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22年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在新教材中渗透经典文化、挖掘数学精神的策略研究”(编号:JKYJX22-036)、2023年龙岩市高级中学教育组团课题“高中数学试题命制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引言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教师教学活动与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性要求,也是相应考试命题的依据.”还强调“命题应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选择合适的问题情境”,还要求“融入数学文化”.因此试题命制要通盘考虑,应预先设置细目表,如知识点的覆盖面、试题情境的创设、多维度切入、思想方法与核心素养的渗透、试题的难易度等.
2 试题命制的依据及原则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试题命制的重要依据,教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拓展性,近年高考题是高考的风向标,具有导向性、标准性、普适性、迁移性.根据学情确定考查内容、难度,结合核心素养、思想方法,全卷统筹,设置细目表,创设试题情境,形成初稿,然后打磨、多次修改,最后定稿.试题命制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严谨性、基础性、梯度性及原创性原则.
3 试题命制的主要途径
(1)改编好题
目前,多数教师直接采用原题组卷,主要原因有命题经验缺乏、精力不足、生怕改编有误等.笔者以为,平时有意识改编试题有助于自身专业成长,在命题专家或优秀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掌握改编试题的技巧,如改编数字、置换情境、变换问题、类比迁移、增加题干长度等,为后续命制原创题做好铺垫.
例如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科第4题)某校文艺部有4名学生,其中高一、高二年级各2名.从这4名学生中随机选2名组织校文艺汇演,则这2名学生来自不同年级的概率为( ).
A.16 B.13 C.12 D.23
在学习古典概型后,或高三复习时,置换试题情境改编为:某校劳卫部有5名学生,其中高一、高二年级分别有2名、3名.现从这5名学生中随机抽调2名组织校劳动卫生大检查,则这2名学生来自不同年级的概率为.
(2)创设情境
“三新”背景下的数学命题有较大的变化,譬如,课标的修订、文理同卷、教材内容增删、设置多选题与双空题、结构不良问题等,命题者命题时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落实核心素养,贯彻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经典文化、美学、科技成就、生活模型、科学研究、劳动生产、跨学科融合等,均可作为试题命制的真实情境.
例如,在考查计数原理时,挖掘中国元素与数学的契合点,结合经典文化作为命题背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开阔学习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可以这样命题:
为弘扬《诗经》的“六义”文化,某校计划在校本选修课中开设“赋”、“比”、“兴”、“风”、“雅”、“颂”六门体验课程,每天开设一门,连续开设6天,则( ).
A.从六门课程中选两门的不同选法共有30种
B.课程“雅”不排在第三天的不同排法共有720种
C.课程“风”、“颂”排在不相邻两天的不同排法共有288种
D.课程“赋”、“比”、“兴”排在不都相邻的三天的不同排法共有576种
4 一道试题的命制历程
笔者参与学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市统考命题,对单选题第8题的命制几易其稿,并与命题组成员深入打磨,以下是该题命制历程.
第8题考查内容为数列,处于压轴题位置,既要让优秀学生能够发挥解题实力,又要成为他们的拦路虎,因此命题组确定“难度估计值为0.3、改编题”.笔者经过深思、翻阅和挑选,选中一道原题作为改编题.
原题 记S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a1=1,且an=Sn+Sn-1(n≥2).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证明:当n≥2时,1a1+12a2+13a3+…+1nan<32.
命题意图:考查an与Sn的递推关系、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裂项相消求和等.经解题与研究,抽丝剥茧触本质,优化解题过程与方法,知晓数列{an}是等差数列,可充分考查裂项相消求和、放缩法,让教学与考试达成“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解题思路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有养可查,对考场发挥与信心提升起着正面作用,于是修改原题的某些数据,不改变解题方法,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命题,形成第一稿.
第一稿:记S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a1=4,且an=2(Sn+Sn-1)(n≥2),则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an=8n-4 B.Sn=4n2C.∑nk=11Sk<85 D.∑nk=1ak+1SkSk+1<14
提交命题组长后,组长认为各选项设置基本合理,但是没有亮点,且选项易被验证,提议增加题干长度,适当包装题目,提高选项难度,增设最值问题.于是,笔者引入数列{bn},置换选项,增加最值选项,形成第二稿.
第二稿:记S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項和,a1=4,数列{bn}满足bn=Sn,且an=2(bn+bn-1)(n≥2),则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an=8n-4 B.∑nk=11Sk<4125
C.数列{an(2)bn}的最大项为3 D.∑nk=1ak+1SkSk+1<14
再次磨题,认为:选项B难度较大,涉及高数内容∑+∞n=11n2=π26,稍微降低难度;选项C则过于简单,应该设置到n=6或其之后,或者改变底数,进而增加检验难度或检验过程.于是,与命题组的老师合作探究,对底数多次设置不同数值,逐一验证,最后认为选择79作为底数比较合理,于是形成第三稿.
第三稿:记S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a1=4,数列{bn}满足bn=Sn,且an=2(bn+bn-1)(n≥2),则下列错误的是( ).
A.an=8n-4 B.∑nk=11Sk<512
C.数列{(79)12bnan}的最大项为6860729
D.∑nk=1ak+1SkSk+1<14
命題组长亲自做了一遍,比较满意选项的设置,但认为选项B可从多种放缩的角度进行裂项相消求和来设置具体数值,∑nk=11Sk<512是从第3项开始放大,难度偏大.命题组长的建议让笔者想起拙文《放缩法失效了?》[2],在多种放缩方式、哪项开始放缩的角度去斟酌,决定从n2>n2-1、n2>n(n-1)、n2>n2-14三种放缩方式中挑选第1种、且从第2项开始放大来设置,当然第3种方式也可以达成解题目标,这也促成解题的切入点宽.至此形成第四稿,即定稿.
定稿:记S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a1=4.数列{bn}满足bn=Sn,且an=2(bn+bn-1)(n≥2),则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an=8n-4 B.∑nk=11Sk<716
C.数列{(79)12bnan}的最大项为6860729
D.∑nk=1ak+1SkSk+1<14
即使考查相同知识点,但在不同位置、不同层次,命题方式肯定也不一样.只有经常磨课标、磨教材、磨题、磨人,查缺补漏,关注热点,推陈出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试题情境设置上,我们才能命制更适合学情的试题,符合“教—学—评”的一致性,这样的试题才更有价值.“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而“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今后的试题情境设计必会越发新颖,因此应加强命题培训,积极开展试题评价,不断提升命题能力,让命题有效助力教学,转化为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谢盛富.放缩法失效了?[J].福建中学数学,2017(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