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世友
[摘 要]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日益繁重复杂,需要承担学生工作的综合教育和学业指导工作。然而,传统的辅导员工作不仅工作内容繁杂,而且资源十分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建设一个具有良好工作环境和专业资源的工作室,是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此,重点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路径,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发展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为其他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089-0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需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针对性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教育水平以及职业能力,并重点强调需建立完整的高效辅导员教育工作体系。由此,为满足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全新需求,以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为导向,以建立完善教育体系为目标,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应运而生。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整体架构不够完善、人员不够稳定以及缺乏规范制度等。因此,如何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全面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已然成为一项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概述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定义和功能
从概念来说,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是指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专门办公和学习空间的场所,旨在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促进辅导员之间良性沟通和合作,是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从本质而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是为具备共同愿景且具有一定教育水准的辅导员所搭建的活动空间,在此活动空间中,辅导员共同践行教导学生、引导学生的工作理念,共同解读、共同商议学生工作的难点以及重点问题,以集思广益的方式设计最佳改革方案,旨在利用“工作室”的优势,形成多方合力,构建全新的工作模式,从而助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1]其主要功能在于:第一,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场所。辅导员可以在专门的空间里学习专业知识,共议学生发展大事,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逐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第二,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工作室为辅导员之间有效沟通搭建桥梁,辅导员在此可以交流工作经验,以作“取经”之用,互相学习和借鉴,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三,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成立,为辅导员学习、发展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2]
(二)高校輔导员工作室的发展历程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提出距今已十年之久,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阶段,也是摸索阶段,最早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工作室建设的目标以及制度建设存在卡顿,而且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未清晰工作室的具体作用,甚至将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定义为具有同一理想和愿望的辅导员的集体空间,造成建设进度缓慢,且并未发挥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实质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17个配套文件的出台,其中重点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体化建设等举措,明确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功能和意义,也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指导基础。[3]第二阶段为推广阶段。随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一些先进的高校开始尝试建设辅导员工作室,并为辅导员提供了专门的办公和学习场所,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工具,而且组织了一些培训和交流活动,这个阶段最明显的标志在于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此阶段也主要归功于2017年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重点强调了要建设一批高校名师工作室这一举措,间接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最终,在第三阶段,也就是当下的发展和创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设辅导员工作室,甚至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审核部门和机构负责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包括建设的审批、管理以及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此时,辅导员工作室的功能也逐渐丰富,不仅仅是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场所,还开展学生辅导、心理咨询等全面教育工作,其发展日渐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而且,不乏一些高校开始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教育方法,引入新的技术和手段,并与其他高校和机构积极展开合作,开展跨校、跨领域的交流,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育人功能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存在的核心要义就是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相比于传统辅导员“单兵作战来说”,成立辅导员工作室“群体作战”更能解决学生的核心诉求。而且,当下时代飞速发展,辅导员不只需要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更需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未来规划等辅导任务,其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充分提高自身,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而这仅仅依靠个体无法实现。因此,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平台,可以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在工作室中共同学习、交流经验,遇到问题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从而凝练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受限于自身固定化的育人模式和方法,缺少灵活性和适应性。而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可以拓宽辅导员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构建多元化育人模式。这样一来,辅导员的育人功能充分激活,得以更全面、具体地处理问题,进而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校育人工作的需要。[4]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水平
高校辅导员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管理和指导工作,受工作性质影响,通常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较弱,且受到一定限制。而通过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为具有相同科研兴趣的辅导员提供了一个集中讨论和交流的平台,使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体进行科研工作,既能促使辅导员相互借鉴、交流自身的科研经验和成果,节省科研实践,又能共同解决科研中的问题,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这将会对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辅导员工作室强调团队协作,当同类型科研课题的辅导员聚集在一起,以合理分工有计划地对科研领域进行深入理论研究时,可以更快、更高质量地形成科研成果。并且,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也可以提供资源的支持,包括资金、设备等,进而为辅导员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由此可见,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意义重大,可提高辅导员科研水平,形成科研成果,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石。[5]
(三)保持高校辅导员综合稳定性
高校辅导员受其考核机制影响,晋升空间不仅狭窄,而且十分有限,导致高校辅导员换岗、弃岗现象十分普遍,进而造成高校辅导员队伍出现不稳定性。并且,当下高校人员的晋升机制主要以科研成果为主,科研成果的阐述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但是,相比高校教师来说,高校辅导员不占优势,不仅申请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而且受日常工作时间限制,难以专心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导致高校辅导员科研成果有限,晋升更是难上加难。而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工作室在硬性条件上能够给予一定支持,有了争取科研课题的机会,使其能够参与科研工作并产生一定科研成果。而且,借助工作室的团队力量,科研质量也有所保障,能够增加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更有可能获得专业技术职位的晋升机会。由此,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为辅导员晋升提供了必要支持,这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兴趣,在良好前景驱使下,促使其职业稳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其对高校工作的投入和忠诚度。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高校来说,既提供了稳定的管理和服务,又促进了高校的长久发展,这对于高校具有重大发展意义。[6]
三、目前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整体架构存在缺陷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整体架构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选人存在缺陷。从常规角度来说,主持人是辅导员工作室的核心人物,其科研素养、工作思维和管理模式对于工作室的长久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的选择来看,多数是由高校的学工部领导或学员的党政领导担任,因其身兼数职,经常忙于日常工作事务,从而导致其只有少量时间投入辅导员工作室的管理运用之中,久而久之,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其应该承担的引领作用,而且还会导致辅导员工作室人心涣散,难以发挥其实质作用;另一方面,存在主持人对辅导员工作室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甚至忽视工作室在辅导员能力提升和科研素质提升等方面的价值,进而造成工作室整体架构形同虚设,不能充分调动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分工不明确、构成不合理时有发生。并且,辅导员由于日常忙于学生事务性工作,常常将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放在次要位置,工作效率也难以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人员流失情况严重
就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人员综合情况来看,成员流失情况较为普遍,其主要因素在于两方面:第一,辅导员日常工作负荷较大,对于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长期在这种工作压力下,辅导员疲惫不堪,不愿再在职业范围之外的事务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对高校輔导员工作室的参与度降低,积极性也随之下降,久而久之,逐渐脱离工作室范畴。第二,目前辅导员工作室缺乏统一且规范的支持性政策,比如资金支持,资金作为支持辅导员工作室日常运转和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缺乏资金将直接导致工作室的整体活力不足,而且也无法让辅导员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使得在工作室失去了提升感和价值感,随之成员会产生退出的想法。除此之外,政策支持也至关重要,比如辅导员工作室的相关工作在辅导员职称评审中缺乏完善的加分指标,辅导员会一致认为付出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和回报,一旦遇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就会立刻退出所在工作室,进而造成当下辅导员工作室人员流失情况严重这一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制度保障不完善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在人员建设方面大多遵循自愿性原则,多数情况下,是由工作能力相对突出的辅导员作为工作室建设发起人,后续其他辅导员自愿加入。在这种建设形式下,其工作室制度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无论是人员管理,抑或是建设方向、前景规划均不够完善,容易造成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工作重叠和职责不清,影响工作的高效开展。而且,对于工作室来说,制度是工作室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制度保障不完善,轻则影响辅导员正常工作,重则难以保障工作室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工作室的管理规定,为工作室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
(一)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整体架构
架构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来说,就如同一栋大楼的地基,如果架构出现问题,那么必定像一座大楼一样,地基不稳而轰然倒塌。因此,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整体架构既是必要工作,也是确保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全面建设的必然前提。具体来说,为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整体架构,首先,对于辅导员工作室来说,主持人是其中的“定海神针”,起到关键的引领和管理作用。因此,在进行主持人的选拔时,应着重考量主持人的科研能力、经验、组织能力以及责任心,强调主持人必须具备出众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可以根据辅导员工作室的综合情况制定可行性较高的建设方案,并能够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室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使其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成长。其次,应组建一支结构优化且优势互补的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是提高工作室整体效能的关键,优势互补是综合提升工作室成员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需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在组建辅导员队伍时,应注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能力的互补性,比如无须注重院系的区别,还应注重志趣相同、经验互补以及不同领域转场的辅导员。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方面的需求,又能够将辅导员之间的优势进行整合,形成良性协作关系。同时,也可以选拔一些社交能力出众、性格乐观外向的学生担任助理,学生助理的优势是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诉求,促使辅导员工作室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更佳。最后,则是要健全辅导员工作室的成员选拔、人员分工以及考核机制,在选拔工作室成员时,不可任人唯亲,也不可统一进行工作室建设,应进行综合考量,既考虑其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能力,又要考虑学生的评价,以此确保成员能够胜任相应岗位。在人员分工方面,应根据成员专业特长和兴趣合理分工,确保每一名成员均能发挥所长。比如,学业辅导经验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的成员可以负责学生辅导工作,有一定心理学背景的成员可以负责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考核机制方面,应建立定期的绩效考核制度,评估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工作量、工作质量以及学生满意度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措施针对性改进。[7]
(二)制定激励机制,保持成员稳定
激励机制是挖掘工作室成员潜能的一种手段,也是保持成员稳定的一项措施。尤其对于当下辅导员工作室人员流失严重这一现状,制定一定激励机制有助于保持工作室成员稳定,从而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具体来说,首先,可以进行物质激励,根据成员的贡献值给予一定的薪酬和奖金,物质是激励人心最为直接的方法,一是可以增加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可以提高工作室成员对于参与工作室建设的热情和投入度。除了薪酬之外,还可以利用一系列福利待遇激励成员。比如,提供舒适度较高的工作场所,优质的工作设备和资源,让成员对工作室有一定归属感,使其更加愿意长期留在工作室。其次,可以进行非物质奖励,非物质奖励主要包括奖章、奖项等,用以表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成员,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发成员的竞争意识,又能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文化,增加成员与工作室之间的黏性,间接提高工作室的整体效能和工作质量。最后,应注重辅导员职业发展,在资源方面,可以给成员提供一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支持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在政策方面,高校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比如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种种优秀表现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以此让成员能够看到自己在工作室中的成长和发展前景,增加其留在工作室的动力,保持成员稳定,促进工作室的稳定发展。
(三)完善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制度
制度是辅导员工作室正常运转的根本所在,由此,完善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制度至关重要,高校需予以一定重视,做好制度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全面推进,确保落实。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应听从多方意见,包括高校组织领导、辅导员以及思政教师、学生等,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制度建设研讨会,根据会议所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拟定,保证工作室的建设制度全面、综合,且具有可实施性。其次,需明确辅导员工作室的组成结构,明确工作室的负责人和成员,建立工作室领导小组,对辅导员工作室各项管理进行细化,包括工作室的行为准则、开放时间、使用规定、人员管理、经费保障以及预期成果等。同时,需建立工作室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所有的建设制度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存储其中,方便校内领导或者工作室成员随时查看,也便于工作室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最后,还需建立辅导员工作室的制度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各项建设制度,以起到监督管理和改进的作用。评估指标可以为建设制度的实效性、建设制度的实施效果等,评估内容可以包括工作室的成果产出、学术研究水平以及学生满意度等,然后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和完善工作室建设制度的依据,从而推动工作室的进一步发展,为辅导员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五、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育人价值,能够充分借助团体的力量,实现对学生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指导,促使学生未来取得更为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需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整体架构、制定一系列激励举措以及完善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制度,从而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保障,使其成为一个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最后,希望本次研究成果可以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与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只有不断努力、创新,才能建设更加优秀和高效的辅导员工作室,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华晓晓,孙琪.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专业化和精细化建设路径探究[J].科技资讯,2022,20(11):212-215.
[2]刘红,赵阳,伊利亚尔.理念·路径·评价:高校辅导员精品工作室建设促辅导员人才队伍建设的三维探究[J].魅力中国,2021(49):351-352.
[3]马景瑶.第五项修炼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0):106-108.
[4]李月,谢超,何英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研究:以“路晰生涯”工作室為例[J].情感读本,2023(17):135-137.
[5]郭海棠,黄楚凌.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蜂巢模型”构建的意义与可行性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3(25):248-250.
[6]葛晓娇.融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4):79-82.
[7]范新宇.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2):32-34.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