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课例研究

2024-05-29 05:22:53邹超
考试周刊 2024年20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传统文化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邹超(1979~),女,汉族,陕西安康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汉滨初级中学滨江校区(原汉滨区滨江学校),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应用尤为重要。文章旨在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课例,以期为相关学科的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统文化;课例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017-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改革也需逐步落实,就当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而言,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技术本身,并未对传统文化有过多的考量,且传统文化也面临着逐步边缘化的问题。为此,文章旨在研究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以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性强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型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和运用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每天都会有新的技术和理论出现,此时,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创新优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也应该关注最新的科技动态,积极参加培训和研讨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跨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培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创新和探索的领域,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背景下,教育过程中并未过多涉及传统文化,但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传统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道德、民俗等方面的知识,然而,传统文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其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

(二)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全球化持续发展的趋势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极为重要,而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素养。此时,通过信息技术,学生能更有效获取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在线交流平台,让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进而加深对多样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信息技术持续引入下,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进行高效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比如,学生可借助信息技术制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或网站,以更有趣、更便利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如此,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认知,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美学原则以及艺术表达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相关内容,培养对美的独特感知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三、 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实践措施

(一)以学生基础为根基,强化渗透效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安全教育十分重要。通过学习网络安全法规,学生可以了解到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面临挑战,但这种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难以产生真正的兴趣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引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网络安全法规。就传统文化而言,其中存在许多保护个人隐私和维护网络安全的智慧,例如,有“事故源于麻痹,安全来自警惕”的说法,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安全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风险点。只有时刻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免被坏人利用。而这一古代智慧与现代网络安全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另外,在网络安全法规教学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法规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网络安全法》相关条款时,可以将其与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进行对比,强调网络安全法规的重要性和正确遵守法规的必要性。将网络安全法规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还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学生也会更加关注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举止,进而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二)挖掘教程,渗透传统文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使用电脑软件进行各种操作,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操作中的某个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呢?以“合并单元格”为例,在Excel软件中,教师需选取一段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并将其按照格式录入Excel表格中的各个单元格中(每个单元格一个字或一个词),然后,通过合并单元格的操作,将这些单元格合并为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傳统文化内容。如此,不仅能熟练掌握Excel技术,还能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在具体操作中,可选择一首古诗或格言为示范材料,并将这首古诗中的每个字或每个词录入Excel表格的不同单元格中。然后,通过合并单元格的操作,将这些内容合并为一整行或一整列,形成完整的古诗或格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字体和格式,还要灵活运用Excel软件的功能,使最终的合并结果符合传统文化的特点。除了合并单元格这个具体操作外,在PPT制作中也可以选择和插入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来展示和宣传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在Word文档编写中,可以通过插入传统文化相关的边框、水印、背景等装饰元素,来扩展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还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文化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因此,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需将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信息技术教学环节,并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美”,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以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操作“应用滤镜添加特效”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处理软件,通过应用滤镜功能,在图片上添加各种特效,如素描、水彩画、油画等。同时,教师还需结合传统文化的要素,选取具有文化意义的图片,使得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知。如在制作油画效果的过程中,学生可选取中国画中的经典作品,通过特效添加,使得图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韵味和表现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面部特效添加到明代名人的肖像上,或对风景照片进行特效处理,使其更贴近宋朝山水画的风格。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和创新能力。

(四)结合活动,宣扬传统文化精神

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极为丰富,为此,信息技术课程也需充分结合相关校园活动。在此期间,学校可以开展读书节活动,如对唐诗、宋词进行学习,让学生使用word设计封面,借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唐诗、宋词的掌握。与此同时,让学生自选图形进而设计书章,此时需将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在设计期间,要求其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元素,如此,进一步强化其学习效果。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主题App设计大赛、编程创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在活动中,教师需发挥引导作用,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并讲解活动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尤其是在学生创作作品时,教师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反馈,借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

(五)深入挖掘传统素材,增强学生的传统精神

借助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并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此时,应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运用这些知识内容,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相应搜索技能。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与传统相关的词汇,例如,“壮族三月三、炮龙节和芦笙”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网络上查找信息,还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其中,“制作电子板报”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创造“电子板报”宣传册,让他们了解他们的故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热爱他的祖国。此时,教师需让每位学生尝试不同的方式,包括搜索、创造和使用各种媒体资源,从而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制作电子板报”。且在创造PPT和录像作品时,让其利用各种媒体,如图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形式,并将它们转换为和家乡有关的知识和活动。例如,使用微博将它转换为一份有关家庭的报纸,同时向世界展示家庭的魅力。与此同时,在讨论PPT和视频的创意时,让学生充分利用宾阳的传统文化(炮龙节和炮龙节),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并结合相关资源,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部分学生将三月三的传统节日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因此,其搜集了大量的音乐视频、照片和文献材料,一部分学生将他们家乡的传统艺术融合到了PPT和视频中,并将其中的精彩内容呈现给观众。又如,横县A学生将他们的传统艺术融合到了当地的茶文化中,创造了一个关于当地特色的PPT,并在其中加上了一段关于当地的美丽传说,通过向整个小组和整个学院展示优秀的作品,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各个地区的民间传统。

(六)对比教材内容,探究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意义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其独特的智慧和文明让人叹服,因此,当提起与民族相关的话题时,信息技术老师需要深入挖掘这些话题的核心价值,并将其融入日常的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和尊重。如在学习“window”系统相关知识期间,可将其与国家“红旗操作系统”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目前大多数采用window系统,在过度依赖的情况下,会对国家信息安全造成隐患。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红旗”操作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红旗”操作系统已经可以成功地解决许多关于国防、金融、经济、科技的重要问题,但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在谈及office这款办公软件时,作为中国本土的WPS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需向学生展示WPS的独特之处,并与传统office进行有效的区分,借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追求卓越,培养更强的爱国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梦想。

(七)布置课外任务,加强传统文化认识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甚至拥有自己的手机,在这个情况下,教师需有效运用手机这个工具,让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任务,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就手机而言,其具备拍照、摄像的功用,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来收集图片和视频。同时,教师需将学生收集的视频整合并放置在学习“素材库”中,进而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不同的文化习俗。此外,教师需让学生在假期返家后,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素材,并使用手机进行记录,且将所有素材整理后发送给“素材库”中,教师则需及时审核学生的作品,并将其进行公开,例如,壮族的对歌、斗牛、篮球赛事、农村庙会、喜丧事风俗等,进而全面展示民族风俗文化。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丰富的传统知识,并能创造出生动有趣的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信息技术在传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地将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更加关注民族的未来,并且努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旭.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之探索[J].考试周刊,2023(43):147-150.

[2]徐小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5):169-171.

[3]李东艳.基于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4):130-132.

[4]袁俊雅.传统文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融合[J].智力,2023(9):33-36.

[5]杨祖芳.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20(18):4-6.

[6]郭春梅,胡晓燕.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思政探索——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學习模块为例[J].科教导刊,2022(5):79-81,87.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传统文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 01:29:58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1:02:23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