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诈骗及风险防范研究

2024-05-29 15:26高昕宋佳宫雨萌王佳逸袁若玙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防范对策

高昕 宋佳 宫雨萌 王佳逸 袁若玙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APP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法分子也利用这一时机通过APP进行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了网络安全。在对来自哈尔滨市各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进行匿名填写网络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整理所得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助力相关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等网络治安主体以及大学生群体更好了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法分子利用APP实施网络诈骗的新套路,分析APP市场的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防范机制。同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净化网络空间,加强各类APP法治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服务中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APP诈骗;犯罪成因;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8-0077-04

CNNI公布的第49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其中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智能手机是上网的最主要设备,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可塑性”较强的工具,各类APP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APP诈骗犯罪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一)APP诈骗犯罪的含义

不同于真实世界的诈骗和偷窃,网络世界的变化多样与过度伪装使得我们很少有意识地主动防御网络中的危险。随着APP诈骗犯罪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APP诈骗犯罪逐渐成为大家关心的领域。APP诈骗指的是不法分子借助软件信息系统,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误导受害者,从而非法占有他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APP诈骗犯罪的特征

1.诈骗主体的专业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法分子熟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不仅能根据需要制作出APP,还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安全加固机制加大对APP的分析难度,更能为其设置一定的访问期限,骗取到一定金额的财产后限制访问或关闭软件并逃之夭夭。由于不法分子总是多级跳转服务器以躲避打击,所以公安机关很难追踪到真正的犯罪IP。

2.诈骗手段的针对性

在APP诈骗犯罪案例中,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收集的用户信息,通过分析受害者的家庭、职业、爱好、收入情况及最近关注的事物等内容,“投其所好”,进行定制化的“精准诈骗”。在2020—2021年间,我们采用填写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对1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最终发现,如图1数据所示,在哈尔滨市高校学生群体中,将近40%的学生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生命及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埋下隐患。

图1  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

3.诈骗手段的隐蔽性

从内容上看,在整个诈骗过程中,不法分子经常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包装”,从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入手,通过有理有据的诱导使受害者难以辨别。

从形式上看,无论是购物、社交还是金融、求职,人们的生活中到處都有APP的存在。不法分子为APP穿上“马甲”,诱骗受害人通过搜索网站、点击短信链接、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安装诈骗APP,在受害者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设好陷阱。在调研当中,如图2数据所示,哈尔滨市高校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有效识别网络诈骗,进一步证明了APP诈骗犯罪手段的隐蔽性。

图2  能否有效识别网络诈骗

4.诈骗成本的低廉性

不同于传统诈骗中的对各种人员和道具的需求,实施APP诈骗只需要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和手机卡。不法分子仅需投入少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APP,便可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诈骗,成本很低,收益却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APP诈骗的蔓延发展提供了温床。

(三)常见的APP诈骗犯罪类型

1.金融类APP的网络借贷诈骗

其目标群体主要是无业、个体等有借贷需求的人群。

主要作案手法:诈骗分子以“没有抵押”“马上到账”“不查征信”等为诱惑骗取受害者下载虚假贷款APP,安装成功后在APP内诱骗受害人交纳手续费等各种费用,在受害者如数汇款后注销APP并将其拉黑。

2.招聘类APP的刷单返利诈骗

其目标群体主要是学生和待业群体。

主要作案手法:诈骗分子在网络平台发布招募兼职刷单的信息,以“日清日结”“零投入”“无风险”等谎言诱骗受害者应聘,同时承诺在交易成功后返还费用并额外提成。骗子会给刚开始刷单的受害者返利,让受害者信以为真后放松警惕,当受害者刷单金额越来越大时,骗子便逐渐拒不还款并将其拉黑。

3.交友类APP的“杀猪盘”诈骗

其目标群体主要是大龄未婚和离异的单身男女,其中女性被骗比例较高。

主要作案手法:伪装成各领域杰出人士的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工具选定诈骗对象,在远程下单赠送昂贵礼品,以提供丰富情绪价值骗取受害人信任后确定婚恋关系,此后推荐博彩网站或APP,并谎称知晓内幕消息、拥有专业指导团队,同时佐以只要投注就稳赚不赔的话术,更有甚者提供账号让受害者体验管理,体验过后再诱导其投注。

“杀猪盘”诈骗的极高迷惑性和诱惑性在于,少量的投注会刚开始表现为高额的回报率与快速的提现,以此蒙骗受害者使其产生贪婪欲望以致覆水难收;而当受害者深信“成功提现”的假象终于投入大额资金后,骗子立刻操控停止提现或操控输光受害者全部投资,在受害者醒悟被骗前将其拉黑,切断一切联系。

二、APP市场的治理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APP市场的治理成效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6年6月28日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旨在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信息服务的规范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工信部等部委也在不断出台并更新结构明晰细致的互联网安全规范,对电信行业实施动态化管理。

在处理因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导致不法分子施行精准诈骗问题时,运营商、应用平台和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多方努力,治理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动初见成效。2019年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了APP专项治理工作,受理网民有效举报信息12 000余条,针对2 300余款APP开展深度评估、问题核查,对用户规模大、问题突出的260款APP采取了公开曝光、约谈、下架等处罚措施。2020年以来,治理工作持续开展,真正做到了跨越地区的联合治理。软件开发者也积极采取行动,APP运营商立好规矩,应用平台把好关口,多方合力,细化责任。

同时,公安机关不断克服困难,面对取证难、异地侦查协作程序烦琐以及人力不足等问题时迎难而上,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作为治理电信诈骗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公安机关深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难度与关键问题所在,所以在招录新警时更加注重招收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人才,力争与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科学技术同步以强化治理效果,切实担起维护网络安全、保障人民利益的重任。

(二)APP市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国家机关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艰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遏制了其蔓延势头。但是,APP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电信细分出的新兴领域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引领行业发展的政策指导性文件还太少。其次,政府相关部门没有积极有效管理新兴业态,例如没有引入清单制度并将违法违规APP列入黑名单约谈、整治甚至取缔。同时,互联网技术正在和人们生活融合得越来越快,以上种种都使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技术更新迭代频繁且花样百出。各种原因交错发展至今,全面升级的对抗与仍旧严峻的现实都在告诉我们:诈骗与反诈骗的较量进入新回合。

据2021年数据,“招聘类APP中的刷单返利”“交友类APP中的‘杀猪盘”“金融类APP中的贷款”“代办信用卡以及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分别排在案发量前四位,总计占比高达73.9%;生活服务类等APP中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诈骗和冒充领导、熟人等诈骗手法也位列诈骗手段前十位,分别排于第五、六位,合计占比8.8%,如图3。

图3   2021年十大诈骗类型分布情况

以参加调研的哈尔滨高校学生群体为例,80%以上的人亲身或间接经历过APP诈骗,比如接到诈骗电话或诈骗短信等,其中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经常遇到此类事件,如图4。国家制定了各种措施以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反网络诈骗犯罪的专项活动、针对性地推出国家反诈中心APP等举措控制了APP诈骗犯罪的发展势头,虽然颇有成效,但仍未从源头上根除,预防和整治网络诈骗犯罪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

图4  平时遇到过APP诈骗的情况

(三)APP市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APP的暴利诱惑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

当前市场上APP的获利模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受害群体形成了不同的诈骗手段。虽然获利方式多种多样,但犯罪分子只需要设计一款能满足受害者需求的APP,随后诱导受害者跟随APP的指示进行操作即完成诈骗,所需成本极低,可得利润极高。

2.受害者多种心理因素交织纵容犯罪

社会活动频繁的网络活跃人群如学生、服务行业人员甚至无业游民等的法律意识和网络诈骗防范意识薄弱,在“好奇心”和“贪便宜”心理的驱使下更容易走进犯罪分子的陷阱。

但毋庸置疑的是,部分受害者通过下载诈骗软件寻求刺激以填补空虚,投机取巧以满足贪欲,甚至明知可能掉入诈骗分子的陷阱却还怀揣侥幸心理想要“搏一搏也许下一局就翻身了”。更有甚者,虽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但较小的经济损失助长了鸵鸟心态,出于自我安慰的想法自圆其说——“花钱买教训”,或害怕受到家人、朋友的责备和嘲笑而放弃维权。受害人的种种心态一定意义上助长了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不利于反诈部门对诈骗数据的收集,更不利于案件的侦破,最终受害的还是群众的利益。

如图5数据所示,在回答“您认为被网络诈骗的首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时,选择“贪图便宜,存在侥幸心理”的数据占比排在第二位,约为34.14%。

图5  “您认为被网络诈骗的首要原因是什么”

3.应用市场审查不严,应用评分体系缺乏参考价值

国内APP市场对APP的前置审查大多流于形式,不仅几乎只依靠机器审查,不安排人工复核,而且不少审核人员还因与开发商存在利益交集而放松审查。

同时,国内APP应用市场没有在评分体系建设中投入应有力度,参与评价人员鱼龙混杂,纵使真实使用者上传感受分享,但体系管理平台与真实使用者之间缺乏积极良性互动,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可以雇佣大量水军肆意发表言论,淹没使用者的真实评论,评分体系反馈数据真假混合,失去了应有的参考价值,新用户无法得到真实有效的体验分享,再加之应用市场官方无权获知APP内暗含的风险与不法勾当,从而使更多用户掉入不良APP的陷阱中。

4.作为一种新型網络犯罪,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困难重重

诈骗型APP的所有运营都在网上进行,诈骗活动的隐蔽性大大提高。由于不法分子注册虚假公司、公示虚假账目、使用第四方支付平台转移赃款等,公安机关无法采取“抓资金流向,抓现实信息”的传统方案,自此进入了取证难、调查难的困境。当诈骗规模引起警方注

意时,不法分子只需注销原有APP并开发新款APP继续诈骗,而警方受真假信息迷惑、技术手段限制和取证时间滞后等因素影响,追查难度大大增加。

三、防范APP诈骗犯罪的对策

有效防范APP诈骗犯罪要采取社会综合治理的方式。

(一)立法先行,健全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

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只靠市场调节不能解决这个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政府部门应尽快推出行业发展规范指导,使行业步入正轨。

随着网络发展逐渐成熟,APP网络诈骗的精准定位愈发令人担忧,从而反映出个人隐私泄露严重的问题。面对可能由高层技术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泄露用户个人信息,或者网络诈骗分子通过黑客及其他手段非法得到个人信息等情况,政府应该推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以保障互联网行业在收集、储存、运用以及传输个人信息等方面的安全性。

(二)高效打击,加强国内国际双合作

打击APP诈骗犯罪仅靠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公安机关必须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合协作,只有加大与交警、治安等部门的合作力度以形成合作作战的局面,方能多管齐下遏制APP诈骗犯罪迅猛发展的势头。

面对因犯罪空间跨度大导致的管辖权界定难、犯罪集团核心要员拘捕难、区域合作侦查效率低等问题,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打破内部壁垒,保证地区间信息交流通畅;与此同时,要争取国外政府支持,国内外公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作战,以减轻甚至解决上述问题。

(三)强化反诈技术,提升宣传力度

针对市场上现存的各种安全类APP可以发现,数量虽然巨大,但质量也实在参差不齐。大多数APP被研发的目的还是为了企业宣传,争夺客户甚至推广牟利,只能说空有规模,未达到应有的网络安全防范作用。而公安机关带头研发的APP能够结合技术监控工作获得的信息,在对犯罪分子或犯罪团体定位追踪的同时,为用户提供精确高效的反诈指导,公安部门也能时时刻刻通过APP获取用户的案例反馈,并从中不断掌握更多的电信诈骗犯罪动态,做到重点、定点防控。

反诈APP的宣传工作也要做得有声有色,不仅让民众了解现存骗术,将现有骗术公之于众,更要让民众了解各公务、商业部门的办事流程。只有宣传介绍这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让民众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减少APP诈骗犯罪案件的发生。还可以将APP诈骗犯罪的真实案例作为内容拍摄成短片在公共区域轮播,穿插以警员同志的点评,逐一分析拆解诈骗方法,让群众多加防范。

(四)缓解就业压力,落实法制教育

经济发展有利于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工作机会,使社会上受教育程度各异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较为理想的生活,极大程度上减少公民为谋生铤而走险并堕落为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概率。

同时,法制教育在极大意义上预防了犯罪。普法能够通过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使公民深刻了解什么行为是网络诈骗,了解其危害与惩处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公民因无知或受人蒙蔽而走上犯罪之路。更重要的是,在普法的过程中更要将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尤其要将法制教育实践到中小学教育当中。要通过运用校园广播、板报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学科教师要重视法制教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按照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安排不同形式、不同深浅程度的法制教育。在多方联动方面更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体系,三方共同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保证法制教育能够生动清晰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霍伟楠.电信诈骗特点及防治措施[J].南方农机,2018,49(13).

[2]   聂一雄.“互联网+”时代交友类APP网络诈骗套路拆解及应对策略[J].法制与社会,2020(14).

[3]   曹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主体协同防治机制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20.

[4]   孙宝云.网络安全治理的三个基本问题探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0,28(2).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2/t20220225_71725.htm.

[6]   新華网.罗宇凡.国家网信办网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8/c_1119123302.htm.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防范对策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防范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高铁“走出去”政治风险研究
应收账款审计风险浅议
遗嘱公证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油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浅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潜在洗钱风险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