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2024-05-29 13:40卫群英刘晓瑞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战略育人思政

卫群英 刘晓瑞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1]。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将涉农高职院校打造成为育人沃土,涵养乡村振兴新活力。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

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功能的定位,是立足于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突出作用而言的,基于思政课的特性可以将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功能分为导向、发展和协调三方面,三者的统一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思政教育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诉求的价值导向。

第一,导向功能。思政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育为社会与时代所需要、所认同以及能够把握时代脉搏与肩负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随着时代的嬗变,党和国家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方面对思政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关键还是在乡村。目前,涉农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和眼界,理性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培养新时代学生要视野广、目标远、格局大,把爱农情、强农志、报农行自觉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第二,发展功能。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实践引领作为外部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的主体力量也不可忽视,他们的成长发展也构成了内在动力需求,两者共同铸就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前发展的合力。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对于服务农业、农村的理念传达,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实践导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帮助其奠定思想认识、注入发展动力、培养职业基本规范,并最终转化成为一种成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

第三,协调功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体系严密的系统,内部包含着多元主体。多种主体向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开展育人实践,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新模式,从而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着力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在于推进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和整合。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涉农高职院校形成价值契合、协同互促、力量叠加的新局面,合力构筑协调与整合的思政育人格局,优化人才培养实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支数量充足、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

二、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

(一)城乡二元结构难以破除,乡村振兴动力不足

2017 年12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随后,党的二十大从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新部署,为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基本遵循。一系列顶层设计全面描绘了未来乡村发展的宏伟蓝图,把促进“三农”发展提上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之下,近些年我国乡村工作成绩斐然,但是社会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二元制的结构难题无法破解,农村发展的动力依然较为不足。特别是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仍然有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农村空心化严重、高素质农业人才短缺、农业技术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种种难题使涉农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推动着涉农高职院校以国家的战略方针为指引,主动作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二)涉农高职院校自身存在问题,无法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涉农高职院校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应该从源头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人才。在新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不断变化,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和条件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涉农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三农”问题,制定更加科学、全面、可持续的政策方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涉农高职院校与乡村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随着农村新业态的涌现和发展,专业布局未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导致一些与农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未能有效对接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众多高校在“三农”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课程安排显得不够合理,教学手段也缺乏创新。此种模式之下,容易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相割裂,进而使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遇到各种阻碍。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提高与乡村振兴现实需求的契合度,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出现偏差,“三农”专业人才供给缺失

大学生作为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维较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思政教育的政治引领力对于大学生正确领会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三农”情怀,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者和支持者具有重大意义。但当下农村工作岗位薪资低、工作环境较差等因素导致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尤其是受我国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农村社会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农民在中国社会位于最底层。受此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接受教育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是对教育投资的浪费,出现了“跳农门”的思想,这也是当前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巨大难题。如何破解理论与现实之困,为乡村振兴输送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推动涉农高职院校特色思政教学改革

当前思政课教学以全国统一编撰的思政课教材为范本,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自觉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从社会的发展需求入手,主动追赶时代潮流、创新自我。但这种纲领性的教学内容容易忽略涉农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因此要根据涉农职业院校专业特色、课程特征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强化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创新符合涉农职业院校特色的教学改革。

第一,发掘特色思政元素,丰富课程内容。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涉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具备专业特色。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农耕文明,蕴含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奋斗不息的精神品质。耕读通俗来讲即“半耕半读”,不仅展现着高尚情怀,更是象征着文化修养的道德教化。涉农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要立足农业文化,积极挖掘耕读元素,溯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寻求在时代的变迁以及教育理念的改革之下耕读教育新的理论突破。

第二,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与“纽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的关键环节[3]。一方面,依托互联网丰富课堂教学。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涉农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优势,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拓宽思政课教学实践渠道。涉农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应该拓展教学实践渠道,例如校园活动和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修养与专业能力,大力提高思政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大学生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提供参考和指引。

(二)构建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涉农高职院校是培养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构建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有利于全方位全过程贯彻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指导思想。因此,涉农高职院校需要协调各个主体力量参与思政教育的过程,建立思政教育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整合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为构建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保驾护航。涉农高职院校应提高自主性和能动性,落实党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为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指明方向。首要问题就在于要坚持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准农业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紧跟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协调与连接思政教育的各个主体,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人员和组织基础。同时也要完善涉农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中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治理效能,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满足和保障农业人才培养的合理需求。

第二,强化课程联动,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近些年,随着“大思政”时代的到来,职业院校要将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必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正是由于二者的育人方向与目标有着趋同性,即都在于发挥该课程的思想价值与社会功能[4],因此,要构建二者协同育人的格局,就要在专业课的讲授中融入思政元素,从涉农高职院校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递主流价值取向。例如在电商专业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乡村振兴电商直播“新农人”培育计划,让学生了解到农村创业新机遇。另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可以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实现教育素材、学生思想状况、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实现课程之间的优势互补。

(三)改革思政教学成果评价体系

在推动特色思政教学改革与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之外,还要考虑教学成果的评价问题,不断完善思政课的体制机制建设。对于教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设,应从“怎样评价”“谁来评价”两个角度考虑。

第一,建立全过程思政课教学评价体制机制。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成果评价要贯穿全过程。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考察涉农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是否以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为指导,是否明确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趋势,是否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育。其次是课程内容教学方面。思政教学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将办学特色与当地的资源优势融入课程中。最后是教学成果评价方面。这是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进行评价之后最重要的环节,即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标准的关键指向是学生的发展,其标准就在于学生是否树立高尚的信仰,是否将信仰外化于行,自觉成为农业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第二,设定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对思政课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评价主体的科学性,设定多元化的主体,避免教学评价的单一性。辅导员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角色,可以动态跟踪学生的发展从而对思政课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学生的专业目标、职业选择倾向、社会发展认同等方面评价学生所形成的价值观。基于以上多个主体对教学成果形成综合性评价,既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又可以从不同视角对思政课教学提供建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战场,农村仍然是重难点所在。涉农高职院校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勉励新时代的大学生充分领会乡村振兴的精神实质与丰富内涵,切实引导青年学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一伟大战略的实施上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战略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战略
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