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红云
人人都羡慕帝王生活的多姿多彩,都认为他至高无上,但谁又知道帝王其实可能很悲惨?尤其战争时期的帝王们,分分钟都有被“灭”的可能。历史上,有一个帝王是真悲惨:
他是南唐国主,有爱国救民之心却不能守土护疆,最终被北宋所灭,沦为阶下囚;
他是一名艺术家,精通书法,擅长绘画,通晓音律,在诗词和散文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可惜却被赐毒酒。
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著名的词人——李煜。
作为一个帝王,他也有力挽狂澜的勇气,但无奈大势已去。李煜的词有前后期之分。前期,作为一名帝王,他的词里面有描写宫廷豪华生活的,有描写男女情爱的,有抒发离愁别绪的伤感,更有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后期,作为一名阶下囚,由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伤,他的词作多了一份怨恨和惆怅。但不管是怎样的题材,“真”贯穿他的全部词作。因为“真”,他的词作总让人看到他充沛的、真挚的情感,他也因此成为一个多情的帝王。
让我们从他的千古名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来看这位帝王的“多情”。
一、词作前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后主的绝笔词。他因为这首词而被赐毒酒。在这首词里,他抒发了自己亡国后的寂寞、希望落空后的绝望心境。我们先看看此词的创作背景。
当时的李煜投降北宋之后,一直被幽囚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某个晚上,他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也许是寂寞无奈的伤感,也许是无可奈何的心伤,他让歌伎唱这首词。本来这首词表达的是伤心和无奈,但是对于宋太宗而言,它就是“反动”。宋太宗认为,词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怀念。因此,李煜有“谋反”的迹象——想重拾河山。在宋太宗看来,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于是,宋太宗顺势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那么,这首词具有怎样的“伟力”呢?“伟力”居然大到让皇帝动了杀心?
二、词作中蕴含的情感
(一)上阕——表达故国之思
此词上阕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上阕体现了李煜的悔恨和伤感之情,更有对故国的思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前文提及,李煜投降北宋之后,就一直被幽囚在汴京,他每天的活动空间就在高高的围墙之中,而且还在刀斧手的严密监视之下。自由、向往对于他来讲都是奢侈的愿望。他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外在的世界是怎样的?他曾经的臣民是怎样安置的?他们的生活过得怎样?……李煜一无所知。春暖花开、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时光,对他来讲都是奢侈——这美好的情景很快会消散吧?“春花秋月”象征着一年又一年的轮回,对他来讲,何时才是个头呢?他的生活没有期盼,没有希望,没有了做帝王时期的那份欢欣。幽禁的岁月里面,李煜也会回想过往的岁月,但又有多少能够回忆得起呢?可能,沦为阶下囚的李煜也会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不理朝政、不管百姓、不问前景,每天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此时此刻,想必他的心中不但有无奈和悲哀,更有无限的悔恨之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己现在被幽囚,昨晚小楼吹来暖暖的东风。东风吹来了春天的气息,那份暖意、那份生机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但对于被囚禁的李煜来讲,又有什么意义呢?词中的“又”字别具深意,它意味着这样的夜晚(听着东风看着明月,却有幽暗令人惊慌)已经很多次了。又一个晚上,他听风望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之际,想起已经被灭的李氏王朝。故国岁月,在李煜看来是“不堪回首”的,但是对于这种境况,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在被幽禁的日子里,每天都仓皇度日。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无限的伤感。
(二)下阕——抒发国破之愁
下阕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顺接上阕的“故国不堪回首”,这里的“雕栏玉砌”说的是南唐宫殿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但疑问由此而来。上阕明明说“不堪回首”,但为什么又牵扯出前朝的“雕栏玉砌”呢?可见,李煜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故国。但想归想,“朱颜改”一句揭示出自己曾经住过的宫殿已经物是人非,可能变成了北宋王公贵族的府衙,也可能被大火付之一炬。可谓人生短暂,可谓变幻无常。“往事”也好,“朱颜”也好,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暗含着李煜这位帝王对国破家亡、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无限感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前面部分全然回顾了昔日和今日、景物和人事,并将它们放在同一个时空展开对比,暗含对时过境迁的伤感和人事变幻的失意。李煜心中的郁闷和悲伤最终凝成了千古之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其实是借用别人的提問来自问自答:您的愁绪有多少啊?“愁”本来是不能计算的,既然不能计算,不如就用比喻来回答吧。有的人将愁绪比喻成丁香,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代赠》中写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有的人将愁绪比喻成雨水, 元代的杨显之在《潇湘雨》中谈及:“虽然道姻缘不偶,我可一言难就,有多少雨泣云愁。”有的人将愁绪比作麻,像成语“愁绪如麻”……但李煜将自己的愁绪比作满江的春水,它就像一江缓缓流淌的江水延绵不尽。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这个比喻极为贴切、极为生动、极为形象,不仅显示了李煜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李煜心中的愁恨就像江水一样无限翻滚,似乎这满江的春水就如同李煜的真实心境一样,更如李煜的人生一样跌宕起伏。
一个新王朝不容许旧帝王对前朝有任何幻想。或许后世的人觉得李煜是被冤枉的。他已经被幽囚了,哪里还有什么能力“光复”南唐呢?而且“愁恨满怀”的他已经被磨灭了心境。但是,宋朝统治者可能这样想——李煜作为被幽囚之人,应该低声下气,应该是毫无尊严,应该是感激不尽;留下了你李煜的性命,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这样的待遇对于亡国君主而言已是优待。所以,词中的“故国”“雕栏玉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李煜光复故国的“莫须有”罪名。“宁枉勿纵”——可怜的李煜就因此词而死。可惜、无奈!
三、后记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宫词》中写:“最是无情帝王家。”确实,在帝王家,为了皇权,父杀子、子弑父,兄弟相残、叔侄相残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才有了“无情帝王家”的说法。这种无情可能并不适合李煜,因为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作为晚唐五代词人中造诣最深、成就最大的帝王词人,李煜命运悲惨。《虞美人》饱含情感,为我们呈现了多情的他。我们虽不是帝王,但是李煜的悔恨也让我们唏嘘。他明明可以选择振兴国家,但他荒废政事,最后国破人亡。我们唯有珍惜每一天,才不至于浑浑噩噩,最终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