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思政一体化新模式探索

2024-05-28 07:00杨丁晨刘通李维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思政教育

杨丁晨 刘通 李维

*本文系2023年天津市科学普及项目“‘双减背景下科普基地远程科普活动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23KPXMRC00260)、天津师范大学2022年教改项目“以科学家精神为内核的三环六维物理师范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实践”(JG01222071)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10-17

作者简介:杨丁晨,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刘通(通信作者),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物理科普;李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和科普研究。

摘要:将科学普及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科普思政是开展科学普及与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在“大思政”背景下,科普思政发挥学科专业特色,探索“一核三环”新模式,以育人目标一体化、育人内容一体化、育人过程一体化的内在机制,保障实践成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性人才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科学普及;思政教育;思政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4-0054-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学普及作为“把科学交给人民”的基本途径,是新时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2023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1]而早在2021年6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强调了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的重要性[2]。可以说,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关系着青少年,甚至全社会整体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逐渐成为新阶段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而如何推进科学普及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二者育人功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一、科普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一)科普思政是科学普及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形式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立德树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科知识特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政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思政素养上的双向提升。科普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科学普及活动设计与开展的各环节、各方面,在科学普及中做到“全过程”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简言之,科普思政就是实现科普的思政化、思政的科普化。

科普思政与课程思政的不同之处在于:得益于科学普及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科普思政的活动形式也不局限于讲授,可以采取场景体验、实践操作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教学形式单一化的问题;课程思政主要涉及正规教育,而科普思政则更多地涉及非正规教育,科普思政会遇到更复杂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混龄教育问题。相比课程思政,科普思政的开展也存在一定阻力。科普思政的设计理念、活動形式、活动内容等还不够成熟,教育领域及社会公众对科学普及与思政融合的理念认识程度较低。

所以,深入理解科普与思政的融合问题,以科学普及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以思政工作为引领深化科普工作,形成可操作的开展范式,是实现青少年科学普及与思政教育并举的关键。

(二)科学普及赋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针对各学段学生的科学普及活动在全国各高校院所、中小学校及科学场馆进行推广,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思政教育“从娃娃抓起”得以落实,各学段的课程思政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学普及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普适性的特点,可以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过程等诸多方面为思政教育提供切入点。通过多样的活动模式,科学普及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科普与思政二者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强化思政教育的科学性。科学普及促进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切实了解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在科学普及与思政教育的双重作用下,大中小学生都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获得知识及能力层面的提升。学生的人格发展、素质提升通过科普思政教育得以实现。

二、科普思政一体化的机制与特征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在联动机制:首先是育人目标的一体化,这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其次是育人内容的一体化,这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内涵,确保育人目标落到实处;最后是育人过程的一体化,育人过程以体系化、进阶化、强关联性,确保育人内容有的放矢[5]。

(一)育人目标一体化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虽然不同学段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践方式略有不同,但都蕴含着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对于科普教育而言,虽然各学段的知识有所差异,但其目标都是在拓宽科学视野的基础上增强对科学知识、方法与精神的理解。科普思政的核心目标就是以科学普及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思政教育,兼具覆盖大中小学学生群体的广泛性和各学段教育方式的普适性。总体来看,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科普思政的育人目标都要从不同学段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二)育人内容一体化

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科普思政活动内容的一体化建设[6],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思政教育的总目标,以科普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将思政要素作为内涵,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打造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活动内容体系。作为载体的科普知识应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对于同一科普素材,应当按照学段特点调整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但是其所传递的科学知识本质、科学方法体系、科学精神内核是一以贯之的。可以说,育人内容的一体化建设是达成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目标和任务的根本保证,作为内涵的思政要素能在大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涵养学生的价值理念、构筑学生的精神追求,实现多元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传授。

(三)育人过程一体化

科普思政育人过程的一体化可以从“横向贯通,纵向连接”两个维度来理解[7]。“横向贯通”即统筹推进科普教育和思政教育,寻找二者的融合点,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作用。同时,通过平台搭建、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和活动创新等各要素间的相互配合,横向贯通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形成闭环。而“纵向衔接”强调在科普思政的各个环节中,大中小学生、组织者或参与者都能有效地加入其中,获得收获与提升,最终形成涵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纵向衔接性培养。

三、“一核三环”科普思政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一核三环”是科普思政实现从无到有,有效开展育人工作的创新模式(如图1)。“一核”即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为核心。“三环”依次是活动基础的确立、活动内容的开发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只有确立科普思政的活动基础,活动内容的开发才能得到保障,只有具备活动基础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创新才存在意义与方向。三个环节由外到内逐一实现,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构成科普思政一体化的完整模式。

(一)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为核心

科普思政一体化,实施前提是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渐进性和过程性。在大中小学全程合力育人的框架下,科普思政一体化要综合考量学段差异、学段连续性、学段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协同性等因素,对各学段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和系统化梳理,科学设计大中小学各学段育人目标体系,完成对大中小学各学段科普思政资源体系的科学统筹,构建起一体化、全贯通、有机的科普思政体系[8]。

(二)多维度构建平台,确立活动基础

构建科普思政模式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各个维度的工作基础。科普思政模式的探索离不开人才队伍、资源整合媒介以及实践应用平台。首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队伍,这是科普思政活动的人才基础。由科普思政领域的专家教师作为指导,以积极投身于科普思政教育事业的大学生作为主体,队伍的建设应该遵循“专家教师指导支撑、学生团队实践发散”的“树状结构”,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自身专业能力以及思政素养的双向成长与教育。其次,探索运用各类媒介,对科普思政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加强与科技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获取教育技术手段,用大中小学生都感兴趣的形式实现教育效果,为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和体验。再次,搭建广阔的实践应用平台可以极大提升人才实践、资源整合、活动推广的效果。最后,广泛地与中小学校合作,这种合作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在大量调研学校与学生特点后,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特别要注重结合时代背景,加强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构建集资源配置、活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平台。为了实现大中小一体化的科普思政核心育人目标,要在兼顾活动育人效果的同时着力进行推广,以期实现大中小学段的大范围覆盖。

以天津市科普基地——天津师范大学科学体验馆(以下简称“科学体验馆”)为例,科学体验馆建立了一支科技志愿服务团队“新时代科普实践团”,团队由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组成,采用“項目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研学交流、担任科技志愿者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科学体验馆与天津市实验中学等10所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除日常开展科普思政教学活动外,还牵头开展多种类型的物理科普主题活动。科学体验馆还与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等6家艺术类、科技类企业合作,丰富科普思政活动形式,将教育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形成线上科普思政资源库,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全覆盖,开发包括课程学习说明、视频讲解、学习报告单在内的20套课程资源。同时,建设线上科普思政教育平台,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天津师范大学科学体验馆”官方公众平台在线浏览并免费学习体验,也可以线上预约,线下参与。多维度的科普思政平台,保证科普思政活动内容开发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三)多视角整合资源,开发活动内容

开展科普思政活动,首先要根据大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特点去确立科普主题。科学普及的核心目标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可以基于此在不同学段的科学课程中寻找契合的科普主题。例如,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主题可以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基本的科学原理等,以弘扬科学精神为目的的主题可以是科学家的报国故事等。

在确立活动的科普主题后,选取思政元素与之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一般包括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其中,理论知识元素的融入是在科普思政活动中对思想政治相关知识进行传播,如“四史”的教育;价值理念元素的融入则是对学生价值取向的确立,如爱国主义、奉献主义等价值理念的熏陶;精神追求元素的融入会赋予科普思政活动以精神内核,为学生建立正确且先进的精神追求。由此,科普思政的活动内容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开展思政理论知识教育的科普思政活动;以传播科学方法为主要目的,开展思政价值理念涵养的科普思政活动;以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目的,开展思政精神构筑的科普思政活动。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开发活动内容时,要始终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

例如,科学体验馆将物理科普与党史、学史、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元素相结合,实现跨学科探究式学习。专业的教师团队与大学生团队整合人文与科学知识,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需求,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和前沿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的研发,弥补传统科学教育短板,开发“科学动手做”的活动资源,如“人民就是江山”,利用工程学、物理学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设计并动手制作独轮车,在动手做中回顾战争年代的爱国故事,体会解放战争胜利背后的伟大民族精神。此外,科学体验馆团队还利用zSpace3D虚拟现实技术,设计“重走长征路”“回望改革征程”等物理科普思政活动,再现历史。另外,团队还基于大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以中国古代物理学史为主题,编写《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向大中小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知识,引导其树立文化自信。

(四)多思路探究手段,创新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是活动内容的载体,更是连接活动与受众的媒介。科普思政活动手段包括动手操作、虚拟现实和阅读感知。动手操作活动指通过具象化的动手操作,提升青少年的体验感、知觉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起对于抽象科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虚拟现实活动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借助沉浸式交互设备使全学段的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感知活动指青少年在阅读中开拓思维和视野,学习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技巧,如分析、推理和判断。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引导者,他们在引导中小学生操作体验的同时,又切身参与具体的资源开发与实践开展,并在后期反馈改进的过程中实现锻炼与成长。而中小学生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可以切身感悟体验学习,与大学生实现知识、思想层面的碰撞与交流。从多个维度探究科普思政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根据三种活动手段创新出四类活动形式,包括宣讲活动、展览活动、操作活动以及体验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时间节点或“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扶贫等项目中以融合形式进行展现。

例如,科学体验馆在“一核三环”的物理科普思政模式下形成了“迎进来,走出去”的活动思路。中小学生可以到科学体验馆参与科普思政主题活动,包括科学家精神宣讲、展览等,实现了物理科普思政的“迎进来”。另外,科学体验馆的科普实践团创建了“3+1”实践模式。“3”是指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开展三个维度的科普思政活动:走进社区开展专题讲座,走进乡村定期开展“科普思政乡村行”“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校园开设中小学物理科普思政课堂。“1”是指大学生前往科技馆等科学场所担任义务讲解员,为中小学生传递学科知识、思政文化,实现了物理科普思政的“走出去”。对于科普基地与中小学校而言,这种活动思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科普思政资源的科研创新再生产,并持续为青少年营造优质的活动体验。

在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核三环”科普思政模式正逐步完善活动体系与机制,进一步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知识传授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23-07-21)[2023-09-1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93394.htm.

[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1-06-03)[2023-09-3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3051.htm.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1.

[5]陆道坤.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难点及优化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1.

[6]張应平.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24.

[7]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2.

[8]刘长霞,李英,周自成,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物理化学教学——表面张力[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31-32.

责任编辑:殷伟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思政教育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科学普及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科学教育论坛会议综述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构建区域内科普共同体的研究
公共图书馆现代科普教育思考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