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

2024-05-29 13:40胡馨月何化利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大学生

胡馨月 何化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心理学科目,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大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行为,而且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体验,是一门引导大学生如何幸福成长的课程,也是一门通识类教育必修课。该课程与思政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功能等多方面存在交叉,通过构建课程思政,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得到显著提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成效

课程思政作为传统思政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载体等方面的延伸,是多维度、立体化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以心理健康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实现高质量成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引领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育心”与“育德”的结合,扩展教育的覆盖面,提升渗透力,取得聚合效应[1]。

(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认知能力、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全的意志,并具备良好的交往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有效预防心理问题。而思政教育的任务在于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爱国情感和道德品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开展心理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面临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能够主动出击和正确应对。而思政教育则在于从思想道德和情感上进行培育,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内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同频共振,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1.知识层面的目标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知识层面的目标在于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意识教育、诚信教育、道德意识教育等内容,促进“育心”与“育德”的深度结合。

2.技能层面的目标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技能层面上提升学生自我成长与自我探索的技能。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引导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问题和压力,不断探索自我缓解、自我放松的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2]。推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提升爱祖国、爱自己、爱社会的能力,主动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靠拢。

3.素养层面的目标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帮助大学生更有效地发现自我积极品质,提升自我接纳、自我实现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提升自我,促进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中贡献自我力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课程思政,要明确重点,构建“一对一”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库。这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对现有教材进行仔细分析,从每一个章节中寻找思政元素,并通过对思政内容的挖掘,确定教学方法和预期成效,形成目标清晰、内容丰富的可操作、可推广的教学资源合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章节为标准,具体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导论”章节

本节教学内容为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简单讲述和罗列,对应思政元素为身心健康、全民健康、健康中国;授课形式和方法可以采用心理测验、课堂讨论;预期成效在于帮助大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实质,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情绪管理”章节

本节教学内容为情绪管理,引导大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对应的思政元素为友善、明辨、理性、平和;授课形式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预期成效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

3.“人际交往”章节

本节教学内容为人际交往,引导大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掌握一定的交往方式,对应的思政元素为文明、友爱、互助、自信、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授课形式为团体辅导和案例教学;预期目标在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人际交往美德,提升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帮助其深刻体会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危机与生命的意义”章节

本节教学内容为危机管理和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并学会珍爱生命,对应的思政元素为积极、感恩、修德;授课形式为课堂讨论、参观体验;预期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正视生命的意义,主动预防心理危机,时刻珍爱生命、维护生命。

通过构建上述“目录式”的教学资源体系,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渗透,可以实现知识的自然过渡,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与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精髓主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契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安排、推进,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高效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当下国内外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聚焦前沿找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和资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框架的衔接,切不可简单将二者机械相加,更不能牵强附会、张冠李戴。

例如在学习“人际交往”有关内容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心理情景剧之“人际矛盾”,提前通过网络途径寻找资料,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使学生通过观看情景剧理解人际关系有关的知识和内容,在人际交往上有所成长。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视频的观看,引导学生深化对友善、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再如在学习“危机与生命的意义”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新冠疫情抗击现场的视频、故事、纪实片等,使学生通过观看、听讲等感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激励学生做敢担当、有大爱、能作为的时代新人,并学会珍惜生命、不虚度光阴[4]。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

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部分,教师只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用好教学载体,使两者的结合更具有深度,才能给大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启发。这需要教师仔细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摒弃过去单纯的说教式、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方法的融合并用、有机创新提升教学效果。具体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混合式教学法、榜样示范法、心理素质拓展法等。

在案例教学法下,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教育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案例,例如经典心理测试案例、典型心理个案等,引导学生对个案进行分析、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案例的启发下树立积极的心态。

在角色扮演法下,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他人社会角色实现对自我的思考,并学会换位思考,使自身的行事态度和做法符合社会规律。例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因为作息习惯差异而出现争吵的场景进行扮演,并在第二轮扮演中引导学生互换角色,从而使之深刻理解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法则“换位思考”,并通过主动学习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法下,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课堂进行延伸,为学生推荐“智慧树”“雨课堂”等优秀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借助“智慧树”和“雨课堂”等平台布置学生进行讨论、作业、测试等,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混合式学习下不断提升创造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结合。

(三)构建“1+N”型师资队伍

“1+N”型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其中“1”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发挥引导和统领作用;“N”是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队伍等,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构建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5]。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等的结合,双方需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讨论和安排,所以为了推动双方的有机互动,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高校应当构建教师团队,形成专业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队伍。第一,从每个院系挑选出一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本院系“1+N”型师资队伍建设活动,有效引导思政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的结合。第二,构建教师互通平台,形成课程交互式教学的立体化平台。利用校园网或者校内局域网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交互平台,在平台中设定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同模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典型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经验分享”“课堂教学资源”等,引导心理健康教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主动登录平台开展信息共享、资源交换活动。第三,定期开展讨论、研学活动。每月组织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开展座谈会、交流会,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实现思维碰撞、观点互换,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新思维,为课程思政建设赋能创新。

(四)开展“交互式”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通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交互式”评价,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空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心理素质的综合评价,通过对学习前后认知、品德、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测评,帮助教师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在具体评价中可运用信息化工具。例如借助“智慧树”发布课后讨论,并设定评分标准,引导学生围绕心理健康知识,结合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中国等进行探讨;运用“雨课堂”设计随堂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记录下来,期末进行汇总考核。最终将这些课内过程性评价结果与期末考试成绩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开展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评价。

2.“单一性”评价与“多主体”评价相结合

改变过去教师独立面对学生评价的局面,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形成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体系。例如在每次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小组参与进来,引导各小组之间相互评价,说出对方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点评,通过反思与反馈深化对自我的认识;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并做出点评,形成总体评价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既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感染力、渗透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深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详细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时代要求,严格契合学生的需要设定课程内容,同步推进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