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出口额等数据均居全国首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专门制定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万亿元以上。近年来,山东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创新投入方式,加快推动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夯实农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山东省全力抓好中央财政支持产业融合重大项目落实,累计建设1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农业产业强镇。与此同时,省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资金195亿元,坚持“点、线、面”协同推进,搭建了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坚持点上发力,打造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
借助财政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东风,山东省自2018年起,开展国家、省级、市级、县级产业园四级联创,省财政对每家省级产业园给予3000万元补助,围绕优质粮油、现代种业、高效林果、生态畜禽、健康水产、道地中药材等产业,累计建成省级产业园100家,基本实现涉农县均有省级以上产业园,带动创建市级产业园346家、县级产业园2318家。在加强园区建设的基础上,2021年出台激励政策,以县为单位支持创建现代农业强县,每年创建10个强县,省财政对每个县安排资金1亿元,用于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及相关设施装备建设,激发形成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截至目前,累计创建现代农业强县30个,强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34.7%。
(二)坚持线上提升,壮大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链”
总结扩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经验做法,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思路,以培育新增长极为重点,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等各环节有机融合,实现从抓生产到抓链条、抓产品到抓产业、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2023年,选择深远海养殖、对虾两个产业,每个产业3年安排资金2亿元,支持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实现全链条增值。2024年,全面启动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工作,选择粮食、设施蔬菜、林果、畜禽、渔业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在全省15个市开展试点,省财政对每个市给予0.5亿元—1亿元建设补助。未来3年计划投入20亿元,集中打造一批种植业年产值超过50亿元、养殖业超过100亿元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
(三)坚持面上推进,奏响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唱”
强化政策导向,积极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不断增强农业强省内生动力。聚焦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条件,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8亿元,支持实施农业良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农机装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供销气象为农服务“五大工程”,推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6.8%、98%、91%以上。聚焦激发村级发展活力,启动实施“万村共富”行动,2023—202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5亿元,按照每村50万元的补助标准,支持1万个左右的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聚焦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省财政每年安排衔接资金31亿元,逐年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支持各地深入挖掘“土特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真金白银,山东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创新“政银担保投”联动机制,引导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一)创新股权投资机制,推动资金滚动使用
为构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省财政厅研究并以省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的意见》,对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变无偿拨款为股权投资,变直接补助为滚动使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自2020年起,我们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海洋渔业项目建设,财政资金参股比例不超过单个被投资企业总股本的25%,单个海洋牧场投资额1000万元—3000万元,股权投资年限一般为5年,投资期满后按程序退出。截至目前,累计对40个项目完成股权投资7.5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超过30亿元,1亿元财政资金已到期退出,实现滚动使用,其他在投项目运行良好。
(二)落实财政奖补政策,带动工商资本投资
为撬动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2022年,我省印发《支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财政奖补政策实施细则》,明确对工商资本年实际新增投资1亿元以上的乡村振兴项目,由省市县财政联动按实际新增投资额1%比例给予奖补,奖补资金由省、市、县财政按照5:3:2的比例分担。奖补对象主要为农业生产及与其直接相关的三产融合投资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兑付省级奖补资金3.58亿元,带动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796亿元。
(三)扩大信贷担保服务,吸引金融资本投入
以稳控放大倍数为核心,不断优化完善省级补助政策,将风险防控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5亿元,推动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快速有序发展,有效增加农业农村金融供给。同时,积极支持山东农担公司将担保资源与新型支付工具结合起来,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以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助力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財政在预算资源配置上的主责主导作用,在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机制建设,通过机制的激励约束,推动资金效益发挥和政策目标实现。
(一)建立利益联结的长效机制
财政支持产业发展项目着力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省85%以上的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引导龙头企业吸纳农户就业务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加强经营主体联合,组织龙头企业与种业公司、收储企业、种植大户、小农户签订“多级订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支持小农户以土地、资金、设备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采取按股分红与二次利润返还等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76元,同比增长7.5%,比城镇居民高出2.4个百分点。
(二)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加强跟踪评估,对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定期开展督导评估,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盯紧抓牢,重点关注项目建设进度、资金拨付使用、政策实施效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后续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对政策落实成效明显、联农带农机制紧密的市县,优先推荐参与中央财政产业融合等项目竞争立项;对未通过中期评估的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暂停安排第二批补助资金,倒逼市县和项目单位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
(三)建立全程参与的管理机制
强化财政部门的主导能力,坚持政策设计和资金分配一起抓,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一起抓,通过事前评审“严把关”、监控审核“带中间”、事后评价“抓问效”,引导部门把更多精力放到储备优质项目、严格预算执行、推动项目建设上来,以高质量的源头把关和过程管控,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抓出实效,推动农业产业稳步向更高层次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