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晓雪(1973~),女,汉族,陕西咸阳人,陕西省杨陵区第四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初中生学会写景,是其会写人、会叙事之外应熟练掌握的核心能力。初中生写作时要会运用景物描写为记叙文加分,要会写以景物为主的写景作文。那么,景物描写要写什么?怎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又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好文章呢?文章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方面来进行解读。
关键词:初中生;写景作文;技巧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039-04
初中学生多数时候写的是记叙文,有时也会在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中穿插一点景物描写。写景作文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该如何描写景物,写好写景作文呢?文章对此展开论述。
一、 明确概念
什么是写景作文呢?写景作文,是以景物为描写对象,而景物描写通常是对季节时令的变化或者大地山川、日月星空、风云雨雪、花草树木等景物的描写。但是,写景作文中的写景和写人、叙事作文中的写景有着本质的区别。写景记叙文描写的景物在文章里占主角,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叙事记叙文的根本区别。即便是文中有写人、叙事的部分,它也是点缀景物,为写景服的。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第三段通过写人的活动突出春的勃勃生机。而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中的自然环境也罢、社会环境也罢,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只是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或者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服务的。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前后有两处环境描写的句子,“我们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安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看起来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确实是哲尔赛岛了。”这两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不同的心情。
二、 初中生写景作文的现状分析
(一)各年级训练侧重点不同
初中阶段,不同年级对学生写景作文的要求是不同的,但难度却是螺旋上升的。七年级的写景作文要求学生对看到的景物进行描述,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法把景物的美表现出来,传达出对景物的情感,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写景的语言。八、九年级的写景作文,强调将景物作为一个能够触动内心情感的存在去写,因此,注重的是运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写法。当然,九年级学生的写景作文从语言、结构、立意等诸方面的要求都应该比八年级学生更加高。
(二)初中生写景作文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学生写景作文问题较多,写景不准确,文中写景笔墨不多,感觉在他们眼里没什么可写,即使写出来,往往会过分描述,词语堆砌重复,文章篇幅不短,却缺乏重点,给人以空洞的印象。而且情与景界限分明,文章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让人觉得感情不真实,太过虚假,文章很不自然,更不要说将表达思想与写景结合起来。八、九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景物描写多选取描写季节或校园,抒发赞美、热爱之情,但语言生动,有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之嫌,没有新意;写景中,叙事占的篇幅太多,景物描写反倒成了点缀;作文中为写景而写景,无视主题;情景融合不够,文章仅是停留在写景层面,立意不高,不能引发人们的深思,文章谈不上有深度。
(三)初中生写景作文存在问题的原因
初中生写景作文毫无章法条理或者思想主题肤浅,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景物细致的观察、平时阅读的写景类文章不多、描写景物的练笔太少。另外,学生没有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大概是对借景抒情的概念理解不到位,不知道景只是一个引子,重点在于要引发怎样的情感,应该多描写个人感情,学生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至于托物言志,学生鲜有使用这种手法的,大概也是因为没有掌握其写法要领:托物言志虽然注重“物”所带来的感受,但是对物的描述要多。此外,初中学生生活阅历浅,对许多事物的认知不够深刻,那么,写不出立意深远的作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三、 初中生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一)练就基本功
1. 熟读名篇
人们要学会做一件事,首先就是向他人学习。同样的,学生要写作写景作文,就得学习写景类名家名篇,而随着阅读篇目的增多,学生会对这类文章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在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积累语言材料,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2. 学习仿写
初中生学习描写景物可以先从仿写教材上所选写景文章开始,语言、结构布局均可效仿,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茅盾《白杨礼赞》的第五自然段等,都是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可仿写的典范。学习仿写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写景作文的语言,增强学生的文字功底。
3. 细致观察
写好景物,仔细观察是前提,要注意对景物细致观察,其外形、大小、颜色、气味、声音都是观察的重点。唯有仔细观景,才能发现描写对象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突出特点,描摹的景物才会形神兼备。
学生熟读名篇、仿写佳句,细致观景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边读写边思考,思考名篇之所以成为名篇的原因。除此之外,写好写景作文,学生还需掌握写景作文的技巧。
(二)掌握写景类作文的写作技巧
1. 写景应有序
写景作文也需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这样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一般可以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可以理解为一年又一年的推进、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也可以理解为从早到晚几个小时的推移,是一种纵向推移。如《雨的四季》这篇课文,就是以时间为序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季“雨”的不同特点。
空间顺序可以是从远到近,也可以是从近到远;可以是从上到下,也可以是从下到上;可以是从高到低,也可以是从低到高;前后、左右、中间、里外亦是如此。当然,还可以是随着参观的顺序依次介绍景物,即通常所说的“移步换景”。总之,写作时应根据中心意思的需要选择最有利于表达的空间顺序。如《济南的冬天》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给读者,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因果、或主次、或整体与局部安排写景的顺序。如《三峡》一文,作者在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时,并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因为在第一自然段总体描绘了三峡的雄伟气势之后,所以接下来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气势,与上文一脉相承,这样的因果关系构成了文章写景的逻辑顺序。再比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先写一树紫藤萝花、再写一穗一朵紫藤萝花,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描写,也是逻辑顺序,使得行文条理清晰。
实际上,写景时不必过分拘泥于某一种写作顺序,因为不少文章不止采用一种写作顺序,而是综合运用几种写景顺序来描绘景物的。
2. 抓住景物特點
每一处景物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个景点,也可能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不同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对此,一定要理解“特点”的含义,那么,哪些属于景物的特点呢?其中颜色、形态、气味、声音、大小都属于景物的特点。比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通过写水之色、水之深、水之净来表现水的清澈;通过写山之势、山之声、山之色来表现山的高峻与幽静。写作时只有把景物的独特之处描绘出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能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另外,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有利于抒情言志。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突出白杨树干的笔直、丫枝紧紧靠拢、片片叶子向上、皮是淡青色的特点,让人不难理解其朴实团结、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的内在品质。
3. 巧用修辞
写景作文的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恰当运用比喻、拟人,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更加美丽;对比和排比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运用夸张的修辞,一样能突出事物特点。写景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能使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还能够增加语言张力,令文章文采斐然,体现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底。例如,汪曾祺《昆明的雨》:“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作者将干巴菌比作“半干的牛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形象地写出了干巴菌的形状。
当然,修辞方法不是为用而用,而是事物本身在作者心中就是这个形象,只是通过某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罢了。因此,在写景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运用修辞,为文章增色。
4. 融情入景
写景物时不要忘掉情感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融合在一起。抒情通常可以采用触景生情、寄情于景等方法。触景生情是指眼前的景物触动和引发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全新而深刻的认识。寄情于景是指作者在写景时带着某种主观情感去观察和描写客观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寓主观之情。例如,“忧郁的天空飘着破碎的乌云,它流下了眼泪,柳树难过得低下了头,满腹愁肠的小草挂满泪滴。青蛙闷闷不乐,在荷叶下唱着它无尽的伤感,就连大地也泪流满面。”这段话句句寄寓了作者的悲情。
情与景不可分离,景是形式上的载体,情因景而生,情是内在的灵魂,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把情与景有机融合,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给人以深刻印象。
5. 多种视角
(1)调动五觉
“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写景时如能调动多种感官,就能达到“文中有画”的效果。例如,《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段话中,作者分别从触觉角度、嗅觉角度、听觉角度写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风传味、春风传声的特点,把无形的风写得栩栩如生,这个事例足以证明了动用多种感官对描写景物的作用。
(2)选用视角
描写时自然要选取写作视角,或仰视、或俯视、或平视、或远观、或近观,恰当使用这些角度写景,往往能使景物描写更加丰满、生动,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如《三峡》一文,作者描写了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致,其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春冬之景,先俯视、后仰视地描写,在视角变化之中景亦显灵动,读来让人如临其境。
6. 联想、想象
描写景物只写其外在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表现其内在特征,但是内在特征有时不好描绘,这时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当然,联想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而是合理地联想到其他相近的景物,这样能充实所写景物,使内容更为丰满,更能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联想最大的特点就是由此及彼,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让描摹的景物更能出神入化地表现景物的内在特征。联想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具体化联想:例如,由“花”联想到“玫瑰”“郁金香”等,再联想到“百花齐放的春天等画面”;
(2)接近联想:例如,由“鱼池”联想到鱼池旁的“花园”“棕榈树”等,再联想到有关鱼池的人和事;
(3)类似联想:例如,由“圆月”联想到“月饼”“明镜”“白炽灯”等,由明月的动态联想到人的动作、思绪等;
(4)对比联想:例如,由“凋谢”联想到“绽放”;
(5)因果联想:例如,由“繁茂”联想到“硕果累累”;
(6)色彩联想:例如,由“白色”想到“纯洁”。
无论哪种类型的联想,联想都是“实”的,想到的是客观实际,而想象是“虚”的,是联想的拓展与升华,是虚构的,比如,寓言、童话。明确了二者区别,才能恰当使用。另外,运用联想和想象要注意符合生活逻辑,符合事物特征。
7. 注意动静结合
恰当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或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都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例如,《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竞”“争”二字,化静为动,让静态的山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再比如,文章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几句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凄切的蝉声、凄异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另外,文中第二、三自然段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动静结合的写法不只出现在《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中,《春》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描写,例如,“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句中“走着的人”和“房屋”动静结合,体现了傍晚时分春的美好。
动静结合是描写景物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它能使静态之物充满活力,使文章情趣盎然,富有感染力。
8. 注意虚实结合
“实”景即现实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地描写景物,能使笔端之景更形象,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因此,在“实写”之时,适当进行“虚写”是很有必要的。
9. 正侧面结合
正侧面结合,即正面描寫(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从正面直接描写景物,使人一目了然,而侧面描写是通过间接描写与描写对象相关的事物来烘托被描写的对象,这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与朱元思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这句写夏季江水满溢时,三峡水势极大、水流迅猛且急的特点,属于正面描写。“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以在江水中顺流而行可日行千里衬托出江流之急,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属于侧面描写。二者结合运用使夏季三峡景象的特点更加鲜明。
10. 斟词炼字
景物能被写“活”,有时候就在于选择了一个无可替代的词。比如,《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字非常贴切,意蕴丰富,既写出了蜜蜂采蜜的情景,又有声响,隐含着一片喧闹沸腾,更寓意着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比如,《济南的冬天》中“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句有无“声”意思相差甚远;“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句中的“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安适之意不言而喻,可谓一字传神。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生写好写景作文是有诸多技巧的,写景时,完全可以根据写作需要,汇聚修辞、有声有色、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合用、俯仰同台、融情入景,巧妙布局,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陈肸.浅析怎样写好初中语文写景作文[J].青春岁月,2019(3):317.
[2]郑冬华.在写景中展开联想[J].语文教学通讯,2018(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