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 张懿颖
[摘要]审计精神是审计实践的产物,贯穿于审计实践的全过程,是持续有效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基础。本文基于审计精神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和企业审计人员的现状分析,提出新时代审计精神是审计人由内而生的高度忠诚的职业精神,并从忠诚的角度出发提炼出企业审计精神中的“法治”“创新”“敬业”“担当”和“奉献”五种特质,以及塑造特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审计精神 特质 策略 职业发展
一、审计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审计精神”是在長期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由审计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审计行为始终,是审计人特有的,最基本的人格、意识、观念、感觉、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等的总和。
“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审计精神是一种脚踏实地、扎实苦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一种不唯上、不浮躁、鼓实劲、求实效的精神。审计精神最终体现的是对事业的忠诚和对职业的操守,对国家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责任和维护。
审计精神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总的概括起来,突出体现在“忠诚”二字:审计人员要忠诚于法治,在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主题中全面忠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忠诚于党和人民,在坚持党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下,不忘初心,自觉服务于人民;忠诚于使命,在坚持审计自身建设中发挥审计监督保障作用;忠诚于公正,在始终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中敢于斗争和维护正义;忠诚于科学,在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二、审计精神对企业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审计精神是凝聚审计队伍合力的内在动力
审计精神是审计人员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审计事业持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群体意识也会得到培育,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审计精神会借此形成。企业中审计队伍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存在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专业不同等特点,可以通过审计精神力量所产生的感染、目标、发展和塑造作用,促使审计人员发挥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凝聚审计队伍合力。
(二)审计精神是促使审计人员成长的不竭动力
审计精神是审计人员的内核,是审计人员思想行为的依据,体现了审计人员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审计人员坚持讲政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坚持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自觉遵纪守法,按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运用法定的手段捍卫法律尊严;坚持科技强审,提升技能本领,努力成为发现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强手、数据运用的高手等。审计人员通过工作、思想、谈吐、技能等方面打磨,塑造着审计精神;审计精神也正向激励着审计人不断成长,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激发想干事、干成事的精神动力。
(三)审计精神是提升审计监督质效的关键动力
审计监督是风险防控的第三道防线,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审计人员不守住这道防线,必然导致企业直面风险,带来损失或者危害。审计精神能够帮助审计人员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改革进程逐渐加快,审计工作面临的困难也日趋复杂,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通过秉持审计精神去筑牢防线,确保各项活动不与法律规定、上级决策部署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冲突,保障审计事业蓬勃发展。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审计理念,发扬高尚的审计精神,不断更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审计监督的质效。
三、企业审计人员现状分析
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审计人员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部分审计人员已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专业资格,审计队伍具有较好的理论储备,为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审计队伍普遍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面对现场高强度、高压力工作能保持旺盛战斗力,严格履行审计工作的各项程序,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推动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随着审计职业化发展道路日益成熟,企业审计队伍的组成结构及知识背景日趋立体化、多元化,除了专职审计人员,还通过交流或挂职等方式从财务、基建、采购、科研管理等领域中补充配备相关业务人才进入审计队伍,为更好发挥审计作用提供人才保障。
由于企业审计人员的工作背景、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不尽相同,对审计精神和审计工作认识也存在差异,归纳起来,部分审计人员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多三少”。
(一)任务导向多,价值导向少
在审计实践中,有的审计人员以审计核实单的数量为任务导向,而不是以审计工作的价值为导向,将现场工作完成目标简化为交出一定数量的审计核实单,而不是本着对企业负责任的态度,充分发挥“经济警察”作用,对企业相关业务做出全方位的“体检”。
(二)循规守旧多,创新突破少
在审计实践中,有的审计人员遵循固有经验,对待所有单位的审计都运用相同的思路和模式,难以发现新问题,甚至难以发现问题。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导致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断弱化,对于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新发生的问题无法识别,甚至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浅尝辄止多,深挖深思少
在审计实践中,受现场时间、被审计单位配合效率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的审计人员仅揭示问题表面现象,而不去深挖深思问题产生的根源;有的审计人员仅以个例问题当做普遍问题反映,用较少的抽样推断整体情况,而不去扩大样本量,从而不能对总体做出准确判断,或是遗漏重大审计问题,错失通过“点”上问题发现“线”上乃至“面”上问题的机会,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四、企业审计精神的“五种”特质
审计精神是审计人“气质”和“性格”的表达,也是审计形象的体现,塑造审计精神,提升审计的品位和信度,是新时期审计发展的长远战略。新时代审计精神,是审计人由内而生的一种高度忠诚的职业精神,以忠诚的视角来看,企业审计精神具有“五种”特质:一是审计人应忠于“法治”,发扬“法治”精神,以规矩成方圆,依法用法,促进审计工作合规高效,永葆廉洁本色;二是审计人应忠于“人民”,发扬“奉献”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成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人民利益的坚强后盾;三是审计人应忠于“使命”,发扬“敬业”精神,融学各项业务,锤炼过硬的本领和承担使命的能力;四是审计人应忠于“公正”,发扬“担当”精神,勇于秉持公平正义,敢于动真碰硬;五是审计人应忠于“科学”,发扬“创新”精神,紧跟新时代新要求,推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与时俱進。
五、塑造审计精神“五种”特质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审计人员管理,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建设审计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审计人员的法治思想,大力开展审计道德法治教育。审计无法不立,执法不严无威。依法审计、从严审计是审计服务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讲诚信、重承诺等传统美德,使遵纪守法和依法审计成为审计人员的共同道德追求。加强审计人员的法治教育,把审计法治教育学习纳入审计机构教育学习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增强审计法治基本理论、应知应会法律常识和依法审计等内容;在审计全过程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充实完善审计人员履职尽责、审计工作必备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审计人员集体学法活动,加强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全面推进法治教育常态化,真正把法治内化为每位审计人员的信条。
二是加强审计机构的法治管理,大力完善审计程序、审计标准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审计工作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主题中的应有之义,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审计机构越是现代化、信息化,就越要法治化。审计机构要提高自身法治化水平,健全适应现代审计机构建设和法治要求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审计机制、审计制度、审计流程、审计指南等管理的规范化,审计作业、审计问题、审计建议、审计整改等审计过程的标准化,牢固树立依法审计观念,做到“工作有标准,办事讲程序”。
三是加强“头雁”管理,切实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既是法律法规的实施者、执行者,也是法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企业董事、监事、经理层和高级管理人员要带头养成敬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习惯,带领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精神的形成。同时,积极塑造和宣介具备优秀法治精神的审计人员,鼓励审计人员在审计全过程和实际行动中自觉养成依法审计、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二)坚持审计事业初心,把培育奉献精神作为实现审计理想的重要保障
一是坚定理想,不忘初心。审计人要坚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忘初心,砥砺前进,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审计事业的政治本色和职责要求。
二是克己奉公,实现价值。奉献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审计人的奉献,就是要心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恪尽职守,奋发向上,全心投入,无怨无悔,努力为审计事业发展作贡献。审计人选择了审计,就是选择了奉献,就要对审计事业深深热爱,对审计工作深情融注,将自身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全部投入审计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甘愿做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和“守护者”。
(三)全力提升审计能力,把培育敬业精神作为提升审计素养的重要抓手
一是坚持拓展知识储备,提高审计能力素质。能力决定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要打造“学习型”审计团队,加强新时代审计人员“能力”建设,重点抓好审计人员组织协调能力、基础业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洞察辨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信息工具审计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勇于创新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十项基础能力”培养。
二是秉持敬业的工作态度,做到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能。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人员敬业精神的核心表现。审计人员要用虚心、细心、耐心、恒心、清心“五心法”做好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四)筑牢审计监督“关口”,把培育担当精神作为发展审计事业的强大动力
一是要拥有立足全局、服务大局的战略视野。审计工作处处体现政治要求,审计人员应把政治建设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牢牢把握谋划和推进审计工作的正确方向,用高质量审计助力政令畅通、增进民生福祉、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预防、揭露、抵御的三大功能作用。
二是要磨砺坚持原则、秉公执法的职业操守。担当是谋事之要、成事之基。审计权威是靠敢审敢严得来的,靠较真碰硬争来的。审计人员必须忠于事业,坚持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在违规问题上要敢于说“不”,在疑难问题面前要敢闯敢试,在有风险性的问题面前要敢作敢为,做到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用铁面无私、敢于亮剑捍卫审计威信和尊严。
三是要永葆干净干事、修身养性的清廉本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审计人员要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强修养、重廉洁、守制度是必由之路、必然要求。审计人员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约束权力运行,常态防控廉政风险,坚决避免被不法分子“围猎”和权力寻租。
(五)完善审计管理机制,把培育创新精神作为强化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是营造良好的审计创新环境。审计环境是审计人员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影响审计人员完成自身职能的一切外部条件的基础。一个好的审计环境,犹如一把大伞为审计人员遮风挡雨。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应重点从9个方面入手:有高看审计的“一把手工程”,独立审计的机构框架,直达高层的信息通道,人才齐备的审计阵容,国际接轨的审计职能,维护权威的审计决定,催人进取的激励政策,内外交流的学术环境,管理人心的企业文化。
二是不断优化审计创新的机制。2021年6月22日,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发布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优化审计创新机制就是要鼓励理念创新、技术方法创新,坚持审计创新成果利用。审计理论创新,要以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国情现状为背景,处理好继承、借鉴、发展三者的关系,使审计理论真正体现其学科的系统性、精确性、广泛性和有效性。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加大审计方法创新力度,要对适用于各种审计工作的审计基本技术与方法进一步梳理,研究并引用信息化、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扬其所长,改善或创造新的审计方式方法。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审计精神就是审计人由内而生的一种高度忠职业精神。从忠诚的角度出发,培育发扬审计人员法治、创新、敬业、担当和奉献“五种”特质,规范具体审计行为,企业能够在打造自身审计精神时既有精神内核,又有行为边界,从而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塑造企业审计精神,有利于审计精神在新时代审计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100097,电子邮箱:kingjt@sina.com)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思考[J].财会学习, 2018(23):119-120
[2]刘立杰,李璠.论审计文化建设的精神诉求及发展路径[J].河北企业, 2020(7):105-106
[3]刘欣欣.审计文化的精神诉求与建设路径[J].决策探索(下), 2019(5):75-76
[4]宋夏云,徐雨莺.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涵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 2019(4):84-87
[5]孙硕.我国审计行业人员发展现状及对策[J].财经界, 2012(2):235-236
[6]闫春艳,尹向前,段新宇,景小菲.新时代如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能力[J].全国流通经济, 2019(30):187-188
[7]尹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探析[J].山东国资, 2022(1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