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探究

2024-05-29 19:22侯宇菲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5期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侯宇菲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诸多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诞生为农村偏远地区带来了金融资源和服务的便利性,同时对其消费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2011年至2022年内蒙古12个盟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城乡消费差距的发展现状以及运用效果,旨在探讨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在内蒙古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相关政策指导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内蒙古数字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并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刺激农村消费并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 城乡消费差距 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大数据与金融服务,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自数字普惠金融提出后,因其低成本,广覆盖的特点受到广泛推广。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解决金融排斥问题。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消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上有着巨大的优势。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消费差距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制定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对策,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的失衡问题,而且对于增加居民幸福感、加快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收入差距、减贫效应研究、融资约束等研究上,对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研究很少以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例。对于像内蒙古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代表性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如何缩小内蒙古城乡消费差距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入手,并对内蒙古数字普惠金融及城乡消费差距的实际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一些成功试点案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影响机制分析

1.移动支付机制。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大数据背景下快速发展的两种主流趋势:数字普惠金融和移动支付,它们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资金利用率和时间成本,使城乡居民的日常消费更为便利。随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持续深入发展,移动支付不断向县域乡村下沉。数字移动支付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另外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相比城镇居民,移动支付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支付服务还可以通过淘宝等网购平台,使农村居民足不出户也能购买到所需的商品,更加便利农村居民消费。另外,通过农村电商以及线上移动支付来丰富农民的收入渠道,带动其消费。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数字普惠金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得到了迅速增长,确保了疫情期间各类支付服务的不中断。这一趋势体现出了数字普惠金融和移动支付在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2.信贷机制。城乡居民在购买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较大,可能会导致当前消费预算减少,形成预算约束。对于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等金融弱势群体,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等来缓解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并通过数字平台整合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来满足消费者对信贷的需求。例如花呗、京东白条等消费信贷的发展克服了消费者流动性资产不足的限制。另外,涉农区县联合网商银行进一步深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效解决了农户信贷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其消费。

3.保险机制。互联网保险借助大数据等数字科技,提高了保险的可得性和普惠性,并为消费者提供了保障途径,对消费者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形成了“挤出效应”。例如在2022年4月推出的专为内蒙古百姓定制的一款低保费、高保障、覆盖广的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不断提升内蒙古百姓的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内蒙古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互联网保险可以更加准确地基于市场需求和消费行为等而产生,能够与商家平台和监督机构形成良性互动,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进而帮助消费者稳定未来的消费预期,并最终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应地,在农村地区,鼓励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预防灾害、减少损失以及灾后理赔方面的作用。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所推动的个人及农产品保险业务,为居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能使被保居民更加放心的进行日常消费,不必为了未来而过多担忧、降低预防性储蓄,进而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内蒙古数字普惠金融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发展现状

据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内蒙古在2022年全国省份排名第24,其后还有7个省市,与2018年相比排名上升了5位。据统计,内蒙古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这十多年间实现了显著的提升。2011年内蒙古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中位值为50.10,2022年则增长到278.67,是2011年的5.6倍。内蒙古数字普惠金融在2011到2017年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2018到2020年相对稳定平缓。2020到2021年增幅较大,这可能由于疫情期间我国形成了数字金融全民参与的格局,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接触并使用在线理财、在线消费等,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加快了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从增速来看,除了2021年之外近年有所放缓,这表明近年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市场发展良好,普及程度变广,并日趋成熟,数字金融行业正在从快速化增长阶段向稳定化增长阶段转型。

(二)内蒙古城乡消费差距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商品制造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日益渐增,从而拉动了城乡居民消费。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内蒙古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2014年的20885元增长至2022年的26667元,增长了1.28倍;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则由2014年的9972元上升至2022年的15444元,增长了1.55倍。选择2014年至2022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及其增速进行分析,可知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在逐年扩大。然而,到了2020年,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增速也大幅下降。2021年则呈现出反向波动变化,较2020年有大幅提升。在最终消费支出方面,202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上年显著增加,受疫情影响消费增速波动明显加大,部分必需品消费占比和网上零售额占比较疫情前明显提升。2020年至2022年的波折主要受到疫情的直接影响。总体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差距的增速曲线经历了短线上升,随后在2020年大幅下行,并在2021年大幅上升,2022年有所下降的趨势,整体来看,内蒙古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也在逐渐减小。

(三)数字普惠金融在内蒙古的运用效果

1.涉农乡县与网商银行合作,深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网商银行,作为一家专注于为小微和三农提供服务的互联网银行,自成立以来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八年来,其数字金融服务已覆盖近半数县域及农村小微客户。与涉农乡县的合作以及数字信贷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县域及农村用户的贷款可得率。根据蚂蚁集团网商银行的数据,近三年来,随着内蒙古互联网银行的引进和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内蒙古涉农贷款用户数同比增长47%。作为中西部代表地区,内蒙古数字普惠金融正迅速发展。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与网商银行合作的地区,截至2021年10月31日,约5万涉农用户获得了超过42亿元的数字贷款。仅通过手机,农牧民就能方便获取贷款支持。巴彦淖尔市与网商银行的合作充分利用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的融资难题,解决了县乡农业资金的贷款问题。这一合作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消费差距。

2.支持乡村振兴带头人,发挥示范作用。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农民。通过乡村振兴带头人的示范效应,有效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带动身边更多人一起致富,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的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许多“乡村振兴带头人”已经受益于网商银行提供的全年免息数字贷款。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宣布与网商银行合作支持“乡村振兴带头人”项目,这些带头人将有资格获得网商银行提供的全年免息贷款,以及未来的基准利率优惠政策。边耀祖是首批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的人之一。在疫情期间,他所在的合作社面临饲料价格上涨和运输费用上涨的双重压力,使得生产面临更大的困难。无息贷款的推出解决了疫情期间饲料采购的难题,同时也促使了养殖规模的进一步增加。边耀祖表示:“带头人的金融扶持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暖心的,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对农业产业发展也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乡村振兴带头人的示范效应,全村得以发展,激发了乡村产业的活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他们的消费水平。

(四)数字普惠金融在内蒙古农牧区面临的问题

当前,内蒙古的数字农牧业在农村牧区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整体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生态环境压力和增长瓶颈,数字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全区农村网络零售额仅为197.72亿元,占全国同期总额的0.91%。其次,农牧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数据资源分散,全产业链大数据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最后,数字经济渗透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机构参与力度

1.完善农村基础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信用体系建设,以便改善农村地区以及低消费人群的需求并实现更便捷的信用贷款。内蒙古农村地区应完善征信系统,提高经济弱势群体的信用水平,实现城乡信用信息互通可查,继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支持市县构建共享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对于征信良好的农村居民或者信用村,可采取免息贷款、免担保、贷款优先等激励机制,促进更多村民进行信用贷款,缓解创业农户融资难等问题,并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以安徽省无为市无城镇黄汰村为例,近年来加快推进信用村建设。作为“信用村”试点之一,对农村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行政村的信用等级进行科学评定。信用村居民可享受贷款优先、服务优先、项目资金优先、利率优惠等政策,更好地满足了日常生产经营或生活消费需求,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机会。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实实在在地到达农村,深入到每户家庭,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拉动农民整体消费。

2.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机构,使其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财政奖励、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鼓励其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做好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例如,网商银行通过收集农村交易支付等信息,形成信用资产,同时通过与政府部门共享农牧业及农户创业情况、农业补贴等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农户创建专属的数字化风控模型,并提供合理的数字信贷额度,不仅能够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也不会对农民贷款造成负面影响。虽然现在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快速向农村偏远及贫困地区普及,但就使用水平和应用范围上仍存在许多局限,农村地区仍然有广阔的进步空间。所以应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机构参与力度,最大程度的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利、高效的信用服務和贷款途径,以此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

(二)促进城乡服务融合发展,健全信息数据共享机制

1.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城乡要素融合。通过信息流的引导,实现资金、人才、物资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构建起以城市为引领、实现城乡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鼓励城市互联网公司向乡村拓展业务,建立企业与乡村产业的互惠互利新模式,创新发展定制农牧业等新兴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以爱养牛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微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孵化基地,是一家在孵企业。该公司推出的“爱养牛”平台致力于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特别是在建立相关行业采购组织方面表现突出。该平台不仅为牧场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定价,而且通过全年的预算和计划来采购农牧业产品,帮助终端使用者进行长期布局。与供应商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消除了中间商差价,实现了供应品实际价格的透明度,从而减少了用户的不必要的支出,增加了他们的利益回报。

2.健全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一方面,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提升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并促进涉农信息服务的共享。通过畅通和拓宽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增加信息资源的公开透明度,打破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优化城乡数据资源的分配。另一方面,推动12316服务数字化转型,鼓励开发适应农牧区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逐步构建农牧产品全产业链的大数据体系。充分利用各类农牧民培训资源,建立多元参与格局,优化培训方式和内容,全面提升农牧民的数字素养,缩小城乡居民的数字金融素养差距。

(三)加强农村数字金融教育,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鼓励各地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当地村委会联合合作,深入偏远乡村,定期举办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金融消费者群体的金融素养,逐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该银行将“金融宣讲乡村行”作为金融知识普及月的重点项目,根据各地“三农”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百姓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方案,层层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宣传,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吸收度。通过此类宣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了解,还能使他们更加熟悉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加放心地使用数字金融工具。

2.着力培育“归雁经济”。在数字普惠金融乡村建设中,人才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目前乡村数字化建设中人才匮乏,因此需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通过推动校企合作、建设乡村教育平台、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等途径,培育乡村人才,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流动,鼓励返乡创业。例如,在安徽建立的人才定向培养支持机制中,已成功培养了170名具有致富带富能力的“头雁”,并培训了512名电商人才和300名高素质农民,其中此外,首创金融服务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选派“红色信贷员”进行信贷服务和产业指导,深入农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实施“背包服务”。这一举措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通过培养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头雁”,培训电商人才和高素质农民,以及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首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其次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最后乡村的金融普及教育和基础人才建设对落实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石作用,所以要重视其基础人才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数字普惠金融:让更多人共享增长成果[J].中国金融家,2016(09):43-45.

[2]陈鹏.政府引导型数字普惠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9(04):96-97.

[3]袁宇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7(08):37-42.

[4]孙皓,宋平平.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与趋同——基于强度与因素视角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113-120.

[5]徐曼芸,杨德琪,张会荣.sss数字普惠金融能缩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吗?——以云南省为例[J].当代农村财经,2020,No.291(12):6-10.

[6]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47-67.

[7]南永清,宋明月,肖浩然.数字普惠金融與城镇居民消费潜力释放[J].当代经济研究,2020(05):102-112.

[8]黎翠梅,周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J].经济地理,2021,41(12):177-186.

[9]郭华,张洋,彭艳玲,何忠伟.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0(12):66-80.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合肥县域村镇银行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应用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
肯尼亚M—PESA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