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4-05-29 00:52:16樊旭潘瑶杨帆高若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0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遗产高职

樊旭 潘瑶 杨帆 高若雅

[摘           要]  非遗视角下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创新,对学生艺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教学资源的方式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也可以提高高职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在创新发展时,应分析教学创新中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育实践的角度进行优化,同时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以此实现非遗资源与课程的融合,促进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得以发展。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改革;教学创新;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101-04

非遗文化对学生文化素养、艺术感知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充分发挥非遗本身的艺术魅力,并将其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相结合,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有助于提高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综合教学水平。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融合非遗资源,在培養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可通过教学资源的拓展,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创新发展,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着推动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意义重大,一方面,将非遗融入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的魅力及其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非遗活动,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形成“非遗+劳动教育”的良性机制,使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非遗实践活动,如参与非遗项目的实践、了解非遗工艺的制作过程等,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由此可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建设中,是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

(二)有利于丰富艺术设计类课程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对艺术设计类课程内容的完善和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将其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为课程教学增添更多内容,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与多元化;另一方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从非遗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作品[1]。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如手工艺制作、传统舞蹈表演、民间音乐演奏等,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团队活动和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非遗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在非遗传承背景下,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在教学方法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首先,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理论知识,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相背离。其次,教学内容有待推陈出新,虽然艺术设计课程包含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多方面内容,但是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融入,不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二)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创新

在非遗传承背景下,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在课程体系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因为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没有充分把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往往是理论课程占比多,实践课程占比少,部分学校虽然在政策号召下加强非遗传统文化和课程体系的融合,但是缺乏有效衔接,例如传承和创新的衔接、设计和商品转化的衔接等。二是缺乏创新性。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需要创新意识,更需要培育自身创新素养,在设计和实践中积极融入非遗元素,完成作品创新。三是缺乏与社会的联系,因为非遗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乡土文化息息相关,与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所以整体课程的构建要考虑与社会的联系,促进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创新发展。

(三)教学开展缺乏实践性

在非遗传承背景下,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缺乏实践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开设,旨在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应用设计类人才,仅仅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需要以丰富的实践教学、实践训练来支撑。但是,在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了非遗融入与劳动教育、实践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艺术作品创作设计中与实际生活脱轨,无法凸显艺术设计的功能价值,使得学生艺术设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降低。

三、非遗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

在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加快非遗文化与日常教学的融合,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首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创新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是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新理念和新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由无数劳动人民智慧凝结而成的手工技艺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握我国非遗文化、地方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内涵,积极主动学习我国非遗文化相关知识。

二是重视非遗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对非遗的关注,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非遗故事、宣传非遗保护政策以及讲解当地非遗历史、非遗资讯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非遗的思考,提高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在作品设计中应用非遗手工技艺,加入非遗元素[2];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其能够发散思维,从而在设计作品时创新运用非遗元素。非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在服饰设计、包装设计以及文创设计中得到创新应用,例如服饰设计可以融入传统非遗技艺云锦织造常见的图案,如翟凤、青鸾、花鸟纹等,充分展现非遗的文化魅力,使得艺术设计与非遗完美融合。

(二)重构非遗融入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传艺创商”四大路径

在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高职教师应当拆解当前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将非遗文化与之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是从外层构建非遗融入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从四个层面来完成构建。首先,基于传承主题,加强文化认同,在整体设计中融入非遗。教师应当基于地域传统工艺项目来重构整体设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传统工艺技艺工坊,寻找设计灵感,例如在江浙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当地非遗技艺苏绣、云锦等元素。其次,基于艺术设计主题,体验非遗创新,基于生活化内容创作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采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与非遗文化结合,创作出更具新意的艺术作品。再次,基于跨界创新主题,加强综合实践能力,推动艺术设计跨界创新,教师可以采用非遗steam设计项目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突破思维想象、空间条件和材料等限制,将非遗创新融入作品之中,可以借鉴非遗技艺思想,也可以采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内的融通。最后,基于商品化主题,加强艺术设计创造转化。在非遗项目课程实践中,不仅要关注技艺的传承,还要注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商品[3]。例如,在非遗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如编织、雕刻、染色等。学生可以使用这些技能制作出独特的手工艺品,并对其进行设计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例如将传统图案应用于服装、家居用品设计中。这些设计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传承了非遗文化。

二是从内层构建非遗融入的艺术设计类课程[4]。教师可以将整个课程分为五大类:(1)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课程,主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2)传统手工艺项目实践课程,主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艺术设计基本功的培养,这部分课程包含造型基础、构成设计以及文字设计和包装设计等基础性艺术设计课程;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意设计的训练,让其学习传统手工技术,这部分课程包含常见传统手工艺知识和技术、创新创造意识培养等内容。(3)传统手工艺设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核心艺术设计能力,这部分内容既要融入非遗,又要体现学生设计实践,例如增设传统技艺的图案、形制设计与制作方法教学内容,尤其体现文创产品设计和制作,展现非遗文化。(4)非遗商品化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该部分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展实践项目,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与知识技能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随岗实习、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设计创作实践能力,使其圆满完成毕业设计。(5)非遗商品策划与推广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例如文创衍生品推广能力和策划营销能力等,帮助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掌握更多技能[5]。

(三)加强非遗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加快开展非遗教育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和人文精神,因此,在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加强非遗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加快开展非遗教育实践,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

1.积极开展非遗艺术品手工制作活动,加强非遗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其无论是从色彩搭配还是艺术符号来看,都能够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非遗艺术品手工制作活动,例如可以通过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形式,让学生和指导教师一起走进当地非遗工坊,参观非遗工艺流程,开展研学体验,与非遗传承人展开对话,从而加强非遗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采用非遗进校园的方式,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园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如邀请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工艺的非遗传承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同时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精湛之处,比如剪纸的精细刀法、刺绣的传神线条和陶艺的独特质感,从而赋能艺术创作[6]。

2.加快形成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机制,为非遗传承和劳动教育明确新方向

一是高职院校应与当地非遗基地、非遗工坊以及非遗保护组织等机构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打造非遗传统文化技艺劳动实践基地。通过这种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良好的劳动素养。同时,这些机构也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校外劳动教育特色平台,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当地非遗基地、非遗工坊以及非遗保护组织等机构可以邀请学生加入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队伍中。学生可以通过为当地文化进行艺术创作,如设计文创产品来发展当地的文创产业。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当地的非遗传统文化。

三是这种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机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同时,这种机制也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7]。

(四)推行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在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加快推行和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艺术设计类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是增加评价主体,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非遗专家评价等多样化评价主体,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小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而非遗专家评价则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与建议,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补齐自身设计的短板[8]。

二是丰富评价内容,使得评价内容更加全面。在设计艺术类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应从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造力、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除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如设计作业、考试评价外,还应该增加能够体现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如项目作品评价、案例分析评价、口头表达评价等,使得课程评价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是优化评价方式,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小组讨论情况、非遗艺术作品设计情况以及项目阶段性成果等方面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情况。

四是明确评价标准。一方面,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以便评价主体能够准确、公正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应该考虑艺术设计的教学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行业标准进行制定。

五是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表现,还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通过及时反馈,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和提高。及时的评价反馈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力保護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非物质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融合,加快构建非遗融合课程体系,不仅促进了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更为保护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围绕创新教学方法、重构非遗融入课程体系、加强非遗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采用有效措施,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开展非遗教育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从而推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清.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51(7):246-249.

[2]李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艺术科技,2023(15):235-237.

[3]欧亚梅.非遗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2):32-36,52.

[4]张平.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幻画报,2018(11):188-189.

[5]闫丙娜.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实践研究[J].山西青年,2022(9):42-44.

[6]钱沉,王瑞敏.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和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4):43-47.

[7]刘畅.基于民族技艺活化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创新路径刍探[J].居业,2021(5):17-18.

[8]普欣尧,姚志奇,王彦敏.云南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与教改思路:以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7(2):74-77.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文化遗产高职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花月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星.云.海》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