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淑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和鲁迅是两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数代读者。作为同时代文人,巴金年龄稍小一些,他对鲁迅的感情非常深厚。巴金心中的“鲁迅先生”形象,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间。他对鲁迅的敬仰,不仅体现在自己作品中,更体现到人生方面,并影响了其一生的创作。在巴金心中,“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精神导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巴金和鲁迅的文章都是必修课。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对大家来说,是接触现代文学的重要窗口。此外,巴金对鲁迅的敬仰也体现在他《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怀念鲁迅先生》等15篇文章之中。这种敬仰和感激之情,也将激发同学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两位文学巨匠的崇敬。
一、《忆鲁迅先生》中鲁迅对巴金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有何影响
巴金的《忆鲁迅先生》是一篇深情而真挚的回忆文章。通过这篇文章,同学们能深入了解巴金心中“鲁迅先生”的形象以及鲁迅对巴金的全面影响。
首先,巴金在《忆鲁迅先生》中展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他通过回忆与鲁迅的交往经历,描述了鲁迅的外貌、性格及为人处世之道。在巴金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他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担当责任,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巴金,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
其次,巴金在文章中表达了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和敬仰。他认为鲁迅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巴金年轻时读鲁迅的《呐喊》,深受其启发和影响。巴金强调,如果没有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他可能永远不会涉足小说创作。这不仅是对鲁迅创作才华的肯定,也是对鲁迅人格魅力的赞美。
巴金说鲁迅的文脉与他的心灵相通,这种深刻的共鸣源自鲁迅作品在惨烈时空下的忧思和爱意。这些情感元素触动了巴金,使他在小说中表达出“在绝望中挣扎的青年”是怎样有了新生的冲动。鲁迅作品是巴金从中汲取灵感的源泉。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更体现在巴金的人生追求上。巴金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正义,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担当责任,这与鲁迅的精神可谓一脉相承。
此外,巴金在《忆鲁迅先生》中,还表达了他对鲁迅的深情怀念。回忆起自己与鲁迅的交往细节及他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巴金没齿难忘。这种怀念源自对与故人逝去时光的感慨和追忆,其间后辈对前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情感深深感染着同学们,让大家更加珍惜与身边人的交往和相处时光。
巴金的《忆鲁迅先生》内涵深刻、情感真挚,感恩情怀和心灵铭记充溢字里行间。通过阅读《忆鲁迅先生》,同学们不仅学习了鲁迅的“民族魂”精神,也理解了像巴金这样的同道者的内心情愫。巴金对鲁迅的回忆,充满着深沉的情感和无尽的虔诚。
从更高意义上讲,巴金纪念鲁迅的文字,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对话。巴金始终把鲁迅视为一座灯塔,这种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巴金认为,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没有超越鲁迅的精神高度。这无疑是对鲁迅的最高赞誉,同时也表达出巴金对于鲁迅的深深敬仰。
巴金的这种虔诚之心,源于他对鲁迅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明白,鲁迅的精神不仅仅是文学的,更是人生的、社会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影响了巴金自己的文学创作。巴金不仅仅是回忆鲁迅,更是对鲁迅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仅属于鲁迅,更属于每一个追求真理、热爱生活的读者。
二、为什么巴金想起“鲁迅先生”总有向“前师”倾诉的欲望
每次想起鲁迅,巴金都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在巴金的认知中,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上佳的精神引领者。正是鲁迅的出现,让巴金的人生道路更加开阔。
巴金坦然承认,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广度都远不及鲁迅。这并不是谦虚之词,而是对鲁迅的客观评价。鲁迅的学识和思想深度是广博而深邃的,而巴金则以清新、纯真的文风赢得了读者喜爱。鲁迅对巴金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巴金视其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20世纪30年代,巴金第一次见到鲁迅,是在文学社的宴会上,鲁迅进门来了——“瘦小的身材,浓黑的唇髭和眉毛”,巴金说“比我在照片上看见的面貌更和善,更慈祥”,这些细节描绘使鲁迅的形象更为鲜明。巴金用“谈话最多,而且谈得很亲切、很自然,一点也不啰嗦;而且句子短,又很有风趣”来形容鲁迅的说话风格,让人了解到鲁迅的言谈举止中展现出来的个性魅力。
巴金在编辑《文学丛刊》时,曾向鲁迅约稿,鲁迅很爽快地答应将《故事新编》收进去。巴金亲眼见识了鲁迅对年轻人的支持,多次看到鲁迅自己设计封面、包封投邮等,感受到鲁迅认真负责的人格魅力。巴金与鲁迅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产生的。
从鲁迅日记中,还可以看到巴金与鲁迅的互动,鲁迅从心底里认定巴金是值得信赖的人。巴金再次向鲁迅约稿,鲁迅答应翻译果戈理的著名小说《死魂灵》。当有人在鲁迅面前谈及巴金不好时,鲁迅十分愤慨,这表明他对巴金的坚定支持和理解。
巴金认为,只有鲁迅才称得上中国人的良知。从鲁迅身上,巴金学会了怎样思考和做人,并将之作为一生的功课。巴金和鲁迅在审美和认知上虽存在差异,但在精神的真诚方面彼此认同。这种人际关系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巴金将“鲁迅先生”的启迪和教诲比作“先贤前师”那般美好、深刻、珍贵和持久。
鲁迅的言行举止、爱憎观及他对青年的关爱,都深深烙印在巴金心中。他办事认真细致、负责任的态度,更让巴金感念不已。怀着对鲁迅的无尽敬仰,巴金在1956年9月创作了《秋夜》。这篇文章不仅在写作手法上独具一格,更在内容上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在梦中,巴金又见到鲁迅并与之对话,鲁迅表达了“为追求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的滚烫誓言。整个梦境,以鲁迅话语为主线;巴金向“前师”的倾诉欲望,也得到充分宣泄;同时,将鲁迅的形象和思想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为什么巴金一直崇尚“鲁迅先生”指引的道路
巴金晚年曾言,在过去几十年里,引领他前行、点燃他内心火焰的,是“鲁迅先生”。鲁迅的写作与生活是一体的,作家身份与他的人格紧密相连,品德与作品质量相辅相成。他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思考。他一生都在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敬佩。他不仅敢于剖析社会,更敢于自我剖析;他不仅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当巴金第一次见到他时,鲁迅的眼神和微笑让人感到安心,没有任何拘束感。
1936年,鲁迅葬礼上,巴金被选为抬棺者之一,这表明他在当时文学界的影响力以及他在左翼作家中的地位。巴金在文学创作和思想上,更注重人性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他的作品和思想更接近于追求真理和进步探索。
巴金写作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以情感丰富、描绘细腻著称。鲁迅风格则是注重对现实的批判和解析,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尽管巴金写作风格与鲁迅不同,但他们的精神走向却是一致的。鲁迅强调文学要“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巴金认为文学要唤起民众的觉醒。此外,鲁迅和巴金都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为文要说真话,不说假话。
鲁迅在黑暗中驻足,深入探索深渊之域,他的周身有光辉闪烁,同时也映照出他周围的苦难。巴金则背负着黑暗的影子,仰望星空的深邃,却沐浴在梦想的欢愉之中。鲁迅的精神主题,在巴金创作中留下了烙印,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幻灭感。鲁迅的主题与形象是悲壮的、彷徨的,而巴金则增添了忧郁的色彩。鲁迅如同一个高悬的球体,充满内涵;巴金则如同一根飘带,随风舞动于精神的天际。
在巴金怀人散文中,写到最多的是鲁迅。自1936年《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到1981年《随想录》,巴金写了15篇怀念鲁迅的文章。在晚年反思中,巴金对鲁迅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鲁迅那种无畏直面现实的勇气,是其他文人包括巴金自己都难以企及的。巴金曾多次表示,他希望自己一直能追隨“鲁迅道路”。深入探究巴金晚年的《随想录》,他所说“鲁迅道路”,实际上是追求真理、敢于表达爱恨、不畏艰难的“立人”之路。
鲁迅一生执着追求的目标就是“立人”,他坚信只有培养全新的国民,才能实现国家振兴。巴金继承了鲁迅的传统,用他的作品推动反封建青年的觉醒。巴金曾多次表示,他一生追随的是“鲁迅道路”,这是一条追求真理、实现“立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