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郭伊蕾
摘 要:新时代以来,自然灾害、地质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危机事件的暴发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审视、自我成长的契机,引发大学生对民族与世界、小我与大我、生命与死亡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促进大学生在危机情境下历练成长。针对大学生群体在危机当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以及差异性问题,大学生自身要树立大局观、历史观、角色观,同时高校要建设思政课程、强化队伍建设、注重社会实践,内修外炼共同助力大学生在危机事件应对中突破自我。
关键词:危机情境;大学生;思想动向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长期稳定且安全的常态化情境下,而较少出现的具有破坏性、突发性、紧迫性和不规律性等特征的危机情境①是大学生较为陌生的情境,常伴随抗灾救灾、志愿服务、输送物资、伤患抢救等特殊事件,从而引起大学生对生命、奉献、幸福等人生重大课题的思考。深入探究、精准把握危机情境下大学生思想突出动向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本次调研于2023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共发放问卷546份,收回有效问卷546份。问卷主要参与者为河北省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其中女性大学生占比46.33%,男性大学生占比53.66%。
整体态势:大学生在危机情境下淬炼思想
1.民族与世界:危机情境引导大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第一,危机情境下大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坚信中国发展前景。危机情境下,政府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等途径向公众传达政府应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及战胜危机的决心,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公众恐慌、紧张的负面情绪,而且能增强公众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认同。调查显示:92.4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我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各种灾情的蔓延而自豪。党领导人民战胜危机而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使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归属感空前高涨,激励大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指导,满怀信心与希望地走向社会。
第二,危机情境下大学生拓宽世界视野,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尽己所能为受灾国家、地区提供帮助。调查显示:89.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中国在全球危机中展现出的大国担当能够帮助自身以全球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引发大学生对各国共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关切。值得注意的是,受年龄、实践经验的限制,青年人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难以客观地认识中西方复杂、多方面的差异,对此仍须加以引导,提高大学生融入世界的深度,拓宽认识世界的广度。
2.小我与大我:危机情境引导大学生超越小我、成就大我
第一,危机情境锻炼和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常态化情境下,青年更多处于个体责任意识阶段,危机的产生促使青年由个人角色转向集体角色,由分散走向集中,充分认识到人民愈自律奉献,国家愈有继续向前的推动力。调查显示:62.4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能够在危机当中自觉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认识不清晰,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仍须进一步加以引导。
第二,危机情境汇聚和筑牢了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危难之中显精神,关键时刻见真章,总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自觉扛起责任,彰显青年一代应有的闯劲、锐气和担当。”调查显示:超半数大学生曾参与过灾情志愿服务,89.4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实际行动中加深了对“舍小家、为大家”奉献精神的理解。但须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虽然能够正确认识参与志愿服务的正确性,但实际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对此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管理机制加以引导,正向激励大学生自觉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
3.生命与死亡:生命至上的价值旨归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正视死亡
第一,危机情境给予大学生对珍视生命和正视死亡的警醒与导向。危机时刻伤者的救治、救灾资源的输送向大学生传递着生命脆弱却可贵的信息,92.4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身体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體会,会在接下来的生活中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合理安排生活,改善不良作息。同时,也帮助大学生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内在动力。60.6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经过危机情境后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即享受生命之绽放,接受生命之凋零。
第二,危机情境激发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反思与叩问。“对每一个体而言,生命意义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对生命存在的敬畏;二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危机情境不仅使大学生重新审视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而且带给每位青年学生关于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叩问,进而反思自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但仍有少数大学生陷入生命无意义论,对此须引导大学生扩大视野,由面向自我转而面向世界,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生命的意义。
焦点审视:危机情境下大学生思想动态需关注的问题
1.危机情境下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危机情境下“舆情反转”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公众在媒介素养领域缺乏信息思考、判断能力。调查显示:危机情境下77.84%的受访大学生十分关注新闻热点,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辨别谣言,但有14.47%的大学生表示曾经误传过不实信息,大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有待提高。
2.危机情境下大学生群体危机意识有待增强
在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危机意识逐渐淡漠,缺乏面对危机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及抗压能力。调查显示:46.1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在危机突发的环境下产生恐慌、紧张、焦虑、无助等消极情绪。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培养其居安思危的能力,增加应对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在遇到危机时才能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理性、正确地应对面临的困境。
3.危机情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会认知存在差异
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社会认知较为准确,但大学生群体内部成员间,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仍存在认知差异。调查显示:文科大学生社会认知更为清晰,但仍有待加强。在提及“您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时,90.29%以上的受访文科大学生认为既包括对自我的责任,同时包括对他人、集体、家庭、国家的责任,认知准确度高于工科大学生以及理科大学生。
4.危机情境下大学生群体行动表达存在差异
危机情境下,一批批以“0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时刻准备为灾情奉献青年力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群体行动表达更为积极,76.37%的受访大学生党员表示“曾参与过危机期间的志愿服务”,高于大学生团员(52.75%)、群众(44.32%)。
恰切之道:助力大学生在危机情境下突破自我
1.内部修炼:大学生注重自我修炼提升思想境界
第一,大学生要树立大局观,植根抗灾大局之中。面对危机情境下各种突发事件,大学生不仅要专注自身,而且也要牢固树立大局观。一方面,以正确的大局观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自觉抵制危机当中涌现的社会错误思想以及网络上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等错误认知的影响,全面、动态地分析社会问题、世界问题,在认清当前所处的时代境遇中自信自强。另一方面,以正确的大局观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全盘谋划。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抗灾行动。
第二,大学生要树立历史观,坚定战胜危机的信心。应对危机,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发展大势,从历史当中得到启迪与智慧。一方面,大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摒弃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了解,了解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历经磨难走向光明,从而更加自信、从容地迎接危机的考验。另一方面,大学生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自觉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者、践行者。
第三,大学生要树立角色观,积极履行抗灾职责。危机情境下,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提升能力、履职尽责。一是明确自我定位,强化角色认知。加深理解与把握危机情境下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明确危机期间应扮演的角色、肩负的责任。二是磨炼坚强本领,提升角色能力。在危机的“实战”中,增强政治定力,筑牢思想防线;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三是担当时代大任,发挥角色作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仅要扎实学科知识,更要涵养精神品格,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人民原则;在社会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社会情绪,提高对舆论信息的判断力与辨别力,在危机中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
2.外部助力:外部支持助力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
第一,思想政治課程是引领大学生思想的“主战场”。高校思政课程应积极探索中国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行路径,引导大学生汲取精神力量。一是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发掘抗灾事迹中的思政元素,找准抗灾事迹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增强课堂说服力与实用性。二是丰富思政课教学手段,运用新兴技术增强中国精神教育的生动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精神、救灾事迹的内核呈现给青年学生。三是更新思政课教学话语,用立体全面的形象、真实可感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中国精神中吸收精神滋养,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动力。
第二,思政教师队伍是引领大学生思想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要担当起青年学生“引路人”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提高自身立德树人的本领,发挥自身积极性、创造性。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知识储备,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立足危机情境下抗灾新高度,增加见识、厚植情怀,不断丰富知识视野、开拓历史视野。另一方面,定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危机情境下思政教育的业务能力培训,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组织教师参加思政课教学研讨、培训交流等,明确好学段贯穿的讲述内容,为危机情境下思政课教学循序渐进提供支撑,不断提升教师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三,注重社会实践是引领大学生思想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实践教学运用好,以涵养大学生价值取向为侧重点,构建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高校要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嵌入的原则,用抗灾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凝聚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塑造大学生“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斗精神,从社会实践中感受道德风范,指引青年大学生从实际行动中汲取奋进力量、信念力量、真理力量,做到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不迷失方向,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忠实践行者。
本文系河北省教改课题“以混合式教学搭建新时代思政融创课堂研究”(项目编号:2020GJJG3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本文将危机情境定义为对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危害严重,要求政府等社会组织在紧迫情况下做出决策的情景状态,包括自然灾害、地质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类型(谈玉婷. 公共危机情境下网络群体行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府治理研究[D].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4).
②本文的思想突出动向是指大学生面对较为少见的危机情境及突发事件,在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的思考与变化.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