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读后感铺设理解课文的捷径

2024-05-29 15:26:25路春宝
课外语文·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感点读后感文本

路春宝

★掬一本书,坐在暖阳底下,贪婪地阅读着书中的文字,体会着作者的情思,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泛起的层层涟漪总能牵动我们的心灵。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需要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理解作者之所思所想,否则只会对着书本“出神”。这一点就让很多同学感到颇为懊恼,久而久之,对阅读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恐惧感。这让本来美好的阅读经历成了“噩梦”。实际上,阅读本身是一个读者、文本、作者三重对话的过程,要真正地读懂文本的意蕴,我们需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捷径——写读后感。

那么,什么是读后感?读后感有什么意义呢?怎样写读后感呢?

读后感是人们读了某本书、某个章节或某篇文章,甚至某个精彩的段落乃至于一句话后所写的表达感想、体会的文章。总而言之,如果一篇文本能够触发自己对生活、对学习的新认识,都可以是阅读后的“感”。写这样的文章能够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一方面,能够站在文本的“大局”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特色,提升自己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认识,将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涵和追求,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说,阅读了《黄继光》,我们学会了文中出色的人物描写手法。又比如说,阅读了《三月桃花水》,我们学会了多样的修辞手法。另一方面,能够拓展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比如说,从文本中获得的思想超越自己的思想,让人反思,从而改进自己对生活、学习的认识。又比如说,阅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感悟到了大自然的魅力,阅读了《乡下人家》,我们感悟到农村生活的那份闲适和自然……这些最终都有助于写作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可见,写读后感的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呢?一般包括“读、引、议、联、结”五个部分,具体来说如下。

一、读——通读全文

写读后感一定要立足原文开展完整的阅读,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是“感”的基础,没有“读”的开展就没有“感”的凝练,这就需要我们原原本本地对文本开展阅读;而“感”是“读”的升华,此所谓“有感而发”,换句话说,“读”是引子,“感”是重点。然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很多同学并没有完整阅读就贸然下笔,这样的读后感是片面的。这就像一幅画卷没有完全展开一样,所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如何看清事件的全貌呢?这样写出来的“感”也只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当的认识,因此,只有通读全文,才能获得对文本的全面了解。

二、引——引述材料

所谓“引”就是引述文本中的内容和材料,毕竟我们已经阅读了文本,那么,对这个文本肯定有大概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简单的陈述。陈述可以是对文本内容、人物故事和情节的大致梳理,也可以是对文章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概括,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其一,让读者能够快速地知晓你所“感”的文本的主要内容,即使不能全部知晓,也可以让读者在茶余饭后了解文本,这样才能让读者对你的“感”有所共鸣。其二,让自己后续的写作也紧紧围绕到所“感”的文本上来,不至于偏离文本的中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大篇幅地对文本进行引述,因此,“引”要围绕有感触的东西,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当然,如果对某个文段或句子有感,则可全部引述;如果文本材料过长,则需要梳理关键词句。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的引述,都要做到简练、准确,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议——提炼感点

完成文本的阅读和内容的简单梳理,我们还需要对梳理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评析。一般,我们从故事主人公的经历开展品析,从其外在表现到内在品质形成我们自己的见解。比如说,读了《小英雄雨来》,我们会被机智勇敢、充满爱国情怀的雨来吸引,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这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了“感点”的出现,所谓“感点”就是指阅读文本时感受最深的点,也将是我们整篇读后感的中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感點”要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偏离中心太远;而且“感点”是一句陈述的、简洁的话,不能模棱两可。

四、联——联系自身

读后感的“感”应该是深入的“感”,发自内心的“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因为这样的“感”显得较为肤浅和缺乏针对性;另外,读后感的“感”还应该是真实的“感”。总的来说,读后感的“感”即使不能给人震撼,也要给人共鸣。因此,“联”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所谓“联”,就是联系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评论和分析。如前文谈及的《小英雄雨来》中主人公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敢机智,就可以“联”我们的实际,它能助力学生素养得到更好的提高,让我们更加与时俱进,让身边的人更加团结……总之,我们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这样写出的“感”才能被人赞同,文章也更具有可读性。

五、结——升华全文

所谓“结”,就是总结,一篇文章的最后,肯定需要升华和总结,读后感的总结既可以更进一步强调“感点”,从而进行对前文的回顾,这样就能实现前后呼应的目的;也可以是发出号召,提出对生活和学习的希望。总之,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结尾,都必须回归原文的内容,这样才能使行文贯通、浑然一体。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一般思路,而真正关于读后感的“写”是后面的关键四步。下面,本文示范一篇关于《挑山工》的读后感,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因此,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及时写下读后的感悟,才能让每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才能成为带我们在知识的天空翱翔的翅膀。只有读懂文本的内涵,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丰富精神世界。那么,无疑地,读后感铺设了一条理解课文的捷径。通过读后感,我们不但梳理了文本的内容,还能围绕文本当中最受触动的点去开展情感宣泄和议论,从而提升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

猜你喜欢
感点读后感文本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儿童时代(2022年2期)2022-04-19 11:13:18
紧扣“感点”,亮出“观点”
学生天地(2020年8期)2020-08-25 09:11:42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12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城南旧事》深度阅读之引导学生找“感点”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22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5:58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抓住感点不放松,文章才会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