的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也会因为乡土中国的底色而浸润着乡土的元素,所以开展乡土语言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有着不同凡响的学术意义、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四,乡土文学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不能止于乡土语言本身。我们谈地域性、民族性,也谈超越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世界性,虽然世界性主要指的是能与全人类共通的、具有宏大的和普遍意义的叙事主题和世界文学的特质,取决于作家的创作,但翻译家的再造之功也不可小觑。翻译家是了解源语和目标语读者、市场和社会的人,其对于微观乡土语言翻译的终极目标是有助于凸显作品的世界性,因此这一终极目标就必然会影响微观的乡土语言翻译,从而以灵活的表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3.从文本到行为关系的互动

这里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与葛浩文作为译者的译者行为密不可分。

第一,关于歇后语,有这样几种翻译方法。下面几例基本属于直译:

(1)是‘鸭子上架——全靠逼。/ Like a duck that has to be pushed to climb a rack, I forced myself.

(2)啄木鸟死在树洞里——吃亏就在嘴上。/ Like a gorged woodpecker that dies stuck in a tree, its beak is its undoing.

(3)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Eight Immortals Cross the Sea, Each Demonstrating His Own Skills.

直译是贯彻“忠实”原则的最直接体现,但前提是不能成为影响理解和交际的障碍。如果前后字面意思出入较大,读者难以对后和前产生自然联想,意译便呼之欲出:

(4)我这哥,惯常闷着头不吭声,但没想到讲起大话来竟是“博山的瓷盆——成套成套的”。/ He was normally not much of a talker, so everyone was taken by surprise.

歇后语虽然“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但人们在使用时,却又经常不“歇后”,形成自问自答,特别在前后字面意思并没有大出入时,把本该歇后的部分完整讲出,不惧冗言,则是为了表达的生动,这为完整翻译、顺畅交际创造了条件。有的歇后语虽然没有“歇后”,但葛浩文却“歇后”了,这是因为即使在英语的环境中,通过前半句的意思也能够得出应该歇后的答案,所以又为语言的简洁创造了条件:

(5)“小莫,你满腹文采,当个臭车夫,岂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Youre too talented to waste your life as a truck driver. That would be like shooting down a mosquito with a cannon.

是“歇后”还是译出?莫言说道,“我的意思是作者在写作时,不能为了方便翻译而牺牲自己的风格,降低写作的难度。至于‘制造难题,是一句调侃意味的话,其实,有些确实无法翻译的句子,或者必须让译者加注释的句子,也没有必要非用不可。例如‘狗撵鸭子——呱呱叫,‘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之类,即便用了,也应该同意译者‘意译。”(许钧、莫言,2015:616)所以,对于不可译的事实,意译确实是一条有效的交际之路,特别是当把交际放在第一位之时。

第二,关于韵律节奏,是对等还是超越?例如:

(6)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 You cant make a cow big with a genital blow, you cant build Mount Tai with just rocks and some snow.

(7)校长说:“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The sons of heroes are as solid as bricks, the sons of reactionaries are all little pricks,” he announced.

(8)太阳一出照西墙,东墙西边有阴凉。锅灶里烧火炕头上热,仰着睡觉烫脊梁。稀粥烫嘴吹吹喝,行善总比为恶强。俺说这话您若不信,回家去问你的娘……/ The sun emerges and lights up the western wall,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eastern wall is chilly as fall. Flames from the oven heat the bed and the hall, Sleeping on the back keeps the spine in its thrall. Blowing on hot porridge reduces the pall, Shunning evil and doing good makes a man stand tall. If what I am saying you heed not at all, Go ask your mother who will respond to my call.

对于作者故意创造的、充满韵味的原文,如果能够使韵味得到再现,即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既译意,也译味,达到更加务实的效果当然最为理想。在实现务实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韵害意的情况。比如例(6),译者为了押韵,故意把“堆”解读出个snow来。至于“火车不是推的!”一句未译,是因为原文繁琐而采取了语内省译。把“牛皮”变成了“牛”,意思有所改變,好在原文也非实指。

对于原文不够押韵而译者使译文押韵从而超越原文的,就更是出于“求美”而“务实”的需要了。例如:

(9)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A married daughter is like spilled water.

(10)我可以允许一只猫在我的裤裆里睡觉,但决不允许你在我眼皮子底下单干。/ Ill let a cat sleep in the crotch of my pants before Ill let you be a loner on my watch.

(11)这才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才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呢。/ This is whats known as ‘The professional asks How? The amateur says Wow! or what we call ‘Plant a flower, and no blooms will show; drop a willow seed, and a shade tree will grow.

是不是应该超越原文呢?葛浩文说,“我懂中文,我又能用英文,可是中文跟英文之间是存在创造性的,这是我们要抓住的,也是最难抓住的。我们歪曲原文,那是不对的;在表达英文的时候超过原文,也是不对的”(闫怡恂,2014:202)。虽然钱钟书告诫要“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工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钱钟书,1984:705),但文学翻译作为艺术性创造的活动,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译者“再创作”的行为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发生着,毕竟是要打动人的,所以钱钟书的翻译也会多少呈现二度创作、超越原文的倾向(周领顺,2021b:8)。

第三,关于委婉语的翻译,是直白还是隐讳?葛浩文尽量忠实于原文,使译文委婉程度与原文旗鼓相当。例如:

(12)他和你奶奶不大清白咧。/ Arhat, your familys foreman...something fishy between him and your grandma.

(13)人家都这么说……呵呀呀,你奶奶年轻时花花事儿多着咧。/ so everyone said...Aiyaya, when your grandma was young she sowed plenty of wild oats.

委婉语是一种积极的修辞现象,出于作者的故意,不翻译出来或者程度不够,都有违作者的初衷,也丢失原文的形象色彩。译者根据语境和需要,审时度势,既有忠实于原文的翻译,也有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而作务实处理的,还有为了顺畅交际而有意将委婉程度较高的表达直白化的,只是要分清语境中是虚用还是实指即可。例如:

(14)爷爷与她总归是桑间濮上之合。/ So she and Granddad were adulterers.

“桑间濮上”意思是桑间在濮水之上,二者都是古代卫国的地方,后来用“桑间濮上”指淫靡风气盛行、男女幽会。葛浩文直白地将其译为adulterer(通奸者)。葛浩文将这层意义的“偷鸡摸狗”也用adulterer表示,如“你们这两个奸贼,偷鸡摸狗的婊子、嫖客,你们不得好死……”译作“You bastards, you animals, arent you afraid lightning will strike you dead for taking advantage of an old man? You adulterers, you fornicators, whore, whoremonger, youll come to a terrible end.”

4.从行为到文本关系的互动

按照葛浩文的文化身份,代替目标语读者输入中国文学无可厚非,这是务实于目标语市场的表现,但我们从中国选择的角度,首先并更多地是从文化求真的角度考虑的。我们输出的是文化,西方译者输入的是文学,在求真度上,“文学”要低于“文化”。例如,狭义上讲文化不可伪造,而文学却可以“二度创作”,有虚的一面和迎合目标语读者需求的一面。宏观上“文化”是个大概念,“文学”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下讨论具体的中国文学“走出去”。关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国内学界辨析的意识还不够明显,并列表述为“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的屡见不鲜。我们对于葛浩文可不必过于苛求,毕竟文化身份不同,决定目标不完全相同。况且,他已经为中国文学并通过文学翻译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了很多。我们讲究的是文化求真,葛浩文讲究的是文学务实,道不同,批评也要与译者选择的目标一致。

不过,对于同样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的做成了学者型译者常做的“厚译”类型。葛浩文说:不可否认,余国藩《西游记》全译本在内容上是完整的,将原文中最错综复雜的细节都忠实地保留了下来,并且增加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介绍和注解,从语源学、习语的多种解释到宗教典故、双关语以及各种文体特征无一不囊括其中。但对于只是想领略16世纪经典名著风采的读者而言,这种大部头、偏向学术型的著作能像韦利的删减版那样直抵人心吗?(邵璐,2013:63)

学者型译者的余国藩此时是把文学作为文化传播的。既然能够出版,当然有它阅读和销售的范围,因此葛浩文批评的角度未必不偏颇。文学是由语境决定的,对于译者,有充分展示其意志性的地方。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分析,如果忽略译者的意志性而一味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是不公道的,例如有人分析道:“通过对俄译本的分析,本文认为,《丰乳肥臀》俄译本在整体上,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翻译转换是比较好的,但译者对有些谚语俗语所采用的内涵放大、内涵缩小、内涵置换以及内涵变异等翻译方式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在某些不能靠翻译技巧解决的问题,译者应该特别重视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尤其要准确把握原语本身的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注释、加句、增词等方式,以减少文化因素的损耗,确保文化内涵的最大化体现”(李喜长,2018:107)。

文学翻译虽然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文学翻译并不是具体的文化翻译,没必要处处讲究乡土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是不是得到了正确的传递。不然,就要为“爱屋及乌”这样的短语增加详尽的注释,而不仅仅在信息上求取功能的相当而代之以英语民族文化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了。文化信息包容在文学作品中,但文学作品对于文化信息却要根据语境的需要而尽量逃避“原汁原味”“原封不动”的传递,以免影响文学阅读的流畅性和审美需求,除非是忠实于原文却又没影响阅读和理解的佳译。

在我国的汉英词典里,“九牛一毛”译为Single hair out of nine ox hides—a drop in the ocean。牛毛和大海里的一滴水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如果直接拿来使用,就破坏了隐喻的连续性(sustained metaphor),葛浩文译为one hair from nine cowhides/ a single hair on nine oxen。他是文学翻译者,或者说是某种意义上的译文作者,他要给他的读者群服务。他只管语境的务实效果,也就一般不会去使用破折号,所以他的翻译花样繁多,也就可以理解了。

形神兼备的翻译最好,如葛浩文翻译的“没有金刚钻,硬要揽瓷器活”“Without a diamond, one cannot create porcelain beauty.”但归化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他根据语境又有了“their spirit was willing but their flesh was weak.”的做法。总之,能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预期效果,才是译者主要考虑的对象。葛浩文为了求取文学的务实效果,不断根据语境而对相同或相似的原文进行变通,他没有“调用”自己曾经的译文,而是提供了一本多译(周领顺,2022)。

葛浩文有时为了吸引读者而故意费时费力,例如他给“阎王爷”提供了Lord Yama、Yama, the King of Hell、Yama、King Yama of the Underworld、the King of the Underworld、Karl Marx的译文。原文是:“这会儿你早见到了阎王爷啦!”葛浩文译为:“Youd be off meeting with Karl Marx right about now.”即“去见马克思”“向马克思报到”之类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限于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一种文化,但以此表达“阎王爷”却不合适。毕竟,“阎王爷”是佛教用语。

葛浩文是怎样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呢?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翻译为例,看看他在什么情况下保留或牺牲原文表达里的形象喻体:

(15)你们,别人盆子里的肉啊,这上等的牛腿肉啊,你们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吧。/All you pieces of beef lying in the tubs of my rivals have no choice in the matter. You must go where you are sent.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采取了意译,丢失了原文“鸡”和“狗”的形象。如果不是通过语料库穷尽他的有关翻译,而是仅仅看到这一句就认为他翻译得不好,或者认为即使翻译出来也会在目标语读者中化作交际的障碍,那就错了。且看整个葛浩文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中其他两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翻译:

(16)外曾祖父站在我奶奶面前,气咻咻地说:“丫头,你打算怎么着?千里姻缘一线串。无恩不结夫妻,无仇不结夫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He walked up to Grandma and said angrily, “What are you up to, you little tramp? People destined to marry are connected by a thread, no matter how far apart. Man and wif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Marry a chicken and share the coop, marry a dog and share the kennel.

(17)他思念着漂亮的、因为自己满脸麻子而抱屈、但也只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妻子。/ Oh, how he longed for his lovely wife, who had grumbled about his pocked face at first, but, resigned at last, had decided that if you marry a chicken you share the coop; marry a dog and you share the kennel.

很明显,直译的这两处都跟婚姻嫁娶有关,而例(15)跟婚姻嫁娶和夫妻无关。可以这样说,跟婚姻嫁娶和夫妻有关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忠实于原文而直译,否则就根据语境而意译以表现其在语境中的功能。他的一本多译实践,正是他作为一名意志体译者对于语境“务实”行为的表现。按理说,从翻译技巧的层面,固定于一个译文,几乎可以做到一劳永逸,与我国译学界有些學者建议“套译”而省力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

5.结束语

“‘以人为本的互动关系研究这一表述涉及两个焦点,一个是‘以人为本,另一个是‘互动关系。‘以人为本与传统上的以文本为中心的做法相对,这是‘文化转向后的主流研究范式,译学界对此并无异议,但互动关系研究,却是译者行为研究所特别主张的一个研究理念”(周领顺,2024a:86-87)。本文侧重于文本和行为的互动关系,有别于传统上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聚焦翻译结果而进行是非判断的静态研究路径,只有以人为本,探究过程中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得出较新的结论,使乡土语言翻译研究获得突破。但是,有必要说明的是,进行静态研究并非都是要做是非判断的,比如汪璧辉(2022)讨论的“乡土性的表征及其内涵”“乡土性的跨时空重构”“乡土英译的本质”“乡土性的英译审美”和“乡土性英译机制论”等,重在考察翻译机制,寻找翻译规律,总体属于“文本批评”语义框架需要面对的内容,而专注于行为研究的,总体属于“行为批评”语义框架需要面对的内容,只是各个“语义框架各有各的主阵地”(周领顺,2024c:10)罢了。以人为本的动态研究,可粗略地归入人学研究,这种研究把翻译看作一种社会活动,并以翻译批评为目标。

说到乡土语言的翻译,就不能忽略译者的能力问题。作家雪漠说,“就乡土语言翻译而言,葛浩文是非常伟大的翻译家。如果不是葛浩文的话,我的作品可能很难走向世界。一般作家作品的翻译,不需要像翻译我的作品那样沟通。几乎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大量的乡土语言,单靠字面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杨建新、雪漠,2023:104)。当然,这只是就交际的意义即理解和翻译的关系而言的,而乡土语言风格的翻译才是最大的挑战。译者的能力是以人为本行为过程研究中需要观察的潜因素,比如葛浩文对于我国北方方言了解的能力。他将“是‘鸭子上架——全靠逼”中的“鸭子”翻译为duck,但将“没扎全毛的个绒毛鸭子,羞羞答答干什么?”中的“鸭子”译作pecker(啄木鸟),初看似乎误把一种动物译成了两种动物,但在北方方言中,作为粗俗语的“鸭子”指的是男性生殖器,而英语的pecker正有此义,符合语境意义,可见他对我国北方方言了解程度之高。汉语语境中从来不用“啄木鸟”作这般比喻,文化差异倒是值得研究的。

乡土语言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本土需求,从整个翻译批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立足世界需求,因为克服翻译批评的主观性和解决文本视域不能解決的问题等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构建的学术动力之源”(周领顺,2023a:14)。译者行为批评重在评价,立于人本,兼顾文本;立于翻译外部,兼顾翻译内部;立于动态研究,兼顾静态研究,并总的做到立于理论,兼顾应用和实践,皆因翻译批评要求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总目标使然。开展译者行为批评、进行译者行为评价,需要具备动态关系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逼近翻译批评的总目标。借用译者行为理论指导下的译者行为研究具有创新性的特征,表现于创新基础、创新路径和创新空间等的方方面面(周领顺,2024b),绝不限于乡土语言翻译研究领域。

注释:

① http://www.cssn.cn/skgz/bwyc/202209/t20220915_5497187.shtml.

参考文献

[1]Huang, L. M. Lingshun Zhou: A TBC Approach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J]. Onomazein, 2025 (3). (Forthcoming)

[2]陈静,周领顺. 译者行为研究新发展和新思维——周领顺教授访谈录[J]. 山东外语教学,2022,(1):1-11.

[3]陈静.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的人本转向[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3-06(A07).

[4]韩淑芹. 从“乡土”到“国际”之道与术——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J]. 外国语文研究,2023,(5):103-107.

[5]胡作友,彭九州. 应然世界与实然世界的伦理归途[J]. 外国语,2024,(1):107-115.

[6]黄勤,李正栓,刘云虹,任东升,邵璐,孙会军,吴赟,徐德荣. 周领顺等《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笔谈[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4):72-76.

[7]李喜长. 《丰乳肥臀》中俗语谚语德俄语翻译研究:功能翻译理论视角[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104-107.

[8]彭白羽,党争胜. 以人为本 民族意蕴 对话视野——《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评析[J]. 外文研究,2023,(4):92-96.

[9]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A]. 罗新璋编.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乔·莫兰. 人文学科的本质是跨学科[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09(A05).

[11]邱槿. 乡土语言英译与译者行为批评新发展——《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评介[C]. 语言与文化论坛(翻译与文学卷).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4.

[12]邵璐. 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 中国翻译, 2013, (3): 62-67.

[13]石灿,卞建华. 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中国乡土语言英译研究——评周领顺等《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4):77-80.

[14]孙美娟. 提升乡土语言翻译研究新境界[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9-28(A01).

[15]汪璧辉. 中国现当代小说乡土性英译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

[16]王峰,乔冲.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的问题、理论与方法——《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述评[J]. 中国翻译,2023,(2):115-120.

[17]徐德荣,安风静.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介评[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4,(2):137-144.

[18]许钧,莫言. 关于文学与文学翻译——莫言访谈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611-616.

[19]闫怡恂. 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葛浩文访谈录[J]. 国际文学视野,2014,(1):193-203.

[20]杨彬,安爽. 探析乡土语言英译,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J].翻译教学与研究,2024,(12):174-108.

[21]杨建新,雪漠. 走向世界的中国西部文学:作家雪漠访谈录[J]. 外国语言文学,2023,(5):100-110+135-136.

[22]尹晓煌. 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2-18(A03).

[23]赵美园. 建构译者情感翻译的类型框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5):130-159.

[24]周领顺. 译者行为研究方法论[J]. 外语教学,2021a,(1):87-93.

[25]周领顺. 翻译竞赛的“译”与“评”[J]. 英语世界,2021b,(5):4-8.

[26]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的葛译文学务实行为分析——以“一本多译”务实行为为主[J]. 翻译教学与研究,2022,(8):13-22.

[27]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a,(4):6-23.

[28]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二)[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b,(4):62-71.

[29]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三)[J]. 外国语文,2024a,(1):77-89.

[30]周领顺. 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性[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b,(1):59-67.

[31]周领顺. 翻译批评的跨学科定位:框架语义学视域[J]. 中国翻译,2024c,(2):5-13.

[32]周领顺等.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杨彬)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美国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石油石化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经济法为发展方式转变“保驾护航”
刍议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互动关系
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