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茂
[摘 要] 经过多年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和社会产业经济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多种产教融合建设模式。主要论述了“订单班”、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研学实践教育几种建设模式,分析了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和因应对策。随着制度建设的健全和政策的支持,产教融合平台定能凝聚各方力量和共识,不断创新运行模式,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不断向前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建设模式;实践探索;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013-04
“产”即生产、产业,“教”是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要跟随社会产业经济的进步不断地融合发展。职业教育基于自身的社会定位和使命,必然跟社会产业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时刻关注社会产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利用社会产业经济的力量和资源共谋发展,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和实践模式,从理论层面了解产教融合的动因。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探讨应对困境的对策,有助于从实践层面寻求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的进步和升级[1]。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打造了一些平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几种产教融合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阐述。
(一)“订单班”模式
“订单班”模式,即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经过充分的沟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按照企业提出的标准、岗位技能和职业规范等要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组织教学、安排职业技能和岗位培训项目,双方在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办学条件、师资培训等开展多方面合作,以达到共同育人目标的办学模式。在“订单班”模式下,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无缝对接,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在运行中,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办学,做到教学、科研、实训、生产等多方面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积极性和参与度很高。该模式路径清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对技能掌握可以学以致用,进企业工作适用性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有保障。因此,“订单班”模式是一种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多年来已在全国不少地方陆续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
“校中企、企中校”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形式。“校中企”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学徒劳动力等要素,企业将生产或研发工作设在校园内,给学生提供劳动报酬,在校园内完成生产实践课程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节约了场地、劳动力等成本。“企中校”则由学校提供学生劳动力,到企业参与日常生产劳动实践,企业提供技能培训、食宿、生产实训场地和劳动报酬。这种模式下,学生作为学徒得到工作生产实践体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双方实现了双赢。
现代学徒制经过多年发展,根据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地方产业经济和企业生产方式等不同情况,已经形成多种形式。多年来现代学徒制在全国各地实施得卓有成效,充分说明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的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2]。
(三)1+X证书制度模式
1+X证书制度是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完成学历证书要求的同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其他专业技能,积极考取若干个“X”证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学习和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并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适应社会更多用人单位不同岗位的需求。1+X证书制度试点的职业技能评价组织有各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评价组织根据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制定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这将进一步推动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助推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融合发展,实现政、产、学、研多方共赢。
1+X证书制度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知识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好地就业和高质量就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让学生作为產教融合的主体之一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必将促使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更紧密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四)职业教育集团模式
自1992年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北京西城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模式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化,各省的职业教育集团数量不断增加。职业教育集团作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的纽带,已成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模式,为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使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的互动对接得到强化。各地的职业教育集团凝聚了一批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多年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建设校企合作基地,积累了丰富的产教融合经验,形成大量产教融合的案例,既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案例数据,又是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重要的实践基础。职业教育集团已经成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促进政、校、行、企、研各种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组织形式[4]。
(五)产业学院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创办了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将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深层次、更立体化的新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5]。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兴模式,职业院校可以尝试把优势专业进行产业化改造,在原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拓展改造,把专业教学和产业进行融合,办成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性实体,能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并逐渐自负盈亏,形成产业和教学浑然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最终实现产业和教育的双赢。产业学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产业学院中“学透专业、弄懂行业、投身产业、成就事业”,也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水平,有利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促进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产业学院模式的出现是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产业进步的必然趋势。目前产业学院模式尚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职业院校要勇于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迎难而上,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创新办学模式,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和谐的校企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双赢的良好局面。
(六)研学实践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和研学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研学实践教育的目的是推动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丰富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增加对户外生活、集体生活方式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可以为产教融合提供平台,产教融合也可以借鉴研学实践教育的做法。研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安排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突出培养职业技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研学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设计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岗位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模块进行构建。研学实践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制订以实训实习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计划[6]。在研学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让知识、技能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深化产教融合的研学实践教育,需要建立产教融合研学实践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将职业教育内容纳入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之中,组织学校、研学基地、企业等多方主体开展研学实践课程设计工作,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管理,确保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与企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矛盾
学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两大主体,这两个主体在社会结构中分别属于不同的组织分工系统。学校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属于教育系统。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促进就业率提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和周期较长;企业是通过契约和市场规律整合各类资源,以追求更高经济效益而形成的生产性组织,属于产业系统。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生产经营、资源调度遵循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讲究“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依照效率优先的行为准则。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更注重高质量与高效率并存,追求更高效益。学校更关注社会价值,企业更关注经济价值。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在具体的合作内容和方式上难以达成一致[7]。
(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高
在校企双方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参与融合办学动力不足,容易导致产教难以融合,校企合作不够紧密,合作内容难以持续而流于形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方需要较大财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的投入,而获得的回报难以保证。其次,产教融合过程中培养的人才,有可能无法留在自己企业。最后,实习过程中,企业生产管理跟在校管理不同,有部分学生不太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出现学生管理问题或生产安全的问题。出于以上多方面的考虑,企业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往往不高。
(三)存在偏离产教融合初衷的行为
盈利是企业行为的目标。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追求更高的效益,存在将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多数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生产实践培训,到合作企业实习后,企业方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将产教融合看作形式,“应付式”合作,以“应付式”的态度处理校企合作的事宜。有些企业管理不规范,省略了对学生培训的环节,要求学生立即上岗生产。实习过程中,没有师傅给予专门的指导,学生学不到知识,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学生权益也得不到维护,在实习过程中沦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廉价劳动力。这种合作方式导致的结果,与产教融合的初衷明显背离。
(四)产教融合平台运行机制不健全
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是把学校、企业、行业协會、学生等主体相互融合,打造成一个协同或共同育人的共同体。但这个共同体范式建设的配套制度往往不健全,存在着各主体之间的差异、约束机制淡化、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不明确、赋权不足等问题,共同体的章程和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共同体各主体成员权利、义务和责任不明确,协同或共同育人的目标虚化,缺乏明确的考核激励政策和进退机制,难以长期持续开展对话及协商活动,常态化工作机制无法形成。此外,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产教融合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为企业、学校等解决生产、经营、资源共享等问题的力度不足[8]。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困境的因应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地方政府应围绕国家及地区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按照2023年6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联系地方社会经济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区域产业的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以各地产业园区为基础,利用园区优惠政策和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成果孵化、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园区管委会)、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政企校研”合作理事会,实行产业化、实体化运作,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政策等资源,有效推动各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另外,可优先选择地区优势行业和重点领域,由省级政府统筹主导,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发动行业协会、若干龙头企业和院校,组建高校、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创建校企共建共享的教学、实训、科研资源和企业的生产实习、技术研发资源汇聚的教学新环境,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和1+X证书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等方面改革突破,以点带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二)贯彻政策法规,破解产教融合矛盾
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有9处提到产教融合,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该按照法律的条文内容,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措施,构建产教融合政策激励机制,破解学校与企业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矛盾,突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应该更强化产业经济的作用,突出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出台详细的支持产教融合的地方政策,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支持。制定明确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评审标准和认证制度,优先选择一些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示范性样本。同时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督导和评估制度,保证产教融合在一个合理、良性的框架下有效运行。行政主管部门也应着力落实相关政策,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鼓励更多优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共同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
(三)紧跟产业发展,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能力
职业教育要跟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防止闭门造车。知识经济推动着当今社会各行业迅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领先于学校的教学内容。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优势,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农村等地方经济建设亟须的各专业领域,组织行业优秀教师和行业专家,对接当前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工学结合,打造一批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实训教学项目,实施项目教学,编制优质教材,指导教学实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学习和积累更多生产实践经验,根据一线的生产实践内容,结合教学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改革和优化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面向社会各行业不断发展的新业态、新岗位,岗、课、证融通,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社会全民终身学习,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四)优化机制建设,构建校企产教融合共赢体系
校企双方虽有不少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产教融合前,学校是人才的培育者和输出者,企业是人才的吸收者和使用者;产教融合后,两者都是人才培育的主体,校企双方合作协同、共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双方的共同目标。在政策和行业部门的指导下,双方应树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充分沟通,完善合作制度建设,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两者在产教融合平台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学校从企业获得资金、技术或设备的支持,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学生获得了生产实习的机会;企业从学校得到了人才,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依照相关法律和制度,得到政策的奖励、税费优惠和减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长期合作,构建共赢体系。
四、结束语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是重点。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经明确坚持产教融合的改革方向,相信随着更多新政策、措施的出台,在全国各地的實施方案逐步贯彻执行,产教融合平台定能凝聚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共识,凝结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强体制机制的建设,不断总结经验,拓宽思路,创新更多模式,构建共赢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不断向前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朝辉.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因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5):41-45.
[2]张志,赵鹏飞,李海东.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30-33.
[3]杨天红,张莉.1+X证书制度导向下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79-84,90.
[4]董树功,艾頔.职教集团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关系及转化[J].教育与职业,2021(3):36-41.
[5]李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J].教育观察,2021,10(42):37-40.
[6]刘常兴,刘源.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及推进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1):20-23.
[7]高晟星,陶丽萍.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内涵、演进与关键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3):42-47.
[8]门超,周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机理、表征、症结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3):45-5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