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路晶(1981~),女,汉族,山东栖霞人,陕西省汉滨区汉滨初级中学滨江校区(原汉滨区滨江学校),研究方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领域。与此同时,建设文化强国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强调在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一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重点研究的问题。文章立足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探讨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实现技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旨在推动立德树人的落实,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领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传统文化教育;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001-04
当今社会的建设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单纯的技能传授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知识,更应注重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响应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技的同时,深刻理解并尊重自己的文化根源,在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自身学习和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创造更多新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因此,探索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一、 基本概念阐述
(一)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和手段,使学生深入了解、认同并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它涵盖了语言文字、历史传统、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不仅代表了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基石。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理性看待并尊重多元文化,主动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体。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学科。它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多媒体制作、编程思维等多个领域,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强调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三)二者结合的背景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间改变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因此,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需求,更是响应国家政策、推动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
将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阵地,有责任也有义务担当起传承文化的使命。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使其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政策引领下,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将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课堂也是改革创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必须。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侧重于技能传授和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掌握技术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一)契合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目标早已超越了单一的知识传授,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素养又是现代人才必要的条件,初中信息技术课更要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的关键作用。建设文化强国是当前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还能使其在技术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出一批既具备现代科技素养,又深谙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二)根植文化根基,塑造学生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奋斗进取的重要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觉让学生从小生成爱国情怀,将其作为自身主动学习的情感驱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质发展,从而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促进教育创新,拓宽信息技術教学视野
将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这种创新不仅能够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拓宽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视野和思维,整合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设计独具中国特色的信息课程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服务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至关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应当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技的同时,成为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中坚力量。
(五)强化跨学科整合,增强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实现与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落实新课标的跨学科教学要求,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让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创造,提高学习成效。
三、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导向与文化认知的错位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导向的多样性与文化认知的深入性之间存在错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往往源自其娱乐性和实用性,而较少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然而,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需要学生具备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这与学生的兴趣导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兴趣导向与文化认知相结合,使学生在享受技术带来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深化与文化传承的冲突
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和复杂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冲突也愈发明显。一方面,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使得教师在教授新技术时往往难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文化传承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投入,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难以两者兼顾。因此,如何在教学内容深化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资源配置与文化教育普及的制约
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现实中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导致一些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设施来支持传统文化教育。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仅制约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也使得信息技术课堂难以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四)教师角色转变与跨学科素养的提升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素养和角色转变的能力。但目前来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可能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导致他们难以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此外,教师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因此,如何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跨学科素养的提升,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
四、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古今融合,传承文化脉络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首要之举在于教师的深度挖掘与巧妙融合。教师应细致阅读教材,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在本质,同时广泛涉猎历史文化知识,以古今对比的视角,探寻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单元《认识信息技术》为例,教师在备课时,不妨将古代信息传递方式如烽火台、书信、驿站等与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等进行对比,展现信息技术从古代到现代的飞跃式发展。课堂上,通过图文并茂地展示和生动有趣地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文明,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自豪之情。这种古今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还能在无形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学科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创设情境,文化体验为先
情境创设是目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教学手段。基于传统文化渗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合理应用情境教学可以让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它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或构建富有文化意蕴的场景,来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文化体验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被用来强化这种体验,而非单纯地教授技术本身。情境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特征和需要,确保情境的多样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比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三单元“图像處理软件的应用”一节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图像处理中的文化表达”的主题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传统图像,如中国的传统水墨画或民间图案,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艺术韵味。然后,指导学生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这些传统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如进行色彩调整、添加特效等,使它们焕发现代感。接着,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创作新的图像作品,如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或生活场景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轻松理解掌握了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思辨结合,提升文化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不单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强调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意味着,信息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思辨活动,设计多样化的思辨议题。议题应围绕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伦理道德以及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等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背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认识。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例如,在教授“网络信息的利用与传播”这一课时,为了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思辨议题:(1)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如何看待因信息失真、夸大甚至捏造而引发的诚信危机?我们应如何维护网络诚信?(2)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传播,传统文化受到哪些冲击?我们又应如何有效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防止其在网络环境中流失?(3)在网络世界中,个人的行为是否应受到与传统道德规范相同的约束?如果是,应如何实施?(4)网络言论自由是否应受到传统伦理的制约?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与健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使其理性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思考如何在网络世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规范网络秩序,提升其网络道德素养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四)项目驱动,实践文化创新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项目驱动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传统节日——春节”作为网页设计的主题,要求学生围绕春节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庆祝习俗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这些元素融入网页设计中。根据项目主题,指导学生明确项目的目标、步骤和时间安排,引领学生学习掌握如何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如何设计网页的结构和风格,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实现设计创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浏览网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收集关于春节的详细信息,并引导他们从中提取出与网页设计相关的元素和灵感。在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制作网页。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如HTML、CSS和JavaScript等编程语言的指导,同时强调设计中对春节文化的体现。学生完成网页制作后,教师应组织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获得一定的提升,对网络信息收集整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技能有充分的把握,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春节文化的内涵,实现技术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达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目的。
(五)评价多元,鼓励文化表达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需要完善评价机制。教师应明确评价的目标不仅是检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评估学生能否运用所学技术来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这样的目标定位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技术与文化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教师应注重多维度的考量。除了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还应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作品的创意程度以及文化元素的融合度等。在評价方式上,教师应避免单一的评价方法,而是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通过项目式评价来评估学生在完成传统文化主题项目时的表现;通过同伴评价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自我评价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反馈应关注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与文化表达的能力。
五、 结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这既是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创新的启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新高地。
参考文献:
[1]王苏娜.初中信息科技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融的探索与实践——以《制作Flash动画:让甲骨文“活”起来》为例[J].新智慧,2024(3):22-24.
[2]徐小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5):169-171.
[3]孙振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6):57-58.
[4]陈兴溢.浅议传统文化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20(9):22-23.
[5]林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课例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2):29-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