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蒋惠玲(1980~),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清市百合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部门愈加重视小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及时转变教育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认识到读写结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能深度解读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弥补传统模式下语文教学的弊端。文章以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为研究目标,重点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并简单论述了读写结合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教学现状等内容,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读写结合能力;小学语文;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021-06
在素质教育改革工作持续推进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质是当前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而通过加强对读写结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积极整合既有教育资源,制订完整的培养方案,可以为学生创建趣味化的学习环境,使其形成主动学习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
一、 小学语文教学特点
作为一项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学成效影响着学生行为举止与未来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呈现趣味性、规范性、科学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推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同步提升。
其一,科学性特征。教育本身具有科学性特征,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理论知识与作者情感时,应保持客观、科学的原则,精准理解语句的意思,通过恰当的分析方法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以课文《落花生》为例,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时,应遵循花生科学生长原则,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花生生长特点,知道其果实生长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落花生”的含义,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理解的情况。
其二,规范性特征。语文课堂中需规范语言内容,教师应遵循言传身教的原则,自觉规范教学语言。由于小学生语言系统正处于成熟阶段,语言的使用情况与家长、教师密切相关,故此教师应采用规范性语言,在保障课堂教学成果的同时,完善小学生语言学习系统。
其三,趣味性特征。考虑到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语文教材融入了大量图画与趣味性元素,教师也应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深度挖掘教材趣味元素,编制故事、儿歌、顺口溜等,集中小学生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投入课堂,吸取更多知识点。
二、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
现阶段,读写结合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中,“读”指阅读课外读物或课本,凝练作者思想情感,汲取写作营养,使得语言理解能力得到强化;“写”指作文写作练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身情感与思想,使语文写作水平得以提升。在学习语文学科过程中,学生积累丰富且多样的语文知识,将其内化形成独特的语言体系,将语言吸收、理解再运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还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思维层面上语文阅读与写作属于相互转化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期间,阅读属于基础内容,是增强学生认知水平、增加知识储备量的主要途径,而形成长期阅读习惯,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情感,情感体验更加丰富。正常情况下,作者创作文章时语句运用较为丰富,比较看重辞藻的华丽,也存在一部分作者强调情感表述,同时运用多种情感表述手法,彰显个性化的写作技巧。总之,通过阅读不同类型作者的文章,学生可吸收多种语文表达方式,为写作练习奠定基础,实现知识的深度转化。为此,教师应赋予学生自主权,根据其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阅读素材,确定写作主题,以此培养学生读写结合能力。
三、 培养读写结合能力的必要性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读与写能力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若想学好语文,持续提升语文成绩,就应具备较高的读写结合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一方面,有助于在阅读中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参考文章主旨,由外而内地理解与吸收,写作则要求学生能自内而外地表达内心思想,二者属于相反的表达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知能力有限,难以从生活中获较得多感悟,使其在写作练习期间不懂得思想表达与情感传递。再者,现阶段写作方式多样化,但若技巧、手法有限,也无法做到灵活运用,难以利用语言技巧与表现手法升华文章,带给人一种杂乱无章、毫无思绪的阅读体验。通过大力培养小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学生能在阅读期间深度分析作业的写作手法,借鉴与模仿文章的写作技巧、情感表现方法,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也能加深对文章核心内容的理解。以叙事类文章为例,刻画人物、描写事件发展脉络为核心,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章,分析与解读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巧,使其能直观地了解人物刻画、动作描写对文章质量的影响,逐步掌握文章写作的核心要素,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多层面入手培养小学生读写结合能力,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思維方式,逻辑性得以增强。对于一篇高质感、高美感的文章来说,明确的结构层次、清晰化的逻辑顺序是关键点。就目前状况而言,小学生写作文章普遍呈现出结构混乱、逻辑不清晰的情况,给人一种较强的拼凑感,不理解文章中心点是什么。通过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给予充足的阅读空间与时间,让小学生全身心感受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重点探究文章结构脉络,使其形成清晰的写作逻辑。
不仅如此,培养读写结合能力还能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加快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从本质层面出发,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为锻炼和提升口语能力,通过大力培养读写结合能力,学生可积累更多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将知识内化再运用。核心素养已成为学习阶段的主要品质与能力,其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较为丰富,包含文化意识、思维与审美能力等,培养读写结合能力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写作中建构美、在阅读中感受美。由于教师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分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造成教学成果一般。培养读写结合能力,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健全小学生的学习体系。
四、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因材施教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性格特征、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在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特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着重凸显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读写结合教育理念下,教师需全面调查并分析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与综合能力,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读写结合全面落实,推动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二)积累运用
语文阅读会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三观、学习方式。通过长期且持续的阅读,学生可以积累不同体裁文学写作技巧,了解情感表述方式,并能将所学内容内化再实践应用。鉴于此,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需遵循积累运用的原则,让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良好习惯,积累更多语言知识,完善语文知识体系,深谙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健全情感体系,并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全面发展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时,找准切入点、融合点为关键内容,这能高效化推进读写结合教育活动,有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步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读写结合教学不能覆盖于各个语文教学环节,教师应贴合实际教育需求,遵守新课标各项内容,多层面完善与优化教学方案与内容。同时,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制订读写结合能力培养实施方案,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
五、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培养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普遍认识到读写结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制订内容完善的培养方案与教育体系,引入并落实先进的教育模式,但由实际教学效果与培养成效可知,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语文课堂教学期间,读与写衔接性较差,有些教师直接展开读写练习,缺少过渡与衔接环节,不符合学生当前认知能力,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同时,个别教师制订读写结合培养方案时,常常预留5分钟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展开系统化训练,但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一些基础能力较差且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来说,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未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另外,培养小学生读写结合能力时,阅读教学仍占据主导位置,一味地看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提升,不仅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教师还会施加过大的教育压力。而有些教师培养方式单一化,不了解语文读与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前期准备不充分,强制性要求完成课后任务。譬如,写作实践训练期间,教师仅围绕理论知识点进行教学,教学安排较为紧凑,导致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能准确表述真情实感。有些教师认为写作练习只需收集与摘抄好词好句即可,与学生实际生活差距较大,造成全班学生作文结构雷同、写作方式相似,不具备个性化特征,严重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六、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读写结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仿写和续写、扩写练习
培养读写结合能力时,教师应注重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整合既有语文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吸收阅读内容,并能实现灵活应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仿写练习、续写练习、扩写练习,强化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表现能力和想象力。
1. 仿写练习
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外界事物了解不透彻,这增加了读写结合能力培养难度。鉴于此,教师可根据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制订仿写练习方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写作流程。此外,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学生阅读大量范文素材,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其中语文教材中涵盖大量优秀的范文,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教师需采取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感受文学的魅力,设计多元的仿写练习活动。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此单元包含《白鹅》《猫》《母鸡》三篇文章,都以动物主题展开论述。阅读期间,教师可重点向学生介绍作者描写动物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再布置以动物为主题的仿写练习作业,动物类别、文章字数不限,学生可描写狗、小鸡、鸭子等,学习表达对小动物的情感;能根据交际需要写出动物的特点,如引导学生介绍动物叫声,可以联系课文《白鹅》,体会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又把鹅的叫声和狗的叫声进行对比,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探索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进而实现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
为提高仿写练习成效,也可以要求学生能按照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形成情感层面的共鸣。以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回忆旅游期间所见到的优美景色以及发生的有趣事件,绘制思维导图深度解析课文,之后明确仿写内容与主题,利用优美语言描绘景色。此外,还可结合文章基本结构实行仿写训练,保障仿写文章布局的合理性,这样便于教师准确指出作文的不足之处。就目前状况而言,学生作文内容虽然符合题目要求,但结构布局不合理,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写作水平停滞不前。为转变这一情况,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时,教师应帮助學生理清不同部分的内在联系,完善写作结构。以《海上日出》课文为例,文章整体结构为总分总,首先指出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与时间,其次详细论述了全过程的景象,最后阐述了日出观看感受。围绕该篇文章展开仿写训练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并梳理课文结构,再布置总分总的写作任务。如,请同学们写一写日出景象,或者写出其他景象的观看体验。
2. 续写练习
语文读写练习应与教材内容紧密连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同时强化练习效果。续写练习期间,教师应根据教材文章留白内容,让学生参考故事情节并发挥想象力完成续写任务,想象空白处应当发生什么合理事情。此时,教师可简单介绍续写技巧,指出续写主题,更好地培养读写结合能力。以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宝葫芦的秘密》为例,文章最后一句话为“要是我有那么一个宝葫芦,那……”,留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在完成文章中心思想与重点语句讲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假如自己有一个宝葫芦想要做什么。同时,续写期间教师不应过多干扰,留给小学生充足想象空间与时间,促进其思维能力显著提升。
3. 扩写练习
进行读写结合能力培养时,扩写练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应确保学生能掌握文章中心思想,通过某个简短语句进行想象,扩充文章内容,在确保文章语句含义不变的基础上,丰富文章基本结构,使内容更加饱满。扩写练习不仅能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掌握文章中心思想,还能增强写作水平,使学生学会采取最适宜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全诗融入不同画面,每句话都是一首诗,彰显作者苏轼高超的写作能力。古诗学习期间,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用心感受全诗意境,利用优美的语言扩写文章内容,展现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或景色,全方位渲染作者的情感。
(二)采用先说后写教学模式,充分表达
运用语言与文字表达情感时,写作练习属于主要渠道,但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布置繁重的写作任务,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负担,降低学习主观能动性,甚至出现抵触学习的现象,这都不利于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采用先说后写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表达的空间,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與长篇幅写作任务相比较,设计与日常实际生活相贴近的生动化、趣味化口语交际任务,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便于其深度理解与吸收。口语交际主要指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观点,细致化分享情感,在此期间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梳理语言逻辑,随后进入写作环节。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为例,文章围绕父母之爱展开论述,着重讲述了童年时期父亲与母亲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及对作者产生的影响,作者从父亲与母亲评价中感受到父爱与母爱。语文课堂期间,教师应着重讲述父亲评价内容与母亲评价内容的基本含义,探讨不同的评价分别对子女带来影响,之后联系日常实际生活,告诫学生学会尊敬父母,能通过日常生活的小事感知来自父母的爱,并能探寻回报父母爱的方式。之后,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创新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巴迪感受幸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方式,巴迪真实想法是什么?巴迪如何理解来自父母的爱?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深度探究,利用现有学习资源并结合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父母之爱。
不仅如此,问题提出后,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深层次探讨课文问题。如,生活中父母爱意的表现有哪些?你又想做什么事来回报父母的爱呢?通过提出此类问题能为学生创建畅所欲言的空间,使学生与同学交流探讨与分析父母爱的特征,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讨论内容转变成书面语言。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作文素材普遍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也应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将生活经验与口语表达深度融合,为写作奠定基础,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三)把握恰当的读写结合时机
为促进小学生读写结合能力持续提升,教师需把握恰当的读写结合时机,分析不同阶段读写结合的要点与契机,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研习写法时结合读写
研习写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深谙作者思想情感,学习并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与思路。在这期间,教师需融入读写结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细致了解多种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于实践训练。以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为例,讲述该文章写作技巧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便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情感,以及托物喻人的表达技巧。此时,教师应布置写作训练任务,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事物展开描写,融入托物喻人的表达技巧,传递某种情感。在写作练习期间,学生选择了柳树、枣树等事物,加入父子对话内容,依托柳树、枣树等传递情感。通过在研习写作时结合读与写,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点,合理运用各种写作方法。
2. 赏析语句段落时结合读写
文字是情感、文化、思想传递的重要载体,教师应组织学生详细解读文章语句,深谙文字含义,了解所传递的情感,如思乡情、友情等,语句赏析已成为现代语文教育重要内容,应采取最恰当的读写结合方式,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以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赏析文章部分优美语段时,先组织小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的壮美,再设置仿写练习。如,“……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等。使学生赏析优美句段再造句,并联系实际生活,可以完善学生的语言知识体系。
3. 遐想无限时结合读写
借助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创建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堂阅读情景,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展开无限遐想。同时,学生主动表述阅读情感,这时,教师应结合读与写,布置一些简单化的练笔任务,而不是选择视而不见,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童趣与童真,以及对小时候生活的怀念。课文包含“金钩大王”“黑虎掏心”“齐天小圣”“大刀磕飞了”等词汇,引得学生无限联想与想象。为更加直观且深入地了解词语含义,教师可让学生围绕某个词汇进行遐想与写作,具体写作内容不受限制,使学生随心所欲地表达想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四)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采用传统模式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忽略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只是单纯向学生传递写作技巧与阅读要点,导致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较少,写作时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造成作文质量差,文章整体结构不完善,甚至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不利于读写能力的提升。为转变这一教学局面,应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让小学生精准表达内心想法与观点,阅读能力也得到强化。
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趣味化的寓言故事,激发阅读积极性,主动与教师、同学展开互动,积累不同类型的写作素材。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时,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还需注重课外读物的引入,开阔知识视野。如,阅读课外读物《画蛇添足》时,教师应设置引导问题,如,“请问同学们是否见过长脚的蛇?”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果断回答说没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共同见证长脚的蛇。此时,学生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阅读,与同学进行深入探讨,理解寓言故事隐藏的大道理,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阅读疑惑,准确表述阅读感受。同时,教师收集并整理各小组的阅读体验,向小学生细致化讲述《画蛇添足》的道理,告诫同学们当做好某件事情后,不必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避免出现其他错误。通过深度阅读课外素材,小学生不仅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明确写作思路,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加强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创编文本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读写结合能力时,改写练习也是关键措施之一。改写属于随文写话的形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创编文本内容,改写方式多种多样,可参考学生当前语文综合能力,选择最适宜的改写训练方式。课堂教学期间,学生能根据阅读感受调整文章结构与布局,或是调整课文表述方法,但应遵循文章逻辑思路,避免出现随意改写与文章不相关的内容。改写训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学生具备随文写话的技能,深度理解文章内容。另外,在改写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参考不同学生的写作特点,给予针对性意见与建议,合理化调整写作顺序,使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改写方法,明确改写思路,提高改写文章的质量。
由于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学习水平不同,教师应引入差异化教育理念。针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改写练习时,应鼓励学生利用自身所擅长的方式改写课文,使其掌握书面表达技巧,增强语用能力。以古诗词《望庐山瀑布》为例,作者李白描写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并融入比喻写作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庐山气势,还加入浪漫元素,让人不自觉展开遐想。但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认知水平低,难以真正理解诗词核心内容,无法感受庐山瀑布的壮阔与雄伟。教师应设计改写练习活动,先让学生自主鉴赏古诗的魅力,再布置难度适中的改写任务,通过白话文准确写出古诗含义。从某种程度出发,古诗改写任务与翻译相类似,对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但可有效避免其产生较大的写作压力。改写练习后,教师还可组织小组互相评价、朗读鉴赏活动,这样不仅能培养读写结合能力,还能培养文学素养。
(六)加强读写结合实践教学,深度理解教材内容
1. 读写结合实践教学
为全面培养小学生读写结合能力,教师不能仅仅通过照本宣科模式讲解文章知识点,那样将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还需分析读与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读写结合实践教学,以此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教材知识点内容,设计读写扩展延伸练习内容,并借助既有教育资源,开展种类多样的读写实践活动,锻炼并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形成语文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与了解事物,创作出优质的文章。
2. 深度理解教学内容
新时期,小学教材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师愈加重视读写融合能力的培养,充分激发小学生写作积极性。但具体练习期间,教师过于关注阅读技巧的講解与训练,导致学生不理解教学内容,培养效果一般。故此,应让学生提前理解文章内容,标注理解不透彻的语段,总结文章读后感。以《慈母情深》课文为例,课堂前期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入作者所描绘的语言意境,学习慈母情深的描写技巧。
七、 结论
总而言之,在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依据素质教育理念,注重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明确语文课堂中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同时,应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征,深度分析现阶段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不足之处,考虑班级内小学生学习现状,采取多样化的读写结合能力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加强读写结合实践教学,深度理解教材内容;加强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创编文本内容;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把握恰当的读写结合时机、重视仿写和续写、扩写练习等,以此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玲.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3(20):59-61.
[2]王晓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J].教育科学,2023(10):123-126.
[3]刘海霞.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亚太教育,2023(2):106-108.
[4]田佳慧,李娜.高学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3(14):71-73.
[5]王续蓉.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策略[J].今天,2023(19):50-51.
[6]古国莎.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结合策略研究[J].爱人,2023(2):1-3.
[7]洪花.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培养“读思达”能力的策略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3(9):78-81.
[8]江秋卓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传奇故事,2023(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