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逻辑阐释和实践理路

2024-05-29 13:40李碧静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共同体中华民族

李碧静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也成了各族人民齐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有力支撑。实际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四个认同”[1]。而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进而形成认同国家历史、认同党的领导、认同共同理想和认同远大理想的思想境界,这无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具有明显的内在一致性。因此,有必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逻辑阐释

高校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思政课则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桥梁。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的理解,还有利于大学生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使命与责任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融入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不仅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肩负的使命和担当。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是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开展高质量民族教育工作的需要。一方面,它充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意识[2]。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能够使56 个民族多元发展且团结统一的主要原因就是拥有共同的价值和理念,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支撑着多民族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少不了各民族间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其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将其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其所发挥作用的进一步理解,还明确了其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还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将民族地区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成实质性的人才保障。实际上,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统一的高层次人才,在其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则更有利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是民族地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

高校思政课作为民族地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应承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既是大学生群体分布特点决定的,又是高校思政课自身性质及其薄弱性影响的。由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分布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分布在民族地区高校,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一方面,自身的心智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意志力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对民族地区特点和需求的认知也不断成熟,逐渐表现出更多的逻辑和理性色彩思维[3]。加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之多、情况之复杂,在民族地区高校中更有必要通过思政课教学渗透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高校都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但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很多高校存在形式上要求、具体措施上不渗透的现象;另一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政策和制度去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导致开展没有规律、没有效果。为了促进民族地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持续性开展,有必要将其融入思政课中,成为硬性学习规定,进一步提高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

(三)是民族地区思政课的内生优势决定的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本身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内生优势是学科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所不具备的。虽然有的民族地区高校已经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立了独立的学院或者机构,但是由于成立时间短,各方面条件还不够全面,并不能发挥应有的成效。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既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课程结构的优势,又能利用教学方式的优势,确保其教学可以落地生根。思政课教学在民族地区高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实际上,自学生入校开始,就给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来,思政课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其对象范围广、涵盖内容全、影响程度深的特点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肥沃的土壤[4]。另外,随着国家对思政课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健全提供了发展环境和物质条件。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学院都有专项的教学经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开拓更多的教学手段,包括实践教学、探索式教学、专题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这些教学方法也适用融入式教学中。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理论工作的总结及经验的概括,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可以以“四个共同”为切入点,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所谓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主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空间的形成过程和范围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同时,在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交往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由此编织形成的辽阔疆域的具体历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辽阔疆域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努力和付出;另一方面,随着民族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多,由此可能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会变得越来越频繁,因此,辽阔疆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各族人民一起克服独立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独立群众的反抗[5]。在开展融入式教育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加入辽阔疆域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内容,强调民族是在这样复杂环境中所产生的“共同体”。

(二)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所谓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主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是由各族人民一起见证和记录的。民族的发展历史是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缘起和发展动力。这部悠久的历史,不仅涵盖了所有民族,还包含了各族人民共同克服一系列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进步的狭隘论调之后,不断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最终达成求同存异效果的全过程[6]。在各民族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民族之间发生了交融、变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知,这个认知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无论是在哪个时期、哪个民族,都十分强调统一。在这个“统一”理念的引领下,才能获得“大统一”的精神追求,最后筑成值得传颂的中华民族史。在这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了条件。基于此,在开展融入式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内容,强调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统一中的意义和影响,这样更有利于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实现教学目标。

(三)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形成的文化体系是多样且独特的,同时,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论述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强调中华文化中民族间的和而不同,其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各个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历史文化的“密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自豪感。文化的多样性一直是世界越来越精彩的缘由,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分化其他民族文化,拒绝接受其他民族文化是不对的。由此,深入解读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十分有必要。在民族地区开展融入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加入这方面的内容将有利于民族地区大学生通过思政课认识到多种灿烂文化,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存在意义,深化其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形成更加包容的思维和宽广的心胸,接纳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从中吸收优质且适合自身发展和学习的文化要素,以作为多文化交融和互动的营养,加快文化创造的进程。

(四)伟大精神力量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所谓伟大精神力量是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强调的是伟大精神体系是多元化的,既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又是其精神世界凝练而成的。由伟大精神创造出来的精神力量不仅给予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打败困难的勇气,同时给予了中华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底气。随着时代进步,中华民族已历经沧桑,却又百折不挠。实际上,无论国家发展是处于哪个时期,总会出现不同的困难,困难解决依靠的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精神力量看似不起眼,实则一直在激励各族人民的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经久不衰的精神基因。基于此,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融入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向大学生传达这种精神基因。想要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真正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应该接受精神的洗礼,从价值层面肯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从自身出发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是要把握好理论内容与实践教学的联结和尺度,处理好思政课专任教师与融入式教师之间的关系,满足教学对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度提高的需求。以此为基础,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思路。

(一)加强思政理论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结

铸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也少不了开展实践教学,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融入式教学的最大作用。理论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具有高效性和严密性。一方面,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及其他基础知识和要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培养爱国情感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可以直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共同体”存在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历史和现实产生互动,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首先,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馆、廉政教育基地等具有红色文化教育意义的场所,开展融入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切实感受各族人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突破一切困难后达成共同繁荣的局面,努力让大学生成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其次,充分借助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特点,带领学生参观具有节日意蕴的场所。例如在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举行缅怀和悼念活动,让学生学习先辈们甘愿牺牲的爱国精神。同时,进一步感受先辈们是如何用鲜血和肉体来捍卫祖国,从而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场。最后,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博物馆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学利用史料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博物馆一般都藏有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学生通过参观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并通过民族博物馆中保存的实物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和过程。

(二)培养具有深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造诣的思政课教师

教师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灵魂,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也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高校在开展融入式教学过程中,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思政课开展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另一方面,对学生影响的关键也在于教师,教师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则有必要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具有深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造诣的思政课教师。

首先,在思想上,树立重视开展这方面教育的态度,主动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同时,通过预期设定的目标任务来约束自己,进一步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其次,在情感上,要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和现实发展中的影响,肯定其发展地位,并将其转化成情感方面的认同,乐于获取超过其本身内涵要义的信息,以适应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成融入式教学的目标。再次,在行为上,认真践行融入式教学任务,把培养大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当成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从自身做起。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强化这项光荣的使命,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崇拜之情转化成学生学习的优秀榜样。最后,把所有这些认知、情感、行为上的条件通通化作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的动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库,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乐于开展教研活动,能够根据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动态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快大学生习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三)开发和利用适应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需求的融入式教学资源

所谓教学资源,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从事教学活动的以实物和非实物形态存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科学技术、信息、制度等,其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利用的适切程度决定着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范围与水平。但是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民族地区高校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投入也是有限的,为此,学校应该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来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优化使用过程,提高使用效能,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科学利用思政课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含有中华民族历史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冲击来坚定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通过阅读带动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此外,还可以借助教学信息化条件,利用电脑或者手机习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其次,合理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开发适用于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融入式教学的校本教材,以优质的教材建设体现学校对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另一方面,调整思政课的课程结构,虽然开展融入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强调以思政课教学本身为主,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笔带过,而是要将其理念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甚至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系列的专题教学活动。最后,可以设立专项经费,适当加大对民族地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投入。教学经费是教学开展的主要保障之一,有了充足的经费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这更有利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配合适当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增加思政课程的教学投入,以满足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