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
武松在《水浒传》中是个风格鲜明的英雄,点评家金圣叹评:“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以此说明他集众多英雄特质于一身。《景阳冈》就是生动展现武松性格的情节之一,这一经典情节不仅跌宕起伏,还蕴含着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值得我们反复研磨精读。
一、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武松形象
在《水浒传》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被作者施耐庵巧妙运用,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有效手段。如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洪教头”“景阳冈武松打虎”等经典故事,都是通过人物生动的语言、动作刻画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好汉。
武松初登景阳冈,就看到酒店门前“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施耐庵以幽默的笔调给这酒命名为“出门倒”,意思是酒喝不过三碗,否则一出门就醉倒。然而,武松并非寻常之辈,他一气喝下十八碗,又大口吃下数斤牛肉,丝毫不为所动,展现了其超乎寻常的英雄气概。他酒后歪歪扭扭地走向景阳冈,面对店家的劝阻,直言“怕什么鸟”。然而,当真正面对老虎时,原本嘲笑店家的他,面对眼前的危险,竟然“酒都做冷汗出了”。这时的他和在山下快意潇洒相比,完全变成了另一种神态。
这时施耐庵写道:“武松却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在面对老虎时,武松的心理波动展现了他人性的一面,这种变化使得武松不只是神勇的英雄,也是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作者通过对武松前后矛盾的心理描写,避免了将英雄形象塑造得过于单薄和神化。
这样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更强劲的生命力。相较于神一般的英雄,武松的犹豫、担忧,使他的形象更亲切,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施耐庵通过对武松的塑造,超越了传统英雄神化的框架,实现了对英雄塑造的新高度。这也给我们的阅读与写作带来了启示:在塑造英雄形象时,保持人性,让英雄更接地气,将会为作品赋予深度和感染力。在创作中,不拘泥于刻板的英雄形象,让人物更真实、更有血有肉,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二、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层层递进,让人回味无穷
武松与老虎的对决并非轻松取胜,从与老虎的激烈交锋开始,情节如同激流涌动一波三折。作者通过对老虎动作“一扑”“一掀”“一剪”的描写,营造出其凶猛气息,使得故事紧张而扣人心弦。然后通过精心设计,使得武松在激战中失去武器,“哨棒打断了”,不得已只能空手与老虎搏斗。这样的设定将武松逼入超常规的困境,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而武松酣战之际,“把那老虎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左手紧紧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这些描写则展现了武松的英勇和机智,使得人物形象愈加丰满。
然而,故事的高潮并非终结,武松在成功打死老虎后,却显得疲惫不堪,“手脚都酥软了”。当他在山下再次面对两只老虎时,不禁生出悲观绝望的情感,“阿呀,我今番罢了”。这时,回想起武松面对老虎时的坚定——“就有老虎,我也不怕”,现在看到眼前的两只老虎,还未开始交战,却已沮丧地预感今日命途堪忧,这种心理并非神人所具有,更多地显现了凡人的恐惧情绪。施耐庵在文中巧妙运用“五七十拳”这一夸张的写法,突显武松的英雄本色,同时也展现出他是人非神,力量和精神上都有极限。这一系列描写将武松的神勇与凡人的疲倦相互对照,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在与老虎赤手空拳搏斗时,我们对武松的勇气和力量肃然起敬。尽管武艺近乎神技,但他的心里却保留了凡人的惊慌和绝望。这种人性与神性并存的刻画方式更加凸显了武松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景阳冈》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仅让我们明白,在文学作品中巧妙安排情节的变化,能够吸引读者持续读下去,还让我们懂得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丰满多面,描绘更为真实和引人共鸣的形象。
三、语言生动传神
在《景阳冈》中,对武松打虎的描写生动传神,这种描写体现在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个性化这三个方面。关于武松打虎的情节,作者运用了生动的动作描写,特别是在描述老虎和武松交战时,通过“扑”“掀”“剪”等形象的动词,描绘了老虎的凶猛。与此同时,武松的“只一闪”“只一躲”“又闪在一边”等对应的反应,则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这六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不仅呈现了武松的勇猛形象,更凸显了他在战斗中的智谋。
动词运用之妙还体现在武松与老虎动作之间的巧妙交错中,如“抡起哨棒”“劈将下来”“又只一扑,扑将来”“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等表达,使整个情节生动有趣。通过文中“掀”“按”“踢”“提”“打”等动作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武松的英雄气概、豪放勇武和机智的性格。艺高胆大、有勇有谋的武松形象,通过这些交互推进的动作描写,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除此之外,小说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语言特点:施耐庵行文常以说书人的叙述口气,通过“看官听说”“且把闲话休提”“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表达方式,为故事增添了艺术特色,使读者身临其境般聆听说书人的讲述。《景阳冈》这一经典情节中生动传神的语言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新思路,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构建出更为生动的故事。
四、多元烘托的艺术手法使用
首先,以饮酒逞强及虎患确凿来烘托。武松告别柴进和宋江后,前往清河县探望哥哥,途经阳谷县时,在景阳冈附近的一家酒店喝酒。武松在酒店与店家争论,不顾酒店“三碗不过冈”的规定,狂饮十八碗酒。作者生动地勾勒出武松对所谓“透瓶香”和“出门倒”等乡间酒毫不在意的逞强性格。然而,直到武松酒足饭饱,打算上山时,作者方才通过店家的口透露出景阳冈上有巨虎出没的情况。店家強调景阳冈上有老虎,这个虎患的信息渐次深化,为武松的艺高胆大、英雄本色埋下了伏笔。这种以虎患确凿及武松逞强为烘托的手法,既让情节更有悬念,也使得武松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其次,以酒醉发困来烘托。饮酒能消除疲劳,使人恢复精神和力量。但酒醉后,人不但不能解乏,反而绵软无力,更别说打虎这种需要体力和脑力结合的活儿了。武松喝的酒虽叫“出门倒”,但他在离开酒店大约走了十里路、足足半个时辰之后才开始有醉意。他步履蹒跚,最终只能在一块平整的青石板上躺下休息。作者刻意延迟了武松的醉意,再次强调了他对“出门倒”酒的承受能力,巧妙地烘托了武松的英雄形象。然而,武松在酒劲上来之前并未遇到老虎,在登上景阳冈之后陷入醉态,这样的安排不禁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最后,以官民反应来烘托。武松击毙老虎后,阳谷县的官民纷纷做出反应。在击毙老虎时,武松遇到两位在景阳冈上蹲守虎情的猎户,他们对武松赞叹不已;百姓们把武松和老虎抬到一个大户人家,并热情接待他,大家一致称赞武松是英雄好汉;阳谷县衙门也派人来迎接武松进城,知县亲自迎接,组织全城游行庆祝,并任命武松为都头。作者循序渐进地通过官民的反应来彰显武松的英勇形象,从最初的两个人,到一群百姓,再到全城居民,将武松的英勇形象逐步推向高潮。这种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认可,使武松的英雄形象得到了全方位的烘托,为后续情节发展打下基础。
在阅读《景阳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被多元烘托的艺术手法所折服。通过对饮酒逞强、虎患确凿、酒醉发困、官民反应等多方面的描写,武松的英雄形象得以深刻而全面地展现。
《水浒传》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是中国文学瑰宝,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它的广泛流传,深刻影响了后世读者及创作者。作者在《景阳冈》中塑造的英雄武松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学体验和深远的创作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