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5-29 13:40李婷婷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政专业服务

李婷婷

(沈阳城市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0)

一、课程思政与健康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在课堂中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同向同行”。2022 年,教育部等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有助于高校从思想引领、顶层设计以及实践参与等方面着手,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和限制,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2013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2020 年前,基本建立健康服务业体系以满足人民健康服务的需求。”为了解决健康服务业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2016 年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 年前,实现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2050 年前,将我国建设成为与社会主义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致力于人的健康发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如何切实推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提升学生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国民整体健康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有待明确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属公共管理类,但在教育部2018 年发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并未列入其中[2]。这就意味着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各学校均是根据各自办学特点来制定符合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从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类型和人才培养类型分析,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一般分为医药类和非医药类,其中医药类大学中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倾向于医学,而非医药类大学中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倾向于服务和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但真正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院校仅占半数,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较为模糊。

(二)培养方向有待完善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培养方案中二者的责任和课程体系设置还有待明确。首先,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均涵盖医学、管理学等课程[3],符合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但不同院校对学生毕业总学分的要求波动较大,且不同院校又有其特色课程,不利于规范化人才的培养;其次,师资队伍方面,作为一个融合性专业,专任教师具有管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不同专业或行业背景,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和博士人员占比较多,但真正接受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占比较低;最后,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课程中缺乏思政理念的挖掘,课堂中与学生互动的次数也较少,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培养方式单一落后

课程设计中理论过多、实践过少。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占比不高且内容单一,部分院校虽开设了课堂实验(实践)、课外实践、创新创业训练,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内容碎片化。另外,对于非医学院校,由于其缺乏实训基地,往往很难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场地,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为体检中心参观、健康管理机构见习,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环节较少。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无法在实践中验证,影响其学习效果。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培养目标: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树人先立德,立德先立志。”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学生多层次理想信念的培育,要培养具有思政意识,又掌握健康监测、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质量人才。引导学生以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目标为方向,以个人的短期目标为基准,不断优化自身。

1.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价值

传统教学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其主动性与能动性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忽视了对于个体自身价值和意义探索的有效指导。对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政融入教育应充分发挥其“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优势,通过政策、制度、纲领等显性内容的剖析和课程中隐性的思政视角“滴水穿石”般地融入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引导对学生对自身价值和学习目标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引导学生发现专业社会价值

培养学生树立“大健康观”的理念,提升个人在健康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更加关注专业的发展、未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就业意向等,忽视了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在课程思政融合下,要充分发掘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并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引导,拓宽学生的行业意识和国际视野。加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走出去,资源引进来”,引导学生亲近社会、体验社会,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社会发展相融合,引导学生发现专业的社会价值,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度。

3.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应增加对国家健康领域政策文件的学习与宣传,使学生对于健康领域的发展前景产生认同,加强自信等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要坚定爱国之心,树立远大理想,才能在个人成长中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努力报效国家。因此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也应遵循“立德树人”的本质,通过课程的建设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4.引导学生遵循伦理道德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的管理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学生毕业后在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具有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要秉承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福祉。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有医学、管理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要具有服务行业应有的沟通服务意识和能力,以及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的职业操守。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健康服务管理过程中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更要遵循医学和心理学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始终不越“黄线”。学生只有不断提升健康伦理道德素养,才能在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有序有效。

(二)培养方向:整体规划,完善方案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整体规划,优化方案,稳步落实。在课程思政视角下,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专业人才,一定要有正向的思想引领,之后才能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应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需求导入三个方面对培养方向进行变革,将健康服务管理相关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拓宽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效和创新,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能够从事健康服务相关的评估、咨询、管理、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构建结构清晰、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关注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精神品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养成与促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课程思政为方向,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评估学生成才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培养方案中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基础,发挥课程优势,紧密联系课程实践,深度挖掘课程内容,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进而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和风细雨”的方式提升学生思想觉悟。

2.建设具有思政意识、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

健康服务与管理作为一个综合的新兴专业,专业教师来自健康管理的相关学科,各自领域的理论有待融合,课程内容之间需要互补,教师的思政观念也有待提升。思政背景下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在课程的讲授和创新过程中也应该具有家国情怀。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应注重对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引导,可以组织讨论、促谈、分享等主题活动,让教师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课程思政对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强对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方面的能力提升,通过课程模拟、学术交流等多样化的形式,提升教师将思政理念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要从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入手,可以采用师生共建课程思政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中可以倾向于选取健康与思政融合的热点事件作为案例,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情境表演法、竞赛抢答、案例讨论、任务先导等方式,让学生有准备、有意识、有兴趣地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实现专业知识、思政意识的融合和内化。

(三)培养方式:科技引领,注重实践

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对于教学路径和方式也提供新契机。课程思政视角下,培养复合型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应注重课程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整体性与衔接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效开展“立体式”教学,将课程思政的亮点展现于教学过程中。

1.注重课堂教学中思政融入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内容互通性差、教学形式单调、课程主题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对内容的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的过程中,也应注重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理论、健康案例等相关课程内容中。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积极探讨,以此帮助学生明晰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价值、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引导其树立家国情怀的爱国理念。

2.注重实践过程中价值引领

在教学中课堂内外均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讲授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小组汇报、个人总结、实验实训等环节,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分析案例,推导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上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呈现,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养成健康服务与管理项目的全局观,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能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课外志愿者服务、帮扶项目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个人成长对社会的价值意义。同时,加强实践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树立个人自信心和奉献社会意识。

3.注重在竞赛中进行思政教育融合

大学生参加竞赛能够拓宽其眼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文案写作、语言表达等能力;通过竞赛教师也能够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学活动的完善与创新。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竞赛活动要考虑思政竞赛和竞赛思政,充分运用思政要素和“红色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思政小讲堂”等思政类的比赛,以及“挑战杯”等包含思政类理念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同时,在各类比赛中也可从思政角度进行项目设计。通过思政类比赛和思政类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

4.注重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思政建设中,要立足于社会和行业的需求,避免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因此,应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依托产学研基地、生命健康管理中心,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共建与讲授、校内外实践项目指导等全过程,实现学生从高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四、结束语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指导,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思政视角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设专业与思政融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最终为健康服务领域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服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