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双双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作为依托乡村农业资源的一种旅游新业态,与乡村振兴关联密切。渝南黔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期,二者的耦合发展是实现本区域后发赶超的关键。同时,渝南黔北地区不仅有一定的文化资源禀赋、完善的配套,还有良好的政策支撑,更有利益主体的需求,这为推动本区域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为此,渝南黔北地区要以资源优势为支撑,从文化挖掘与建构、政府先行与施力、社会行动与赋能等方面入手,加快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推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渝南黔北;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8-0031-04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又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近年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以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迅速崛起。这种现代新型朝阳产业形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举措和新的动能。渝南黔北作为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区域,境内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基础条件日趋完善,合作交流更为密切,为本区域实现后发赶超奠定了基础。为此,渝南黔北地区要以资源优势为支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遵循,升值文化资源价值,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渝南黔北地区经济上的振兴,从而推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生成机理
文化旅游发展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高度契合。文化旅游作为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捷径”,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也需要乡风文明和有效治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这表明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文化旅游是乡村振兴事业的新抓手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习惯转变,正如党的十九大指出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就表明,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居民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供给,开始倾向于以文化消费为主的产品,文化旅游就是其中重要内容。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新热点,正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还包括文化振兴等方面。至于如何实现文化振兴,近年来各地区都在不断探索,其中文化旅游就是一项探索中的新的举措。2018年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可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事业的新抓手,为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文化旅游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这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也是衡量乡村是否振兴的标准[1]。文化旅游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力推动乡村多方面振兴。首先,推动经济振兴。近年来,一些地区基于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文化与旅游开展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改变了乡村旅游传统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当地农业、手工业及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其次,促进文化振兴。文化旅游更侧重于提升旅游文化影响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可以推动文化外输,提升文化知晓度和影响力。同时,村民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文化熏陶,从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思想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此外,文化旅游在对文化资源挖掘、提炼、重塑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和保护力度,给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动了文化振兴。再次,助力人才振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薪酬待遇,催生出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吸引了许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入,从而优化了乡村人才结构。最后,助力生态振兴。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人们不仅注重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更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从而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
(三)乡村振兴推动文化旅游实现新突破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有利条件,推动了文化旅游实现新的发展。首先,带来政策激励。随着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各地方也出台了具体实施细则,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就是其中之一,这为各地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撑,迎来了发展机遇。其次,完善基础保障。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一系列的振兴,能够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人才保障、环境保障和组织保障。事实证明,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很多乡镇抢抓机遇,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发展。如今的乡村地区道路交通、通讯设备、文体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更为完善,为文化旅游的更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最后,带来人力支撑。如今,国家和各地方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事业,一方面抽调地区骨干组建专业工作队长期驻扎乡村,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新乡贤、民营企业家、成功人士等到乡村发展,这就为乡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从而能够更好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二、渝南黔北地区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驱动逻辑
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须借助一定条件。渝南黔北地区不仅有一定的文化资源禀赋、完善的配套,而且有良好的政策支撑,更有利益主体的需求,这些有利因素为推动本区域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一)前提:文化资源禀赋
资源的客观存在是社会建构的前提。渝南黔北比邻而生,在地理位置上主要是重庆市南部和贵州省北部区域,大多数地段处于大娄山核心区和边缘地带。“这块土地山水相依,物产相同,自古为民族交融、文化碰撞之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2]因为此区域历史上均为古濮人、古巴人、古僚人的栖息之地,明清时大量移民进入这一区域,使得这一地区人相亲、音相同、习相近,虽然行政区域不同,但长期以来人文交流频繁,加之物产相同、民俗相近,久而久之形成了文化的同质性,因此,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道文化、盐运文化、僚人文化、中原文化、民族文化在这里都能找到其历史渊源和演化过程。特别是农村,这一区域土地资源丰富,自古保留着农耕生产传统,农耕文化丰富,区域内很多地方依然保留了山地农耕文明生产的生活方式,不少地方还播种着自然原生的物种,如綦江农民版画文化就是其最好的呈现。此外,近代以来,这一带还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长征文化资源、抗战文化资源在遵义、綦江一带颇为丰富。近年来,渝黔两地围绕资源优势积极在乡村文化旅游方面做文章,目前已成功打造了一大批成熟的文化旅游景区。例如,遵义市成功打造了务川仡佬族文化旅游景区、播州区中华仡佬族文化风情园旅游景区等;重庆市綦江还成功打造了东溪古镇、王良故居,万盛成功打造了子如文化广场,南川还成功打造大沙河仡佬文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景区为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了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二)基础:配套设施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渝南黔北乡村地区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一方面,交通更为便利。境内川黔铁路、渝贵铁路、三万南铁路、渝黔高速、三环高速等铁路、公路纵横交错。乡村“四好农村路”全面推进,乡村交通更为便捷。例如,綦江区近年来大力发展交通设施,目前实现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100%、97%,街镇全覆盖公交客运线路,为乡村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另一方面,设施更为完善。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的推进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渝南黔北地区配套服务设施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设施、水利基础设施、信息化设施等方面日趋完善,为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支撑:政策红利契机
良好的政策是发展的前提和机遇。当前渝南黔北地区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首先是国家战略契机。当前正处于国家推动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战略关键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18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随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指出要“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开发一批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据此,渝南黔北各地区也围绕国家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战略要求,根据实际量身制定发展规划,如綦江正着力打造重庆市重要红色文化高地。国家政策的赋能与时代性的撮合为当前渝南黔北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契机。其次是地区合作契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为渝南黔北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近年来,渝南黔北也在国家战略部署下积极开展两地合作。2018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商定在交通、旅游等方面深化合作,开启了渝黔合作新征程。2019年,渝黔两地共同编制《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文旅融合發展正式写进方案,至此渝南黔北文化与旅游发展也正式进入新的战略发展时期,成立了“渝南黔北”区域旅游发展联盟,定期开展渝南黔北历史文化研讨会,使本区域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合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四)关键:利益主体诉求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诉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农村居民越来越希望通过相应的渠道实现增收。渝南黔北地区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已经全面脱贫,但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特别在农村地区,大多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职业技能,常以农作物的耕种、务工等体力劳动为生。如今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推动下,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改变了当地居民传统的生计模式。乡村旅游给人们带来了创收新希望,使他们对富裕的追求变得更为强烈,有的想通过手工艺品制作、本土农产品生产、特色文化演出实现增收,有的想通过经营家庭旅馆、餐馆、商铺等实现创收,有的想通过就业增收,等等。总之,村民主体利益诉求是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渝南黔北地区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战略路径
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是新时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渝南黔北地区属于资源型区域,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为此,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强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切实促进渝南黔北地区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
(一)文化挖掘与建构,升级产品供给
“文化旅游产业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以观光旅游活动为载体、注重文化场景营造的综合性产业。”[3]当前,在渝南黔北地区,要使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更好地融合发展,必须在文旅产品上下足工夫。首先,挖掘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品位,增强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渝南黔北涉及面广,因地域、历史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因此,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要对本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梳理和深度挖掘,找回失去的记忆,真正弄清楚其来龙去脉,确保文化元素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打造特色产品。要使原生性文化产品实现价值,就必须对其传承、创新和建构,使之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为此,要立足地方特色,创意文化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即根据不同村落、不同历史呈现不同地区的乡容村貌、人文风俗、田园风光,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要打造一地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地方文化旅游品牌,要避免重复或千篇一律的情况,真正实现原生性文化与建构性文化有序的耦合。这是渝南黔北地区文化旅游保持长久不败的关键。最后,开发文创商品。文化创意商品是文化创意活动的产物,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再造和提升的物化,具备高文化性、高附加值、高技术性等特点,不仅能为特色文化的传播推波助澜,还能为乡村旅游地带来经济效益。为此,要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VR、AR等实现文化遗产全景式、立体式、智慧化、活态化展示,开发体验产品。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文旅商品,如特色手工艺品,进而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增加旅游收入,推动经济振兴。
(二)政府先行与施力,做好政策支撑
“各地方政府的行动特征虽主要由国家政策所决定,但也与地方社会的政治现实、行政惯例或传统以及行政资源分布状况密切相关,这些差异将在各地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来。”[4]这表明,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推手与主要力量,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应掌握主动权,进行科学的领导和引导。因此,渝南黔北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推进。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各地方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制定好文化旅游发展蓝图,包括乡村规划、资源开发、空间管理等,既要具体,又要能够立竿见影;既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历史与现实,又要高于实际,绘出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其次,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方政府要进一步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做好与企业间的联动,整合文化产业,并通过税收减免、划拨专项资金、选派专业人才、专业技术指导等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一定的政策福利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帮助村民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逐步完善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形成市场合力。最后,建立联系制度。渝南黔北作为一个区域,涉及贵州省和重庆市的多个地区。虽然两地已在多方面深入合作,但在政策互通、战略规划等方面还存在差异,各自为政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因此,两地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区域整体思维,扩展合作领域和内容,建立两地文化旅游联系制度,实现政策互通,切实促进区域文旅整体发展。
(三)社会行动与赋能,集聚发展活力
虽然乡村振兴是自上而下提出的国家战略部署,但是实施却需要自下而上的社会行动与赋能。“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行为相关的一种行动”[5],影响着物质世界有序运行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社会运行秩序是否有序。渝南黔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打造离不开社会力量的行动与赋能,所以必须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首先要激发社会组织积极性。当下,渝南黔北一些文化旅游景点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情况,如住宿、饮食,影响了旅游產业发展。这就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理念先进、服务质量高的社会组织或企业积极参与,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调动乡村居民主体性。村民是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他们的广泛参与对于乡村事业来说必不可少。当前,渝南黔北地区,特别是在其农村地带“空心化”现象严重,当地居民多为老弱群体,他们参与性较低,而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又急需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在乡村建设中除吸引外来人才,还需要在内部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尊重乡村居民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切实发挥他们在乡村旅游、乡村规划、乡村建设等各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高度重视当地居民的生活诉求及实际建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积极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切实推动乡村事业发展。
(四)文化传承与保护,厚积持续之力
文化建设是基础,保护是重点,传承是关键。文化作为一项记忆符号,是特定时期、特殊场合的历史印记,只有保护好、传承好才能真正发挥其精神熏陶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才能发挥其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践功能,因此,必须注重对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首先,各地区要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细化地方文化保护管理办法,用制度规范行为。其次,在明确保护对象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等投入,不但在多元协作中完善资源保护,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深厚的精神文化根基。再次,应打造综合素质较强的文化工作队伍,在全面提升工作人员文化资源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开展高质量实践。乡村地区是特别重要的文化集聚地,应积极引入党政及文化专业人才,积极发挥他们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同时,乡村地区还应发挥文化资源的熏陶作用,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全面弘扬,如张贴文化保护广告、拉横幅、制作宣传片等,从而在更广泛的场域凸显文化的精神熏陶和价值引领作用。此外,还应加大监管,对文化地区的生活、生产等活动定期进行巡查。对文化资源进行监督,发现破坏情况要及时制止,减少破坏情况发生,同时对文化区游客破坏行为进行惩戒。要切实保护好文化资源,这是发挥文化资源潜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朝文,何文俊,向玉成.乡村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重庆社会科学,2018(9).
[2] 王一丁,王小婷,王雪.渝黔山水间:诗和远方的和鸣[J].当代贵州,2019(15).
[3] 黄锐,谢朝武,李勇泉.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演进及有效性分析:基于2009—2018年政策样本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21(1).
[4] 贺东航.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对晋江模式的一个尝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
[5] 陈成文,孙嘉悦.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责任编辑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